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里有句名言:金錢是好仆人、壞主人。

生活中,作為“百業之母”的銀行就是把金錢作為仆人進行“使喚”的典型行業。銀行通常付一點利息雇傭“錢”來工作,然后安排它們到最需要錢的個人、企業那去服務。最后,從“錢”掙回來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付給它的主人,而把它們的剩余勞動成果留下。這就是銀行的簡要盈利模式,可以用示意圖1展示銀行的主要收支情況。

圖1 銀行盈利模式圖
一、收入來源
銀行收入主要來源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
利息收入可以分為三部分:
1.借給企業、個人的貸款利息收入;
2.拿去投資的利息收入;
3.在銀行和其他金融同業的利息收入。
該部分收入長期占據銀行收入的大頭,2016年之前利息收入占銀行中收入的75%-80%,目前下降至60-70%。因該部分收入是銀行傳統業務,受宏觀經濟和政策影響較大。
在經濟復蘇時期信貸投放量大,利息收入增長快;在加息周期,銀行的議價能力提升,利息收入增長也較快,而在經濟衰退或降息周期,銀行的利息收入增長緩慢,甚至下降。
多數人不喜歡暴漲暴跌的股市,銀行也不喜歡自己的業績大升大降。一般該項傳統業務收入占比越低,銀行的業績增長越穩,越受市場歡迎。例如目前公認成長性最好的招商銀行2018年凈利息收入占比64.56%,顯著低于多數銀行。

非利息收入主要來自于手續費、傭金、投資收益等下列業務:
1.銀行卡;
2.信貸承諾;
3.代理服務;
4.結算與清算;
5.托管業務;
6.其他業務。
仍以招商銀行為例,2018年非利息收入凈收入881.71億元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664.8億元,占比75.40%,是主要構成部分;其他凈收入216.91億元,占比24.60%。在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結構如圖2所示。

數據來源:根據招商行銀行2018年年報數據加工。
圖2 招商銀行2018年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結構圖
托管及受托、代理服務和銀行卡等三項業務占比均超過20%,是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的核心業務。該項業務主要體現銀行的差異化服務能力。例如招商銀行的客戶優質、發卡量大、優惠活動多,2018年信用卡交易大增帶動銀行卡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19.38%。
光大證券在研報《中國銀行盈利模式的轉變》中統計了16家早期上市的銀行(5大國有行、8家股份制銀行以及南京、寧波和北京等三家地方性銀行)2009-2016年的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增長情況,結果顯示在利息市場化的改革加快的背景下,傳統銀行業務競爭逐漸加劇,銀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逐步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占比穩步增加。2012年至2016年期間,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年復合增長率為14.8%,顯著高于利息收入7.8%的復合增長率。到2016年,銀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已經逐步下降至70%,而非利息收入占比攀升至30%。

二、成本支出
成本支出主要是吸納存款的付息,以及主動負債(例如發行債券、吸收同業存款等)支出。
正常情況下:零售客戶存款利息<公司客戶存款利息,活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發債利率,普通客戶存款利率<同業存款利息<其他負債利息。
例如2018年,招商銀行零售客戶存款占總存款的34.39%,存款成本率為0.8%;公司客戶存款占比65.61%,存款成本率為1.5%。零售客戶存款中,活期存款占70.14%,成本率為0.37%;定期存款占29.86%,成本率為2.06%。
一家銀行的戰略決定了其業務結構,業務結構會決定銀行的成本支出。例如以小微金融和投行為主的民生銀行,2018年成本較低的零售客戶存款僅占總存款的18.16%,其吸納存款的平均成本為2.17%;而以科技金融和零售金融為主的招商銀行零售客戶存款占總存款的35.52%,其吸納存款的平均成本僅為1.45%。此外招商銀行大力發展銀行卡和托管業務,低成本的吸納了結算資金,其公司類活期存款成本為0.81%,個人活期存款成本為0.33%,也顯著低于民生銀行同類存款成本(公司活期0.97%,個人活期0.39%)。

三、費用支出
費用支出主要包括員工薪酬福利、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攤銷、租賃費和一般行政費。招商銀行2018年費用結構為:員工薪酬福利59.69%,固定資產折舊4.22%,無形資產攤銷1.27%,租賃費5.50%和一般行政費29.32%。
其中占據大頭的主要是員工薪酬福利和一般行政費,兩者合計占89.01%。在員工身上這樣大筆投入,對人才的吸引力自然不小。根據招行年報說明,相關費用增長主要是持續加大科技研發人才的投入,以及數字化網點改造和線上獲客及經營方面的投入。
光大證券在上述研報中對比了我國銀行業與美國銀行業的利潤費用比指標,發現我國銀行業“凈利潤/薪酬福利”是美國的2.5倍,“凈利潤/一般行政費”是美國的5倍。即我國相對較低的人工費用和物價水平,為銀行貢獻了更多的利潤。
四、撥備支出
如果你不得不借100萬給一位親戚做生意,但是這個生意風險不小,這筆錢預計未來只能收回95萬,那么你可以在借錢的同時,把今年的利息收入扣減5萬作為未來的損失補償。這個被扣除的5萬其實就是撥備支出,即未來應對未來預期損失提前計提的準備金。
銀行想獲取利息收入必須放貸,但是貸款人的還款能力差異較大,按照不同貸款人的還款可能性提前計提撥備,可以更為可觀地反映當期的利潤。
光大證券統計了上市銀行近年來的不良資產(NPL)增長率與GDP增長率的相關性,具體如圖3所示。數據顯示,不良資產增長率與GDP增長率走勢顯著負相關(走勢相反),2010年至2016年GDP增速不斷下降,銀行的不良資產增速逐步攀升。2017年及之后,GDP增速觸底回升,銀行的不良資產開始見頂回落。

資料來源:光大證券研究報告《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的轉變》,分析師張傅玉。
圖3 銀行不良資產增長率與GDP增速對比
由于銀行用于賺錢的大部分錢是別人錢,只用很少的自有資本,經營中使用的杠桿非常高。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2018年12月底,銀行的總資產為261.41萬億元,總負債為239.90萬億元,相當于使用21.51萬億(261.41-239.90)資金,做了261.41萬億的生意,杠桿達到12.15倍(261.41/21.51)。在較高的杠桿下,銀行的收入和成本費用等會放大反應宏觀經濟情況。例如2017年1季度GDP比2016年增速提高0.2%,同期的不良資產增速下降1.4%;2014年到2015年GDP增速下降0.5%,同期的不良資產增速提高了15%。不良貸款增速的變動,會引起相應的不良貸款撥備支出增減,成為影響銀行的利潤增速的主要因素之一。
最后一部分稅負支出,因各行稅率基本一致,凈利潤與各家的稅前利潤有關,此處不展開介紹。
銀行行業特征小結:
1.銀行是高杠桿經營行業,放大反應經濟情況;
2.經濟復蘇時期、加息周期期間銀行業績較好;
3.吸納存款成本低、創新業務強的銀行業績更好;
4.GDP見底回升期間,撥備支出減少,銀行業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