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抖的視頻內容分為推薦(發現)、附近(同城)和關注三個模塊,這里主要說明推薦模塊的算法機制。
- 視頻與用戶畫像的匹配程度
- 熱度(贊、評論、轉發等)
- 發布時間
根據用戶數據和內容標簽計算兩者的匹配程度,是每個內容產品的算法核心,已經被總結很多次了,其理論大體一致,在本社區搜索“算法”關鍵詞就能找到,這里就不再贅述了,下面主要介紹熱度和發布時間兩點。
打開你的抖音,你會看到系統已經為你推薦好了一系列內容,再仔細觀察一下,你會發現這些視頻的獲贊數量基本都在50萬以上,中位數大概在100萬(刷多了會減少)。
而打開快手呢?
你會發現視頻獲贊數量基本維持在1萬到10萬這個區間,有的甚至會出現幾千幾百,但很難找到過10萬的視頻。
出現這種差距,難道是因為快手用戶少嗎?
顯然不是,快手的用戶已經是其他短視頻產品的用戶之和了。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其實是因為快手算法特有的“熱度權重“。
視頻發布初期,隨著其熱度提高,曝光機會也會跟著提高,此時,“熱度權重”起到“擇優去劣”的作用。而在視頻熱度達到一定閾值后,它的曝光機會將不斷降低,此時,“熱度權重”起到“擇新去舊”的作用(其實是為了給用戶平等的展示機會,后面會講到)。
與此同時,快抖對于“發布時間”的看法也是不一樣的。
在抖音,你會發現很多視頻其實幾個月前就發布了(驗證這一點,只需要在評論區不斷下翻即可,可根據早期評論的發布時間進行推斷)。因為用戶一般不會在乎短視頻是不是最新的,只要足夠精彩即可。
而在快手,大部分視頻都是近期發布的,再遠的視頻也是一個月內(在視頻界面右下方有時間標注)。
那么,前面提到的“熱度權重”和“發布時間權重”對于用戶來講又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首先,短視頻的用戶大體分兩種:一種是“看視頻”的看官,一種是“拍視頻”的制作方。這里,我們把看官的注意力比作一個蛋糕,而制作方比作分蛋糕的人。
首先,我們來看分蛋糕的人。在抖音,分到大量蛋糕的用戶還會繼續加快分蛋糕的速度(高熱度會不斷提高曝光機會),頭部用戶集中了大量的用戶注意力資源,這種中心化會讓普通制作者、草根制作者難以被關注(這與微博頗為類似)。
而在快手,頭部用戶分到的蛋糕被設了上限(高熱度和舊視頻曝光機會會大大降低),因此會有更多的人分到蛋糕,這也體現了快手的理念——希望所有用戶都能展示自我,任何一位普通用戶都有被關注的權利。
對于看官來說,抖音給了他們大量的優質資源,這些都是經過大量用戶檢驗,而放到推薦模塊的內容池的視頻。而快手只是經過初步檢驗就根據用戶喜好開始推薦了,所以會有很多小眾和“鄉土”的內容。
抖音和快手,一個是精致的臺上表演,一個是平凡的街邊才藝。
相對來說,抖音是看官導向的,而快手則更偏向于制作方,尤其是草根用戶。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快手會淪落到被整改的尷尬境地,因為“三俗”生產者總能找到自己的市場。
產品
除了算法,我認為以下兩點也是快抖氣質差異的誘因。
- 錄制功能
- 交互設計
1. 先音樂后錄制的妙處
與其他短視頻不同,抖音的錄制功能別具一格,先選音樂再根據音樂錄視頻,而不只是充當背景音樂。
每當視頻的動感與音頻的調子相重合時,會大大刺激觀眾的感官,帶來不一樣的體驗。同時,也產生了更多玩法,比如:對口型、拍同款等,增加了趣味性、可看性。因此,抖音會給人一種“酷炫”的感覺(但是拍攝門檻也抬高了)。
2. 不斷上滑的“沉浸式體驗”
一打開抖音,便進入了播放界面,接著依靠上下滑動來更換視頻,嗯 … 這種狀態可以維持一個多小時 …
這種懶人式交互大大提升了用戶粘性,不過也削弱了用戶改變“狀態”的意愿,即附近模塊、關注模塊的使用幾率將會降低。由此,用戶的注意力又被“粘”在了頭部用戶的優質內容上,中心化進一步加劇。
與之相反的,快手的推薦(發現)對用戶并沒有那么大的粘性,三個模塊的交互方式相當,都是瀑布流布局,并且快手的啟動頁是用戶上一次退出的頁面。
