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對理財產品進行一個分類,因為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其收益來源不同,收益和風險的特征也不同。

就像我們通過食材、口味來區分菜式,對于理財產品,其可以投資的各類資產就像是食材。他們有的風險不高收益穩定顯得比較清淡——比如說存款或者債券;有的收益率波瀾起伏顯得辛辣刺激——比如股票、石油、黃金。

理財產品是怎么分類的
理財產品由于投資各類資產的比例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此我們一般會按照投資比例將理財產品分為四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權益類理財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和混合類理財產品。
固定收益類產品

首先來看固定收益類產品。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主要投資于固定收益類資產,且要求這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
固定收益類資產主要包括了銀行定期存款、協議存款、國債、金融債、企業債、可轉換債券等等。這類資產都有一個特征:具備到期還本付息,利息在一定時間內相對“固定”的特性。

這種特性也是它名字的由來。雖然收益并非絕對固定,但固收類產品風險相對其他資產類別較小,收益在一定范圍內小幅浮動。因此,可以說這類產品的口味清淡,比較適合希望把握穩穩小確幸的投資者。
權益類理財產品

相較于固收類,權益類理財產品則“口味”辛辣刺激得多,這類產品投資于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

權益類資產主要包括股票和非上市公司股權。股票的漲漲跌跌是家常便飯,而對非上市公司股權的投資也會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以至于對有些創業早期公司的股權的投資被稱為風險投資。因此,相對于固收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可能獲得的收益率更高,但同時風險也更大。如果投資者樂于嘗到收益大幅上漲的暢快,又能承受價格起伏帶來的酸爽,那權益類產品顯然是他的菜。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

第三類,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理財產品投資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這些衍生品包括期貨、期權、互換等等,而他們之所以叫衍生品是因為他們的價格衍生于,也就是依賴于另外一種資產的價格表現。

如果該衍生品依賴于商品則是商品衍生品,而如果依賴于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則被稱為金融衍生品。
很多衍生品往往具有高桿杠、高風險、高收益的特性。比如今年出鏡率較高的石油期貨;但也有其他風險相對小一些的,比如杠桿較小的紙黃金等。

正是由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資產內部之間這些較大的差異,這類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也呈現各異:有的可能具有高波動性、高杠桿等特點,其“辛辣”程度較之股權類資產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投資于某些商品期貨的產品;但也有低波動收益相對穩定的,比如內部采用對沖等方式使得產品整體波動較小。
混合類理財產品

混合類理財產品則有些“大雜燴”的感覺,如果某類產品投資于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理財產品標準,也就是沒有哪一類資產占比能達到80%以上,那它就屬于混合類理財產品。

這種產品由于不會僅僅主要投資于某一類資產,因此通過不同資產的搭配會呈現出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征:比如可以投部分權益,然后用衍生品來對沖部分的風險;也可以部分靠固收打底,部分用權益資產去沖擊可能的高收益等等。

介紹完四類理財產品后,我們再來看看每一類產品的收益來源。正如你要想了解一道菜的口味,得先了解食材的特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追溯下組成理財產品收益的“原材料”。看看這些“原材料”們到底是賺的什么錢?
“原材料”的收益來自哪里
固收類產品
首先,來看看固收類產品的收益來源。作為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投資人,我們的真實身份其實是債權人。債權人主要賺取的是一個事先約定好的收益,也就是利息。但是難道我們的收益就真的只是完全固定的,說多少就是多少?

實際上,我們并不一定選擇當債權人直到別人還完錢,從而只獲取這些資產的到期收益,我們還可以通過交易債權資產來賺取價差。
債券就是固定收益類資產中交易較為活躍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種資產,搞清楚它的收益有哪些也就明白了固定收益類資產的收益來源。
來源之一:票面利率

票面利率很好理解,就是指我們買來的這個債券,每一年或者一個時間節點所付給我們的一個利率,例如國家發行的10年期國債,面值為100元,票面利率5%,付息頻率為每年一次,那么債券投資者每年固定都會拿到5塊錢的票息收入。
來源之二:資本利得

是指我們擁有債券后,除了持有收取利息,還可以選擇將其在債券市場賣給其他投資者,并賺取價差。如果當時市場利率相較我們買入時有所下降,那么我們將獲得正的價差收益。
來源之三:杠桿收益

