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理財,大家腦海里就會有這樣的畫面:
無風險工具,貨幣基金+國債逆回購=【黃金組合】!
低風險,低收益!穩!如銀行定期存款,貨幣基金啥的。
高風險,高收益!浪!如炒股票、炒原油期貨、比特幣。。
那么,有沒有風險低、收益高的選擇呢!
要是放在2018年以前,銀行保本理財你或許可以了解一下!
所謂保本,就是大家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你把錢交給銀行投資,賺錢了大家一起分紅!
萬一沒賺到錢怎么辦?
理論上是不分,或者分少點。
不過理論歸理論,銀行理財產品還是要看口碑啊,要是不分錢,以后誰去買?
所以,就算沒賺到錢,銀行一般也會自掏腰包分紅。
解說:
這種操作呢,就叫做剛性兌付。
說白了,就是產品到期了,銀行必須還你本金和利息,不管投資環境有多差,有沒有賺到錢……
你品,你細品。。
要是銀行沒賺到錢還要貼錢,時間長了吃不消啊,國家趕緊叫停了。
于是在2018年,中國資管新規“落地”:
01 資管新規2周年了,你真弄懂“它”了么?
資管產品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不知不覺,從發布至2020,資管新規已經2周年了。
今天再給大家劃個重點:資管新規帶來的最大影響是,
銀行理財要打破剛性兌付,向凈值化轉型,投資者要自負盈虧。
說到資產新規,既然叫“新規”,那舊規是什么呢?
復利姐再給你敲個小黑板:
在2018年4月27日的新規文件發布之前,所有關于資管的監管文件我們都可以把它叫做舊規,加起來差不多有500多頁。
而在此之前,基金、私募基金、券商、銀行、保險都“各自為政”,他們在各自的金融領域規范允許下,做著相對應的資管業務。
雖然各干各的,但是在實操過程中大家還是有了一些業務交叉。
比如,有一個業務銀行不能做,但它掌握著客戶源,而這項業務正好是私募基金的拿手好戲,那這時候雙方就會通過共同開發產品的方式進行合作。
不過,這樣的合作業務比想象中的要更復雜,甚至會出現一些難于把控的風險。
為什么要設立資管新規呢?
政策是這么解釋的:
當下,資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但是,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一些產品多層嵌套,風險底數不清,資金池模式蘊含流動性風險,剛性兌付普遍,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形成監管不足的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宏觀調控,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所以,2018年4月資管新規來了,它所涉及的投資項目包括你熟悉的公募基金、銀行理財、保險理財、券商理財,還有高凈值朋友接觸的信托、私募基金等等這些產品,而這些都受2018年下發的資管新規約束。
資管新規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為了規避這種鉆監管空子的跨類別操作,目的是對資管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規范。
02 最大的影響:告別保本理財!
預期收益將向凈值型產品轉型
凈值型理財產品出臺的背景
背
景
2018年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產品被叫停。
隨后,在2019年底興起的一批理財子公司可以繼續銷售銀行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要求,銀行理財產品2020年就要完成凈值化產品轉型,也就意味著保本理財基本告別江湖。
目前,距離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時點也已不足8個月,目前的商業銀行正在不斷消化存量資產,不符合新規的理財產品逐步退出舞臺。
3分鐘看懂,什么是凈值型理財產品
所謂的凈值管理就像是基金一樣,以凈值和份額的方式,來計算收益率。就是的收益計算依據成本凈值,購買產品時收益不再固定。你可以定期看到理財的凈值。
圖:上市銀行凈值型產品占比持續提升
(數據來源:wind)
作為投資者,我們必須對當前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凈值型”理財產品加深了解,以免“踩坑”。
★理財子公司一大看點是產品全面凈值化。
“資管新規”規定,銀行理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開業的理財子公司推出的產品全面凈值化,不再是“保本理財”。
圖:2017年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以來銀行理財變革史——
領頭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和開業時間點(來源:wind)
★凈值型產品有什么特點?
凈值型理財產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
凈值型產品最快T+1 到賬。產品每周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內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等操作。注意,申贖也是有費用產生的。
★凈值型產品意味著更大風險嗎?
凈值計算并不意味著風險:
很多人都會有種錯覺,以為用凈值來計數的產品風險就很高。但事實上,像公募基金產品一樣,一些用凈值來計數的理財產品還是很穩健的,而且收益也不錯。
★凈值型產品還有一個好處:可以算出投資理財產品的過往收益率
凈值型產品不再有“預期年化收益率”,投資者如果要將其與“預期收益型”產品進行比較,就需要進行將產品歷史凈值轉化為年化收益率的計算。
舉個栗子:
凈值型的理財產品剛成立時通常都是從1開始計數的,假設一款理財已經成立270天,最新的凈值是1.05,那么,其年化收益率=(當前凈值-初始凈值)/初始凈值/已成立天數×365天=(1.05-1)/1/270×365=6.759%。
再舉個栗子:
你買了一個銀行新發行的凈值型理財,你購買的時候的凈值是1,那么,你買了100萬,就是買了100萬的份額。
在運行的過程中,收益率的計算是根據凈值情況的。假設一年以后到期,這個理財的凈值是1.1,那么這一年下來,收益率就是10%;如果到期的時候凈值是0.9的情況下,那收益率就是虧損10%。
★ 凈值型理財產品都不保本,至于怎么劃分凈值型理財的風險等級?
PR1級產品都是現金管理類產品,即活期理財,
PR2級產品的底層資產大部分都是固收類資產,安全性較高,
PR3級產品可能會配置少量的權益類資產或金融衍生品,收益率波動會大一些,
PR4級和PR5級產品基本上都是權益類產品,風險很高,考驗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
03 總結:
說白了這個資管新規,把傳統的理財產品從銀行里分出來,搞了一個公司(親兒子)運作,以后買銀行理財,就去找它。
不讓保本理財了,我們可以找理財子公司子買“結構性存款”,固收+產品,分級理財!總之量大活好花樣多,總有一款適合你!
雖然風險自擔,但也不全是壞處,起碼門檻更低、收益更靈活、操作更方便了嘛!以前銀行理財產品5萬元起購的,子公司理財的產品1元就能起購!
“哪個產品利息高?”“有一些確實很高!”“但投資者注意風險要自擔喔!”
對于習慣預期收益率產品的投資者來說,凈值型理財的劣勢在于產品凈值是不斷波動的,投資者感覺心里沒譜,但它有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收益。
在放水繼續和利率越來越低的年代, 金融產品也在不斷變化創新,總之還是那一句,要看好錢袋子,就要讓我們的思維和投資目光與時俱進,不能再停留在過去那一套保本收益的投資模式了!
今天分享的這些,不知道你看懂了沒?可點收藏在看,慢慢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