比如:上一次在同城離開,下一次啟動頁會是同城模塊,關注模塊也是如此,這樣,用戶選擇的自由度“無形”地增加了。同時,快手也因其同城和關注的高使用頻率,而在社交屬性上更勝一籌,而不僅僅是一個娛樂軟件。
其實快抖的算法與交互設計是相輔相成的,抖音的算法決定了它的視頻更加優質,因此不需要用戶做太多的選擇,適合逐個播放,也減少了用戶操作負擔和選擇負擔。而快手視頻的優質密度沒有那么大,需要用戶選擇播放,在操作上會繁瑣一些。
回憶一下我們使用抖音的時候,是不是一般會看完整個視頻再播放下一個,很少掠過。而使用快手的時候,我們通常要掠過幾個,才能選出自己想看的視頻。
因此,“滾動播放”更適合抖音,而瀑布流適用于快手(其實快手也可以嘗試美拍的“瀑布流+滾動播放相關視頻”的交互設計,或者抖音附近模塊的“瀑布流+滾動播放下一個視頻”的交互設計)。
被央視點名之后,快手CEO宿華做出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反應,沒有極力為算法辯護,而是發表了《接受批評,重整前行》的聲明,“社區運行用到的算法是有價值觀的,因為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的價值觀,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上的缺陷。”
快手的道歉讓人聯想到豌豆莢創始人王俊煜此前嗆聲今日頭條的觀點,“技術是有價值觀的,取決于你做什么。”在算法是否中立的話題上,深處其中的快手在輿論面前已然做出了選擇,即算法也有價值觀,前提是你想用來做什么。
算法是價值觀和用戶間的橋梁
很多時候,不同的價值觀吸引到了不同的用戶群,最終導致了不同的產品邏輯、不同的商業模式和不同的生命周期。
這一觀點在游戲市場已經得到了驗證。早期的游戲行業有兩種典型的盈利模式,道具收費和計時收費,前者令人印象深刻的代表應該是巨人的《征途》,誰花錢多誰的裝備就頂級,誰就能成為最厲害的玩家。史玉柱因此賺的盆滿缽滿,可在賺錢的同時,巨人也背負了很多罵名。
《魔獸世界》是計時收費的經典之作,用戶量乘以購買時間再乘以每小時的費用即是所得收入,也是游戲本身經久不衰的源動力之一。2016年魔獸改編而來的電影拿到了4.32億美元的票房,僅中國市場就貢獻了14.72億人民幣。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征途》已經被市場所遺忘,成了懷舊游戲的代名詞。
回到算法本身來看,其價值恐怕不只是中立的技術,而是價值觀和用戶之間的橋梁,快手和今日頭條無不是如此。
“記錄世界,記錄你”是快手的slogan,背后的價值觀是讓每個人自由的發聲,有著去中心化的邏輯。不刻意培養KOL,不針對明星進行傾斜,不與頭部用戶捆綁簽約,不設置熱點人物、熱點話題等榜單,幾乎站在了微博這種中心化社交平臺的對立面。
算法是快手實現這種價值觀的前提,按照宿華的解釋,“平臺不想評判內容,告訴用戶你應該去看這個或者那個。去中心化的邏輯就意味著,每個內容,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無需平臺去給它貼標簽,內容本身和AI算法會自動提供選擇。”截止到目前來看,快手的用戶體量超過7億,日活用戶1.2億,自由發聲的價值觀并不缺少受眾。
癡迷于技術和算法的今日頭條最本質的價值觀是讓用戶看到喜歡的資訊,對標的是門戶形態下的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曾經引以為傲的就是杜絕人工干預,門戶編輯們每天忙于選擇頭條、二條和焦點圖,你看到的任何內容都來自于人工審核和推薦。
今日頭條選擇了極客式的產品思維,并引發了外界一連串的批評,其中最核心的立場就是:算法考慮的只是“準不準”,而不管“對不對”,可對于新聞行業而言,新聞道德儼然是高于流量價值的。
不出意外,快手和今日頭條均遭到了主流聲音的批評,一方面是站在既有認知的角度,對于新事物,我們往往只希望看到好的一面,不允許任何作惡的潛在可能,無人駕駛的車禍事件和算法帶來的不和諧內容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則是產品方向的偏離,算法建立了有別于人工的新世界,在用戶體量足夠龐大,且面臨著各種商業誘惑的時候,建立在算法上的平臺還能堅持所謂的初衷嗎?
