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文章中解釋過:要理財先得儲蓄。儲蓄這個事情,對于很多月光族的小伙伴,特別困難。那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如何培養儲蓄習慣?
這部分內容其實是財商教育的內容,說是理財的內容,多少有點牽強。沒辦法,我們的財商教育太落后了,到處看見的都是奧數班、鋼琴班、舞蹈班等等,很少能看見財商教育班。
歸根到底是大家都比較在意短期的成效,對于長期重要的事情反而容易忽略。再加上現在獨生子女居多,父母愛子情深,往往是有求必應。這就導致很多人花錢沒有什么規劃,反正花完還有人給,我為什么要計劃消費呢?
小的時候當然沒問題,但是一旦大學畢業,成立家庭以后,該怎么花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以前花完有人給,現在父母都老了,花完了就沒了。很多時候父母也需要照顧了,子女也需要撫養,家里出了意外急需要用錢,怎么辦?一發工資就花完,顯然就變得十分不合理。
這個問題甚至比學校的知識還重要。我們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大學學到的知識可能一離開學校就用不到了,但是花錢和理財的習慣,卻是一輩子的事情。
所以今天豬豬就告訴大家三個讓你受益終身的理財習慣:
一、延遲消費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的實驗:
- 給一群小朋友每人分五塊糖,告訴他們如果能把這五塊糖放到明天的話,會再獎勵五塊糖。
- 實驗結果就是大部分小朋友都沒有經受住誘惑把糖吃了。只有一小部分的小朋友等到了第二天,獲得了獎勵。
- 事情還沒有完,繼續跟蹤調查后發現:長大以后,那些曾經忍受住誘惑的小朋友,他們的收入,普遍比經受不住誘惑的小朋友的工資要高。
這個實驗說明一個問題:人性是不耐的。
大多數人傾向于眼下消費,而不注重長期利益,這也就是很多上班族月光的原因。
沒有了儲蓄,我們就談不上理財,不理財就拉大了與別人的差距,同樣也永遠都擺脫不了工資的束縛,實現不了財富自由。
如何改善這個問題呢?
每個月一發工資,就把工資分成兩份:一份儲蓄,一份消費。
- 儲蓄的錢立刻放到一個定期的賬戶,或者直接投資,但必須保證取不出來,必要的時候可以讓伴侶或者是父母保管。
- 消費的錢分成四份,每周只能花一份,花完之后就自己想辦法,但是絕對不能動用下一周的那部分。
二、養成記賬的習慣
曾經有這樣一個實驗:
- 分別向富人與窮人提同樣一個問題,上個月的生活費是多少?
- 富人70%以上能回答出來,窮人只有不到20%能回答出來。
如果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生活費用是多少以及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你就清楚的知道,哪些錢是該花的,哪些是不該花的,從而控制不必要的開支。
如果我們有記賬的習慣,這個問題就清晰很多:一來可以知道自己把錢花在了哪里,二來也清楚該怎么改善自己開銷,去掉不必要的花銷。
在這里建議大家只用一個支付方式,每月月底統計一次。
有了記賬的習慣,我們就很容易積累下財富。
三、為下個月做消費預算
有了上面的記賬部分,我們就清楚自己每個月大約需要多少生活費,這樣我們就能提前為自己做一個預算,有計劃的控制自己的消費。
例如,通過上個月的記賬,發現我們每頓飯只能花費50元,超出50元就會影響儲蓄計劃。那我們就會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想吃火鍋的時候,一想吃一頓火鍋需要200元,可是計劃只有50元,算了,攢夠錢再吃吧。
如果沒有預算,我們是很難克制自己的。
這樣慢慢的我們就砍掉了不必要消費、優化了必要消費。
說到這里,如果還有朋友覺得"砍掉消費項目"非常困難,怎么辦呢?
教大家一招:把消費的東西貼上生命標簽。
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一個月賺6000元,那一天就是200元,也就是說自己用一天的生命換來200元。當你需要買東西的時候,把要買的東西換成自己的生命算一下:一件大衣3000元=15天的生命,一部手機8000元=40天的生命。
這樣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項消費的價值,再問問自己值不值?答案就立刻出來了。
有了這三個理財習慣,你這輩子就一個狀態,叫"手有余錢,心里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