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銀保監會在2018年12月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來,理財子公司的發展已經一年有余。目前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如何,給居民理財帶來什么樣的變化?讓經濟日報記者帶你從年報中找答案吧。
目前,已有30余家銀行宣布設立或已經設立理財子公司,其中11家已正式開業。年報顯示,已有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實現盈利。值得關注的是,居民購買的理財產品也在加速轉型,打破剛兌、符合資管新規的新產品發行加速。
4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盈利
這11家開業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中,究竟是哪4家率先盈利呢?
梳理財報可見,“狀元郎”是工銀理財。截至2019年末,工銀理財總資產163.97億元,凈資產163.30億元,全年實現凈利潤3.30億元。
“榜眼”則是交銀理財。截至2019年末,交銀理財總資產人民幣81.77億元,凈資產人民幣80.89億元,報告期內實現凈利潤人民幣0.89億元。
“探花”是建信理財。截至2019年末,建信理財資產總額152.17億元,凈資產150.60億元;2019年凈利潤為0.60億元。
排名第四的光大理財。報告期末,光大理財總資產50.21億元,凈資產50.04億元,實現凈利潤370萬元。
各家理財子公司具體又是什么情況?
從工商銀行年報披露情況看,工銀理財旗下布局固收+、現金管理、權益、項目、多資產組合、另類、量化、跨境等全品類超過350只,打造了添利寶、鑫得利、全鑫權益、鑫穩利、博股通利等公募和私募多條產品線。截至2019年末,工行母行和理財子公司的非保本理財余額為2.64萬億元,居所有銀行首位。
建行集團口徑理財產品規模2.15萬億元,其中本行理財產品規模2.06萬億元;建信理財管理產品規模838.26億元,占集團口徑理財總規模的3.9%。年報稱,為平穩有序推進產品向子公司交接,建設銀行已于2019年12月實現“乾元—龍寶”(按日)產品交接,時點余額 722.8億元。
交行在年報中稱,交銀理財自2019年6月開業以來,陸續發行公募和私募理財產品,報告期末,產品余額達人民幣1,102.05億元。
此外,截至2019年末,還有中郵理財總資產80.13億元,凈資產80.03億元;中銀理財資產總額102.33億元,凈資產101.75億元,中銀理財發行的理財規模達到744.92億元。
為居民帶來更多理財新產品
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為金融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理財產品。值得關注的是,過去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已經越來越少,而非保本型產品已經成為理財產品的主流,凈值型產品占比提升。。
交行副行長周萬阜透露,2020年理財子公司的新產品將投資期限適度拉長,風險特征基本匹配,加大產品的發行力度,實現產品規模快速增長、達約5000億元。與此同時,符合資管新規的新產品發行加速,凈值型產品占比提升。
交通銀行稱,該行存量資產處置的壓力相對較小,已采用三種方式進行安排:一是交銀理財陸續發行符合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進行對接。交行2019年12月將21只存量產品、規模約1000億元產品,通過變更管理人的方式移植到交銀理財,對應的存量資產也進行了移植。二是安排表內資金承接,無法承接的推進標準化改造后通過交銀理財發行理財產品對接。三是對違約債券、不良非標資產、部分未上市股權、另類投資等資產“一事一議”專項處置。
招商銀行按照資管新規及其配套政策要求,繼續推動理財產品轉型工作,全年發行新產品158只,新產品余額位居同業前列。
光大銀行非保本理財產品余額7788.37億元,比上年增加898.35億元,增長13.04%。其中,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3343.54億元,占比42.93%;全年非保本理財產品累計發行3.62萬億元。陽光理財項下已到期理財產品全部正常兌付。
長沙銀行年報稱,該行日均管理理財產品余額534.73億元,報告期末理財產品余額500.25億元,較上年末增加51.02億元,增長11.36%;保本理財實現零余額,提前完成新規整改要求;推出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超過100億元,占全部理財余額的21.28%;預期收益型理財余額壓降達到預期目標。
個人買理財產品要看清產品介紹
隨著資管新規出臺,打破剛兌成為監管的要求,隨著銀行理財產品的豐富,投資者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目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相對比較安全。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主要是以債券為主,銀行拿了你的錢通常投向,債券資產、非標債權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同業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這幾部分低風險資產占比高達80%,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金融衍生品占比也只有10%左右,在這種的比例配置下,發生虧損的概率是非常小的。不過,投資者依然會有虧損的情況。
那么,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看清產品的類型,把可能發生的損失降到最低。在這里經濟日報記者告訴你一個小技巧,就是看銀行產品的等級。
銀行理財產品會將風險按照五個級別劃分,風險從小到大分別是:R1(謹慎型)、R2(穩健型)、R3(平衡型)、R4(進取型)、R5(激進型)。金融消費者可以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產品,如果區分不了理財產品的類型時,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清楚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