算法的世界里更需要秩序
無論是快手還是今日頭條,都無法苛求用戶天生自律。
正如不少人喜歡深究算法推薦的“原罪”,低俗的信息會刺激人性的陰暗面,在無疑中看到某一低俗內容后,停留時間和觀看頻率可能會高于正常內容,這時候算法就會覺得你很“低俗”,也就會推薦大量類似的內容。
不只是低俗信息,甚至一些獵奇的內容都足以激發起好奇心,進而在行為上引發明顯的喜惡。要知道,算法的背后就是流量,創作者為了掠取更大的點擊量,往往會迎合觀眾的喜好生產內容,造成低俗、劣質內容的泛濫。
一個明顯的信號,宿華在聲明中沒有對不和諧的現象做出辯駁,給出的解決方案是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算法,并不斷完善運營機制和規則。言外之意,算法的世界里更需要規則,幾乎成為所有算法驅動平臺的共識。
比如建立內容分級機制。95后和00后已經成為互聯網的主力軍,又往往缺少足夠的判斷力,很容易受到低俗內容的侵蝕。就目前的動作來看,快手已經聲明要建立未成年人保護體系,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對視頻進行分級,對于未成年用戶可能看到的視頻,進行嚴格過濾。”今日頭條似乎也改掉了算法至上的偏執,去年就增加了2000個編輯,在算法之外引入人工審核……
比如完善實名認證體系。《王者榮耀》遭受質疑后最迅速的動作便是實名認證,以此建立起對未成年人的識別,以及各種防沉迷措施的出臺。內容平臺或許更需要實名認證,補充用戶年齡、性別等數據的缺失,在算法推薦上更具有針對性,限制未成年用戶的權限。同時健全內容舉報和追責機制,就這一點而言,用戶規模同樣龐大的微信和微博值得今日頭條、快手等參考借鑒。
再比如對算法本身的優化。Facebook和康奈爾大學在2013年做了“社交網絡中大規模情緒擴散”的實驗,涉及到的人數接近70萬,得出的結論是:在用戶信息流中灌輸“正能量”的信息,用戶也會給出正面的反饋,反之則是給出負面的反饋。快手、今日頭條等平臺需要做的是,在算法中加入色情內容識別、用戶情緒理解等技術,賦予算法以價值觀并貫穿到內容推薦的邏輯之中。
當然,這個世界不是單維的,至少影響企業抉擇的除了用戶需求,還有來自投資者的盈利壓力。企業的攤子越來越大,而管理層的約束范圍始終是有限的,想要在龐大的體量下堅持不犯錯,恐怕還要價值觀的統一。
成也價值觀,敗也價值觀
在我們的認知體系中,“價值觀”屬于比較玄乎的一個詞,評價一個人的標準可能是相貌、談吐、人品、態度、修養。一家公司能否展現出友善、責任感的一面,不是廣告、公關等營銷手段可以裝扮出來的,而是價值觀和信仰所催生出來的一種精神面貌。
批判一家公司最狠的手法無疑就是直指其價值觀有問題,而大企業的領導們也時常以價值觀來“教化”員工。六六和京東的幾輪口水戰,最大的成功可能就是劉強東對于公司價值觀的思考了,并在內部信中將京東的價值觀升級為正道成功、客戶為先、只做第一的“T型文化”,重要性可見一斑。
也就是說,價值觀才是左右一個產品、一個平臺、一家公司最終歸宿的頂層設計,而不應該讓算法當“替罪羊”。
算法的革命性在于解決了編輯和讀者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給了平臺和每一個用戶溝通的機會。好比說快手的去中心化理念是依靠算法實現的,讓每個人自由發生的價值觀得到了7億多用戶的認可。
只是大多數算法分發平臺都未能邁過內容水化的坎,既要揣摩用戶喜好,又要平衡商業價值和客觀性,導致走向唯流量是舉的不歸路。所幸快手并沒有甩鍋給算法,“算法的價值觀就是人的價值觀,算法的缺陷是價值觀上的缺陷”的觀點實則是回到價值觀來解決問題。
歸根到底,算法沒有對錯,個中是非還是價值觀在作祟。
大數據及算法的導向性,決定著內容的命運。
AI的長足進展,使得大數據挖掘能力更強。但是,智能算法大多是一個集中式信息輸入過程,機器的學習能力是建立在已往經驗之上。AI的價值一方面名曰精準推薦,一方面又存在著用戶訴求變化難以權衡的矛盾。
