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息超5%的存款產品你敢買嗎?
提醒:盡量選擇背景強大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連續18個月下跌,已難覓年化收益率超5%的產品;以“余額寶”為代表的不少互聯網寶寶的收益率早已跌破3%。但是,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卻發現,部分銀行推出的儲蓄存款產品利率卻處于上升趨勢,年息超5%的產品并不少,遠高于理財收益率。這么高收益的存款產品,風險如何呢?
記者調查發現,陸金所、京東金融等多個主流互聯網金融App的理財銀行精選頻道中,都是主推銀行的儲蓄存款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反而成了“配角”。
存款玩拼團年息達5.88%
例如,在陸金所的銀行精選一欄中,記者發現,收益超5%的存款產品有8款左右,起存金額大多是50元,相當于沒有門檻,而且都可提前支取。其中滿期利率最高的達到5.8%,為營口沿海銀行的5年期存款產品,根據計息規則,如果實際持有期達到5年,就可以獲得年息5.8%;不過也可全部或部分提前支取,利息靠檔計。另有一款540天(不到兩年)的存款產品,年息達到5.2%,也是營口沿海銀行,同樣可以全部或部分提前支取,利息靠檔計。
在京東金融的理財銀行精選頻道,更是有銀行以拼團的名義,將銀行存款的最高年利率推到了5.88%的新高度。該產品是億聯銀行推出的,起存金額為5000元,可以提前支取,而要獲得5.88%的年息,必須是存滿5年,且參與拼團的人達到9999人以上。
不過,記者發現,推出這些高收益存款產品的銀行,都是名氣很小的銀行,很多銀行根本沒有聽說過,除了上述兩家銀行,還有藍海銀行、平頂山銀行、華瑞銀行、振興銀行、華通銀行、眾邦銀行等。
雖然這些存款產品收益頗高,很有吸引力,但是還是有投資者提出了擔心,因為背后的這些銀行是完全沒有聽說過的小銀行。
那么,到底能有什么保障呢?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注意到,每一款存款產品都注明了受存款保險保障。例如,某銀行的產品說明稱,該產品為標準銀行存款,完全按照國家監管要求執行存款保險條款,50萬以內100%賠付。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付影指出,目前推出這些高收益存款產品的主要是民營銀行,還有個別農商行,購買渠道主要通過流量大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
這類產品屬于儲蓄存款,不同于理財產品,存款是可以獲得50萬元以內100%賠付保障。
付影補充道,民營銀行等小銀行也是銀保監會正式批準設立的銀行,由于民營銀行的存款同樣享受《存款保險條例》的保障,即使民營銀行破產,仍然可以獲得賠付,所以只要本息不超過50萬元,其實民營銀行是可以存的。
不過,付影也提醒,盡量選擇背景強大的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防止買到假銀行存款。
“第三方平臺如果代銷了非銀行存款,但宣傳中表述為產品是銀行存款的,屬于誤導消費者,是應該負起相應責任的。”付影指出。
高息存款產品是否違規?
這么高的存款利率,是否違規?銀行如何能做到這么高?
這些高息存款產品,是民營銀行等小銀行的創新性存款產品,實際上是將對應的大部分定期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合作金融機構,也以此實現了產品的流動性,但同時也隱藏了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如果第三方機構流動性出現問題,儲戶的錢可能不能實現提前支取,但是持有到期兌付是沒有問題的,不過目前看,發生這種風險的概率是很小的。
不過這種方式目前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未來或會出臺相應的監管措施或進行窗口指導。
對于比普通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高的原因,有銀行人士分析稱,這些銀行在發放貸款時,面向的客戶主要是其他銀行的次級客戶,這類客戶一般來說貸款利率自然也會相對高一些。另外,民營銀行由于沒有物理網點或者很少,也就減少了大量人員工資和門店運營費用,因此拉高了存款利率。
另有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中小銀行由于經營范圍狹窄、業務類型單一、存款增長乏力、基礎客群少等原因,為提升其存款規模,獲取長期穩定的負債資金,通常以“價格戰”為競爭切入點,拓展存款規模。
從各民營銀行的年報中可以看出儲蓄存款增速呈現大幅增長的趨勢。以微眾銀行為例,截至2018年年末,微眾銀行各項存款余額1545億元,比去年年初增長2795%。
來源: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