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之人工智能&安防產業鏈圖譜
老基建,即“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港口)。”主要以鋼筋水泥為代表。
新基建,是信息時代的基礎設施,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交通、新能源充電樁、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

新基建,是“國之重器”。
新基建是資本鼓吹還是真正實體落地?是本已有之的計劃還是疫情配套下恢復生產的措施?之前(5G,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這些領域多年的建設,如何劃分新舊區別?
疫情過后,中國的管控彰顯了力度和效果,值得稱贊。但同時也暴露一些問題:包括智慧城市應急管控、智慧社區管理、樓宇人員、社區人員管理等,很多工作還是靠“電話+登記表”等傳統模式,并且有很多重復性調查和統計工作,沒有有效融合和匯總,缺少“智慧”元素。
不論是老基建還是新基建,關鍵字是“基”,根基的基。國家支持的基建,一定是從長計議的,而期間一定會出現若干機構或者企業的“以假亂真、魚目混珠”進行“撈一筆”的“建”行為。
新基建一定是“利國利民”的普惠,包括提升通訊的5G,提升出行效率的城際,降低傳輸損耗的特高壓,降低運算成本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基建不能過度追求利潤,而國家可能根據不同領域進行相應補貼。(補貼是鼓勵持續投入和創新,不是給企業增加利潤,可是...)。
新基建一定是平信靜氣地去搞,而不是各種炒作和噱頭,不能急功近利。
新基建與安防的關系,兩個層面看,一個是安防行業作為新基建各個領域的配套基礎,比如所有的基建,尤其特高壓、城際、配電等,需要大量的視頻監控進行線路、運維、運營角度的保證。08年的基建讓中國中外安防企業賺的盆滿缽滿,當時的機場、高鐵、地鐵項目大量涌現,而豐富的預算對產品及解決方案要求比較高,當時中外安防企業平分天下。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人工智能,安防企業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落地及場景化的一個重要領域。傳統安防企業和新興AI算法企業級AI芯片企業,大多將安防監控做為落地點。
新基建相比互聯網經濟,產業鏈更長,需要投入更多,包括人力、資金和時間。
回到安防領域。安防已經擴展到大量“非安防”領域,向“AIoT”發展,AIoT不是AI+IoT,而是AI和IoT的融合,AI加持下的物聯網的最終目標是從“感知”升級到“認知”,但路還很長。“安防+AI”未來比拼的是“工程化”及“場景化”能力。
以上的安防行業應用還是側重終端,應用層面,而從“新基建”角度看,安防的“底座”在人工智能(算法、芯片、平臺等維度)需要聚焦和發力。。

據深圳市安全防范行業協會、中國公共安全雜志社調查統計顯示,2019年全國安防行業全年增長率為15%,全國安防行業總產值為8260億元。其中,各類安防產品總產值約為2500億元;安防工程市場約為5100億元,安防運維和服務市場約為660億元。
總體來說,2019年在各級政府的政策驅動下,在AI(人工智能)、IoT、5G等新興技術的驅動下,安防行業依然保持著穩定的增長,維持了較高的景氣度。同時,行業里也是喜訊頻傳,曠視科技、云從、商湯等幾家AI企業陸續準備上市,更多的企業開始向資本市場邁進。






安天下抖音號(sas123cn)已上傳大量視頻監控知識小視頻講座,歡迎關注;安天下抖音號(sas123cn )每周六晚8:00直播,歡迎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