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債(US Treasury-Bonds,簡稱T-Bonds)是由美國政府在全世界發行,大家自由認購的欠條。這個欠條的基本條件是“30年到期還本,30年內每年支付利息(目前年息4.4%)”。幾十年來,每年都有新債券發行,已經發行并被買家認購了的,則在世界證劵市場上流通。投資者最經常購買的財經產品,就是股票,債券和基金。
由于自從發行以來,美國政府忠實地嚴格地執行了按月付息和到期還本的承諾,這個債卷在全世界有極高的信用。在投資界,它是收益較高,最穩定可靠的可以互相倒賣的一種產品(其他產品如股票,基金,都有相當的風險,銀行存款則利息太低,且有銀行倒閉的危險)。
廣義說,債卷任何人都可以發行,私人間借錢也寫一個字據,那也是債券。伊拉克政府沒錢了,津巴布韋政府沒錢了,都可以發行債券。只是那種債卷沒有信用,被稱為垃圾債卷。
那為什么單單美國的債券受到大家的青睞,都愿意持有呢?除了美國政府強大以外,只有兩個字:信用。美國政府數十年以來對發行的債券嚴格執行付息和還本的義務。
我拿了美國債券那算不算美國政府欠我錢?算,也不算。根據債卷(合同),美國政府只是30年后欠你一次還本;中間每年只欠你利息,你可以按年或按月取現。
我拿了美國債券能不能找美國政府還錢?對不起,這個不行。買債券時已經說清楚了,30年還本,其他時間只能按年(月)得到利息。那我急用錢怎么辦?美國債卷是全世界流通的,你可在金融市場上出售給任何愿意接手的人,當然售價由當時的市場決定。中國政府積累購入的美國債券,一部分是從美國直接購入,很大一部分是市場上其他持有人再出售的。中國政府出售債券,也不是賣給美國政府,而是在市場上標售,誰出價高誰得。
根據中央情報局資料,2014年,美國國債佔GDP比率(71.2%)全球第24高。
在2015年6月30日,公眾持有的債券為13.08萬億美元,相當於過去12個月GDP的74%。
美國政府帳目持有的債券為5.07萬億美元,兩者相加達到18.15萬億美元,相當於過去12個月GDP的102%。其中,6.2萬億(約47%)的國債由外國投資者持有,其余12萬億由美國人(含機構)持有。兩個最大的外國債權國是中國和日本,分別持有1.3萬億(占美國總國債的7.16%)和1.2萬億(占美國總國債的6.61%)美元。
很多美國人的投資組合中包含債券,越保守的人,債卷所占的百分比越大,越激進的人,股票所占的百分比越大。老年人的養老金投資有很大的債卷成分。
1,中國哪里來的錢買美國國債?
美國債券當然是用外匯,即美元買的。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中國如此巨額的外儲是怎么來的。
A 出口
謝謝長三角,珠三角的企業,廣大民工長期的辛苦和進出口商人,中國保持了幾十年越來越旺的出口規模,也維持了大量的民工就業。我國長期出口增長強勁,出口到外國的商品都是以外幣(主要是以美元為主)結算,這就造成廠商用商品換來的都是美元,廠商回到國內肯定還要重新買原料組織生產,給工人發工資,或者擴大再生產,而美元在國內是不流通的,于是廠商就找到了銀行,用手里的美元把人民幣換出來。這是其一。
這里“廠商找到銀行”, 更準確的說,是國家強迫要求廠商把收到的外匯“賣給”國家,稱作強制結匯。國家不容許廠商手里持有外國錢,這個涉及國家金融安全 。(其實國家實行外匯管制,廠商手里有美元,沒有進出口權也沒法花)
不要小看了這個長期強勁的出口:它解決了數億萬農民工的就業問題,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造就了那么多小康家庭。沒有這個出口,長三角,珠三角就得蕭條。
B 境外對中國投資
其二,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原因,外資希望流入中國投資,那么外資手里的外幣,雖然在我國不能自由兌換,也要通過種種方式由中國人民銀行轉變為人民幣的形式。以上說的其實就是我們總在媒體上看到的“我國經常賬戶(外貿往來)和資本賬戶(外國投資)的雙順差”。即造成外匯儲備的持續高增長。
但是,對應這些新增的人民幣的來源歸根結底都是從央行出來的。銀行一手收入美元,另一手要把等額的人民幣“換”給廠商在境內使用。這里用于兌換人家美元的人民幣,是央行先發行央票(你可以理解為一種債券),然后新印制發行的錢。
問題來了,因為貿易或者外資進入,就要發“新”錢,是不是就造成了所謂的“輸入型通脹”?我的回答是,不全是。這就是央票的作用,央票已經吸收了一部分流動性。這時發新錢不過是補償了因為央票喪失掉的流動性。但是,當貿易或外商投資增速過猛,發行央票的速度趕不上這一增速的時候,就成為“輸入型通脹”的原因之一。這是后話。
回到正題,你應該可以看出來,我國擁有的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其實并不“欠誰的”,流入的外幣我們都用人民幣還了。
所以中國國家手里有了如此巨大的外匯儲備(閑錢),其去向當然是關系到我國甚至世界的經濟金融發展。而且,維持一定量的外儲是維系匯率的工具之一(這是題外話,就不多說了)。
2,為什么不全花掉?為什么不做其他的投資,而是要買美國國債?
