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商品、貨幣、生產資料,原本并不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下,它才能為了資本。馬克思通過對“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兩種形式和內容的比較,揭示了從貨幣發展為資本的這個過程,以及資本主義的基本生產方式。
商品流通,是商品→貨幣→商品(W-G-W)的流通形式。資本流通是貨幣→商品→貨幣(G-W-G)的流通形式。這兩種流通在形式上,有根本的不同,首先是買和賣的順序不同,其次是流通的起點和終點不同,最后是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比形式更重要的是,經濟內容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1、經濟目的不同。商品流通的目的在于滿足生產者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取的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資本流通的目的在于滿足資本增值的需求,取的是商品的“價值”,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貨幣。
2、實際內容不同。商品流通,交換的是雙方價值量相當,而使用價值不同的兩種商品。資本流通,并不在意具體交換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什么,而是在于何種商品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實現貨幣的增值。資本流通中,交換雙方在“質”的內容上是相同的,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滿足需求,是商品流通的實際內容。實現增值,是資本流通的實際內容。

3、流通限度不同。商品流通是有限的,這是由流通目的決定的,商品流通在于獲取不同商品的使用價值來滿足個人的生存生活所需。生產者一旦達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會退出流通領域。資本流通的目的在于獲取資本的增值,貨幣只有在不斷的運作中,才能實現增值。因此相比較滿足個人生產生活所需,資本追求利益是沒有上限的。貨幣一旦停止運作,它就失去了繼續增值的能力。
從商品到貨幣,經歷了四個階段,這是商品經濟發展規律以及商品自身的二重性所決定的。那么,從貨幣到資本,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在資本流通中,馬克思把這個“增值額”叫做“剩余價值”。即從貨幣G→商品W→貨幣G',雖說最終又換成了貨幣,但是前后是有價值量的差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的貨幣增值呢?

馬克思指出,貨幣和商品的來回轉換是無法增值的,唯一在這中間起到作用的,在于一種特殊商品的加入,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指的是一個人從事某種生產活動時候的體力和智力總和。資本家購買來的棉花,不會天然地變成棉布,只有經過勞動者的加工,才能實現資本升值的目的。這就需要資本家進一步購買勞動者的勞動時間來完成這項工作。
作為商品的勞動力,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的二重性。勞動力的價值,同樣是由產生勞動力商品的必要時間決定的。勞動者,需要一定的生活資料來維持生存,還需學習相應的技能來滿足不同勞動對技術的要求,還需要養育子女來保障勞動力商品得以延續。這些都是決定勞動力價值的基本要素。
而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于它可以把棉花加工成布匹,可以把布匹加工成衣服,每一次的生產加工,都必然帶動資本投資的增值。資本,是可以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而價值和剩余價值都是來源于勞動者對生產對象的加工。因此,貨幣能否轉變為資本,關鍵在于看它是否購買了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