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用戶的資產配置意識越來越強,市場以及用戶的接受度趨近成熟。
隨著國內高凈值人數增加,投資的需求日益增多,對專業度高的理財服務需求也在隨之增加。
對于理財師而言,如何滿足客戶日益豐富的投資理財需求成為關鍵。
大家都知道投資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要想獲得收益,就要承受風險。
如何讓客戶獲得長期穩健的收益,對理財師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資產配置就是一種有效分散風險,保障客戶資產組合健康穩定的方式。
但是,資產配置應該如何做呢?
這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需要對金融理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也要輔以一定的專業工具。
今天從幾個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資產配置的思路。
1、測試客戶的風險偏好
風險偏好是指為了實現目標,投資者在承擔不確定的風險時所持的態度。
這就這涉及到客戶風險偏好的分類,一般來說分為:
非常進取型、溫和進取型、中庸穩健型、溫和保守型、非常保守型。
風險偏好在一定程度上將決定客戶的專屬理財產品。
2、判斷客戶所處理財周期
生命周期理論是由F·莫迪利亞尼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的R·布倫博格、A·安多共同創建的。
該理論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提供了全新的解釋:
它指出個人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計劃他的消費和儲蓄行為的,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消費的最佳配置。
由此延伸到理財領域,即為家庭生命周期的應用。它分為四個時期:
家庭形成期(建立家庭生養子女);
家庭成長期(子女長大就學);
家庭成熟期(子女獨立和事業發展到巔峰);
家庭衰老期(退休到終老而使家庭消滅)。
即一個讓你將綜合考慮其即期收入、未來收入,以及可預期開支、工作時間、退休時間等諸因素來決定目前的消費和儲蓄,以使其消費水平在一生中內保持相對平穩的水平,而不至于出現消費水平的大幅波動。
下表為四個不同階段的特征,可以對照看看客戶與哪個相符。
3、明確客戶的理財目標
一般而言,客戶在投資理財過程中會產生兩種支出:義務性支出和選擇性支出。
義務性支出也稱為強制性支出,是收入中必須優先滿足的支出。
義務性支出包括三項:
日常生活基本開銷;
已有負債的本利償還支出;
已有保險的續期保費支出。
收入中除去義務性支出的部分就是選擇性支出,選擇性支出也稱為任意性支出。
不同價值觀的投資者由于對不同理財目標實現后帶來的效用有不同的主觀評價,因此,對于任意性支出的順序選擇會有所不同。
根據對義務性支出和選擇性支出的不同態度,可以劃分為:
后享受型(螞蟻族);
先享受型(蟋蟀族);
購房型(蝸牛族);
以子女為中心型(慈鳥型)
這四種比較典型的理財價值觀,代表了客戶不同的理財特點及使用的投資品種。但在具體運用的過程中要進行比例調整。
4、資產配置是一門技術
資產配置是一種投資組合技術,其目的是建立多樣化的資產類別,以達到平衡風險的目的。
資產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單一資產的風險,是投資組合管理的重要環節。
每個資產類別有不同程度的收益和風險等級,從而在一段時間內各種資產表現會不同。
在資產配置中,總結了一些配置的定律和不同階段的分配策略。
身為專業的理財師,通常有幾種固定的資產分配策略可供客戶參考。大家經常見到的資產分配比例有以下幾種:
▌532型(最常見,適用于絕大多數人,特點是穩健,收益相對較好)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資產分配方式,將50%的資產投資于固定收益類產品中,在這其中,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保險,國債等等的分配比例也是有些學問的,一般來說活期存款以留足個人六個月的月支出為限,保險的開支以個人年收收入的10%——20%為優,定存和國債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安排。
30%的以各種投資基金和各類債券來安排,20%投資于股市。
這種配比方式適用于絕大多數人,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士;其特點是穩健,收益也相對較好。
缺陷是對于追求較高收益的人來說,收益還是不能讓他們滿意的。
▌433型(進取型,適用于30歲以下年輕人或投資經驗豐富者)
同足球賽中的陣型一樣,這是一種進取型的理財方式,比較適用于30歲以下年輕人或投資經驗豐富的人,及風險偏好人士。
增加了高風險部分的投入,也就是說增加了理財者親自出馬參與直接投資的部分,可充分滿足其追求高收益和成就感的心理。
▌442型(攻守平衡型,35歲左右的人比較適用)
是一種平衡性資產分配方式,攻守平衡。
難點在于中層的40%的具體安排,在債券型基金和平衡型基金應多投入一點,股票型基金還是不要超過15%為好,35歲左右的人比較適用,因為它進可攻退可守,在經濟不明朗時可變為5-3-2,在經濟形勢好時可變為4-3-3。
總之,作為一名優秀的理財師,要想幫助客戶合理地進行資產配置,要首先明確客戶的理財目標,再對客戶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基礎上,考慮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綜合規劃客戶的資產。
資產配置是因人而異的,絕對不存在最佳標準,按需求配置資產才是最恰當的理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