這一點經常誤導大眾,看到很多人說中國人辛辛苦苦賺的錢卻拿去養美國人,這句話漏洞百出,不值一駁。
錢太多,花不掉。
中國每年也會在國外買東西(飛機啊什么的),也會花一大筆,但是出口實在太多,花不完。而且中國不是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比如高科技的一些技術,設備,武器等,外國對中國出口有限制。
其實中國的外匯也不全是買美國國債,也有部分是做其他的,比如買黃金,投資等。但是這么一筆巨額的外匯資金,只做這些小投資是消化不了的。
那還能做什么呢?
• 放著不動?資產不利用,不現實。
• 存銀行?利息太低。
• 買外國股票?可能真買了一些,但是不可能大批量,一是不安全(跌了誰負責),二是沒那么多專家天天盯著市場。
• 買別國國債?俄羅斯,伊拉克,津巴布韋都發行債卷,開玩笑吧 。
• 選來選去,只有買美國國債比較合適:
1,有保障(美國后臺,安全,信用穩定),
2,用的掉(美國國債發行量大),
3,回報率尚可,每年大約4%的利息。錢是已經在手上了,與其干看著,不如得點利息,而且還保本。
中國政府決定大規模購買美國國債的國家行為絕對不是銀行幾個操作員甚至行長的事:傻瓜也可以猜到,起碼要有副總理,以至總理的批準吧。有人對美國國債還是有疑慮,總覺得美國占了中國便宜,其實這一個完全商業的行為,沒有誰逼誰,購銷雙方完全自愿的行為。
美國國債安全嗎?
• 比大多數股票投資安全。看看現在股市的起落無常就明白了。
美國國債貶值怎么辦?美國故意印鈔票怎么辦?美國不想還怎么辦?
• 先說一個數據,中國雖然購買美國國債量大,但并不是最大的。
• 中國購買了美國總國債的百分之七,日本比中國少一點,其他國家也購買了一部分。另外,美國國債最大的買主是美國國內的銀行,機構,和美國人民,占30-40%(大家可以查一下數據)。美國要賴賬,要故意貶值,沒等中國不同意,美國最大的債主他們自己國內的公司和老百姓就先鬧開了。
中國不買美國國債,美國會不會很慘?
• 不會,中國購買比例不算最大,影響不是災難性的。
我們可不可以叫美國馬上還錢?
• 別開玩笑了。買債卷時雙方已經交代清楚了,到期(一般30年)還本,沒到期只能取利息。另外債卷可以到市場上公開出售,售價由市場決定。
• 美國為什么可以賣出16萬億國債?因為美國從來都是規規矩矩按時還清本息,而且他的回報率很好。下次發國債的時候,才會有人來買。
強調一次:中國政府購買美國國債是一個商業的行為,不是說上面的人是大SB,白白給美國錢花。
再指出:歸根結底是一個錢放在哪里好的問題。當然有很多地方都可以投資賺錢,可能回報率比美國國債高,說到這里又回到我的正文。重點是,那么大筆的重要的資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回報率是第二位的!!!
