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金融行業(yè)這么久沒少被問“我的錢都虧哪里去了?究竟是誰賺走了我的錢?”今天老吳就來跟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股票市值蒸發(fā)縮水,錢去哪兒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有三套房子,以100萬元的價格賣了一套給別人,市場價就是100萬元,你還有2套在手,你的身價就是200萬元。
后來那個人把房子轉給另一個人,200萬元成交,于是每套市場價升到了200萬元。于是你的資產就要重新計算了,變成400萬元。最后那套房子被輾轉交易多次了,最后接手的人是1000萬元,于是最新的市場價達到了1000萬元,你資產又要重新計算了,你有2000萬元了。
后來碰到經濟蕭條,最后接盤的人被迫以100萬元賣掉房子,市場價格又回到了100萬元。你的資產打回原形,從2000萬元到起點200萬元,中間蒸發(fā)了1800萬元,你的財富象征也便隨著縮水。其實就是一場紙上富貴,對于上市公司來講,并沒有真實金錢的損失;但對于投資者來講,若買入價較高自然面臨損失。
市值蒸發(fā)并不等同于真實的財富縮水,這種蒸發(fā)的奇觀源于“邊際撬動”的現象,某個交易日里僅僅有10%的股票交易,就能把股票價格帶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那么其他90%的沒參與交易的股票也自動分享了這一“瘋狂的榮耀”。市值是一個怪物,它有屬于自己夸張的“數字杠桿”,俗話說“水漲船高,泥多佛大”,事物隨環(huán)境在變。
中國股市,錢到底都被誰賺走了!
那么,今年股市下跌,散戶哀鴻遍野,錢到底是被誰賺了呢?
我們都知道,股市中低收高拋的人一定會賺錢,這就導致了資金從高位接盤者手中流向低位收入者的手中。
舉一個例子:2015年7月股災期間,國家隊證金公司曾經出資2000億人民幣認購了五只公募基金,自此走上了救市的道路。
當時,這五只國家隊基金以低價抄底大量股票,但在今年的一季度進行了大幅贖回,結果自然是賺錢出場。
除此之外, 國家隊還包括包括匯金公司、外管局、國家隊公募基金、社保基金。
其中社保基金的體量最大,而且以保值為第一目標,主要是在股票低估的時候買入,在高估的時候拋出。
所以,社保基金在近17年來幾乎維持著不敗紀錄,只有 2008 年在大盤下跌了65%的情況下虧損了6.8%。
總體來講,國家隊出手的思路其實很簡單:當股價明顯被低估時,就去買一些。當股價漲上來了,用不著救市就賣掉一些,所以總體都是賺錢的。
另外,在股票的交易過程中都會產生成交手續(xù)費,這部分資金主要流向券商。
不過,因為今年股市行情不好,股民都持觀望狀態(tài),股市的交易金額和交易頻率都比較低,券商賺錢因此比較少,所以目前券商都在裁員。
但無論如何,券商在股市交易中都是賺錢的角色。
除此之外,賺錢的角色還有逢高減持的上市公司股東。
這明顯就是割韭菜行為,但這種行為還真不少,不少資金流向了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東。
既然有人一定會賺錢,自然就有人一定是虧錢,這一部分人主要是散戶。
這就是散戶難到賺錢的一個原因,在賠錢的幾率比賺錢幾率大的事實下,廣大散戶只能做到提高賺錢幾率來獲得收益。
但是只要有散戶獲得更多的收益,那么就有更多的散戶因此而虧損得更多,所以在股市中,又有幾個能做到準確把握買賣時機的人,反割韭菜呢?
不過,大家都知道,在牛市的時候,散戶賺錢的幾率會比熊市時高出很多。不過在熊市的時候,這批人也是虧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