此外,在債券投資中往往會利用杠桿來增厚我們的投資收益,這部分被稱之為杠桿收益。阿基米德曾經不無夸張地說過杠桿的威力:“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整個地球。”在債市中杠桿的威力也不容小覷。
給大家算一筆帳

你買了1000元的國債,年化收益是3%,那么持有一年你將獲得30元的利息收益。但此時,你發現你總是可以在市場上借到7天或14天年化收益是2%的錢,于是你心生一計,打算將1000元的國債押給別人,然后滾動的借7天或14天的錢再次購買500元的相同國債。如果順利的話,一年以后這部分杠桿將為你帶來500×(3%-2%)=5元的增厚收益。這樣算下來,你只用1000元,一年就獲得了35元的收益,也就是對應著3.5%的年化收益。

有沒有種頓悟的感覺,從現象看到本質,固收類投資產品收益來源于資金的時間價值與信用風險補償。其實,很多資產類投資的收益都跟這兩點息息相關。
權益類產品
接下來,我們看看權益類產品的收益來源。
作為權益類資產的投資人,我們的真實身份其實是股東。股票和股權對應的都是對企業的所有權,無論是持有股票還是股權,都相當于擁有了公司的一部分,包括企業資產的所有權、企業經營管理的決策權、企業利潤的分紅權等等。

作為股東的我們收益來源,一方面與我們所投資企業的經營情況息息相關:當企業經營良好時,股東可以享有按照所擁有的權益份額分享企業的盈利;而當企業經營不善時,股東也會承擔相應的投資風險。

這個收益的直接體現就是股息,公司每年可以選擇將其部分盈利以現金等形式發放給我們。股息收益其實也是股票收益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只是有時會被一些投資者所忽略。
當然與固定收益類資產一樣,權益類資產也會有由交易產生的收益,特別是對于交易活躍的股票資產。

另一方面,股票價格也取決于市場對該公司的看法,也就是估值。估值的高低取決于大家對未來經濟的看法,對公司的成長性的判斷等等。

比如A公司目前的每股盈利才1元,但大家都看好其未來發展,從而使得每股盈利能達到2元,這種樂觀的看法會表現為,市場給這家公司一個比較高的估值。又比如,大家對未來經濟發展持樂觀情緒的時候,也可能會給上市公司一個比較高的估值。如果盈利沒有變化,但估值上升時,我們也會獲得相應的回報。
商品和金融衍生品
第三類是商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收益來源。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收益來源并不完全相同,多數衍生產品賺的是價格波動及杠桿帶來的收益。

給大家算一筆帳
舉個例子。比如石油,投資者A預期一個月后石油價格為45美元一桶,投資者B認為只會在41美元一桶,A與B之間達成了一個期貨合約,即A愿意在一個月后以43美元來買一桶石油,而B愿意以43美元來賣出。之后,A與B的最終收益就取決于石油價格的走向到底符合誰的預期了,如果漲到43美元以上,那么A獲得收益,而如果在43美元以下,則對手方B獲得收益。
對于商品衍生品來說,影響預期以及實際價格的很重要一點就是該掛鉤資產的供求關系

對于金融衍生品來說,由于其掛鉤的是股票或者債券等金融產品,其影響因素則要進一步考慮會影響該類金融資產的方方面面,政策面、宏觀面、基本面都要面面俱到,才能保證投資后不會“關燈吃面”。
混合類產品
最后一類是混合類產品的收益來源。混合類產品由于投資于各類資產的比例比較均衡,其各類資產的搭配方式也比較多樣,所以其主要收益來源也不盡相同。

相通的一點是,這類產品會利用資產間不同“口味”的化學反應,比如股票和債券的價格有時有一定的負相關性,從而利用這種特性搭配出的股債混合類產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就可以做到比任意單一資產更符合某些投資者的要求。

如果理財產品是一道菜的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其食材構成及味道的來源,但僅僅知道這些還不夠,怎么去做這道菜,用什么樣的烹飪手法,又是另一個關鍵問題,這一點我們下集再聊。
本文版權歸招銀理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