再說說外儲
外儲,顧名思義都是儲在手里的外匯,這些在國內也不流通的錢,必定要用到國外去,還要具有穩定的收益,究竟怎么用呢?不外乎有以下幾種方法:1、購買外國和一些機構的債券。2、境外股權投資。3、購買外國高科技產品。4、在國際市場上投資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5、大家把這些錢分了吧。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這幾種方法。
1、購買外國和一些機構的債券。在國際市場上,安全有收益的債券不多,美債是其中之一,每年收益率穩定不說,美國還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安全就更有保障。你說能不買嗎?至于“兩房”債券,即使它跌成垃圾,其實,對我們的收益也不會有影響,因為我們是持有債券,而不是交易債券,所以,只要“兩房”不倒閉(事實上這兩家公司已經Too big to fall),票面上的利率不變,對我們的收益就沒有影響。有人說了,那雞蛋總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啊,沒錯,中國是少量持有一些歐洲債券和日本債券的,不過,首先他們發行債券的規模很小,其次,這些債券的安全性也不如美債。這不,歐洲剛鬧出一個債務危機么,希臘等五只小豬(PIIGS)賴賬的可能性可是很大的喲(而美國賴賬的幾率幾乎為0)。
所以,對于我們上萬億的外儲而言,首要且權重最大的就是美債。所謂分散風險的一些投資占比其實很小(包括下文要探討的234三種選擇),因為沒有什么產品的規模能夠承得下我們巨額的外儲,而且還能達到穩定收益。
2、境外股權投資。我國在2007年9月29日成立了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簡稱中投公司),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境外股權投資,從這家公司的投資風格可以看出來,它投的都是業績長期看好的大型企業,從摩根士丹利、黑石到香港大宗商品貿易商來寶集團、印尼最大的熱煤生產商PT Bumi Resources等,中投還在固定收益產品、對沖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中配置了數十億美元,從投資策略來說,是非常穩健且完整的。我敢說,有識之士應該還是比較認同這種策略的,當然,由于擇機不對,遭遇09年金融危機,摩根黑石股價大跌,造成中投賬面上浮虧超60%,于是又繼續追加投資攤薄成本,于是立刻被金融“精英”們罵得狗血臨頭。這里的確有操作的因素在里面,不過,賬面上的短期浮虧長期來說是可以扭轉的,作為主權財富基金的中投來說,不同于對沖基金,不會迅速地頻繁地買入、賣出所持有的資產,這點還是很有耐心的。而且在金融危機中,中投相對全球各主權基金投資的平均損失程度要小很多,單一以“敗仗”論處似乎有失公允。(當然,我不是五毛黨,2008年9月,中投在美國斥資54億美元買入的一只貨幣基金也由于跌破凈值而遭遇大規模贖回潮并最終清盤,這是真正的虧損。)不過,2009年中投全球投資組合回報率由負轉正,達11.7%。在付出昂貴學費之后,中投交出了第一份成績不俗的答卷。
3、購買外國高科技產品。很簡單,我們想買,人家不賣。對每種高科技產品,中國每次買回一兩個,然后就能山寨出來,老外已經怕了。而且,很多高科技產品背后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所以你出多少錢人家也不可能賣給你。另外,即使外國同意賣給你這些高科技產品,幾個樣品對解決我們龐大的外儲而言不過是杯水車薪。
4、在國際市場上投資糧食、石油等大宗商品。這些操作可以少量進行,但絕對不是主流,因為這個決策本身就是一樁虧本的買賣,大宗商品的價格變化是非常敏感的,只要稍微一有風吹草動,說中國主權基金要投資大宗商品了,大宗商品就一定會狂漲;那邊說中國主權基金要拋售大宗商品了,大宗商品就一定會狂跌,而其他國際炒家就會與中國反向操作,這樣,中國還沒行動,實際上就已經虧損了(前陣子傳過一些這樣的謠言,就造成了市場波動),而且,這對中國的其他大宗商品進口商來說有巨大的損害,他們并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市場波動。(插一句,在大宗商品的一輪漲勢中,中國有時確實會進入資源行業大宗商品和地產項目,以對沖通脹。)
5、大家把這些錢分了吧。你要知道,分到你手上的都是外匯,在中國境內是不流通的,中國老百姓境外投資無門,拿著這些錢在中國又什么都不能買,所以又要找央行換回來,于是外匯又流到了央行手里,這不是折騰么?而且,這一來一去憑空多出的流動性勢必造成通脹,每個人都拿到錢等于都沒拿到,生產力并沒有增加,央行還得想方設法發債把多余的流動性吸收回來。最后對經濟什么好處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