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資管新規出臺以后,所有的銀行理財由預期收益類的理財轉為凈值型理財,這種凈值型理財是一種類基金式的非保本開放式理財。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同,分為較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和高風險。未來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也要打破剛兌,既不保本也不保息。
面對,銀行不保本不保息的新規,很多投資者擔心,如果購買了理財產品遇到最極端事件,本金最大限度會損失多少呢?對此,我們認為,從理論上來說,買了銀行理財產品最大虧損數值是100%,但實際情況并不是如此,真正虧到本金的投資者的比較罕見。
一方面,銀行理財產品的資產配置主要是以債券為主,銀行拿了你的錢通常投向,債券資產、非標債權類資產、現金及銀行存款、同業存款、拆放同業及買入返售這幾部分低風險資產占比高達80%,風險較高的權益類資產、金融衍生品占比也只有10%左右,在這種的比例配置下,不管理財管理人如何操作,發生虧損的概率是非常小的。
另一方面,從過往業績看,買理財產品發生虧損的概率微乎其微。從統計數據上看,2017年全年發行了9.35萬只理財產品,發生本金虧損的只有44只,并且本金的平均償還率高達89.1%,也就是說平均本金損失率僅為11%,這個概率是非常低的,而且發生本金虧損的大部分是私募產品,一般的老百姓根本接觸不到。
那么,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注意點什么事項,把可能發生的損失降到最低呢?首先,厭惡風險的投資者最好買一些風險等級偏低的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在4%至5%之間,但風險較小,比如“一級”和“二級”的產品。“一級”通常是,謹慎型產品,“二級”是“穩健型產品”。
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各大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總募集資金量為173.59萬億,其中風險等級“一級”和“二級”的產品募集資金量就達到了144.51萬億元,占比高達83%。容易發生虧損的“四級”和“五級”產品募集資金量僅僅只有0.28萬億,占比僅僅0.01%。所以,厭惡風險的投資者可以買入風險等級較低的理財產品。
再者,除了可以購買“一級”和“二級”的銀行理財產品外,投資者不要拿所有資金都買一種理財產品,或者也可以買一些國債、大額存單等,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這樣即使在極端情況下,也可以保證自己的家庭有足夠的流動性。
最后,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投資者要擦亮眼睛,弄清楚這款理財產品的類型,資產配置結構以什么為主,做到謹慎投資。此外,還要防范理財產品變成保險產品的風險。部分銀行與保險、信托公司合作,代銷他們的理財產品,投資者千萬不要搞錯了,如果錯買了理財產品出了問題,銀行是不會負任何責任的。
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本金最大的損失程度是100%,但這種情況很難發生,即使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的現象也比較少見。而作為投資者來說,要保證本金的安全,可以購買一些風險較低的銀行理財產品,盡量不要貪圖高利息,購買銀行代銷的非銀理財產品,這樣如果出現損失,輸光本金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