對于一個新生的短視頻平臺而言,最初的理念引導決定著平臺內容的調性,而平臺越往前走這種調性就越難改變。因此,短視頻的未來之爭又可以說是算法與內容調性之爭。
一、內容的整體調性,構成了用戶增量模型的基礎
今年春節,抖音短視頻成了最大的贏家,抖音在DAU達到3000萬后,其日活增速依然強勁,和美拍當年剛出道時持續蟬聯App STORE榜單首坐一樣,抖音像生命力強勁的藤曼一樣伸展到世界各地。在同等級別上,抖音的最大競爭就是快手。
90后用戶占比超80%的快手,對其印象最深的是“生活,沒有高低之分,每個人都值得被記錄”的口號,最為戳中廣大用戶的內心,頻頻登上各類TOP榜。
而抖音一開始的人群定位就是在一二線城市的年輕群體,從“年輕人的音樂短視頻社區”到“記錄美好生活”。顯然抖音的調性也變成了“記錄”為主,意味著更加貼近生活和平民化,卻似乎有搶占快手市場之嫌。
在抖音野蠻生長的背景下,美拍顯得處于下風。但在我看來,這或許就是美拍主動的選擇。美拍已經走過了抖音要走的路,已經過了用戶增量期,用戶量相對穩定,反而有了更為清晰的產品態度??赡芘c抖音最大的不同是:抖音是用戲劇式的“表演”博人關注,而美拍則是用“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思維來界定社區邊界。
我們可以看見美拍的首頁推薦內容里,并不是所有內容都符合“有爆點”、“強轉發性”的模型,更多是美妝、美食、手工這種題材相對日常,但是符合用戶“興趣”需求的內容,讓用戶看美拍時總能收獲點什么。
這種內容的整體調性,美拍是在美圖的基礎上通過幾年的算法積累而達成的共識,無疑對于一二線城市的高凈值年輕女性吸引力更大,而這又是抖音短期內難以超越的。
二、在內容效率和用戶數量快速膨脹后,短視頻內容質量之戰一定會到來
快手的“生活”、抖音的“表演”都是為了最大化用戶數量增長,借助全民參與的方式,抖音快手即便不需要費力做UGC,也能極大地提升內容效率。但是,最近頻頻發生的事件也暴露了這種野蠻生長的缺陷。我認為:內容安全是系統工程,每個平臺肩負的壓力都很大,我們需要給行業更多的信心和時間去克服。
實際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泛娛樂資訊平臺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政府部門的監管之下稍有起色。
有報道稱:截止4月6日,今日頭條旗下所有短視頻產品光問題視頻就有10318條,封禁低俗擦邊問題直播達5000余次。
快手CEO宿華更是發文道歉,表示將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算法,優先推薦個性化的更符合用戶興趣的正能量作品。有內涵敗給了“低俗LOW”反映的也正是“用戶流量讓位內容質量”的勝利。
正如宿華所反省的:“個性化”、“興趣”與“正能量”會是短視頻發展的未來。在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邏輯下,內容升級是所有依靠野蠻路徑發展起來的平臺,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但這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是積極的。
三、用戶的閱讀模式趨于標簽化,行業競爭終將回歸到關系鏈的強弱
經歷過美拍的崛起、快播的沒落、抖音的火熱以及快手的整頓后,我們發現互聯網里流量的獲取似乎并沒有那么玄乎,但是“打天下”與“坐江山”終歸是兩碼事。市場里并沒有絕對忠誠的用戶,尤其是在替代成本幾近于零的短視頻領域,笑到最后的總是那些對平臺內容定位清晰、規劃明確、管理到位的公司。
用戶的需求總是在變,而算法的推薦又使得用戶的閱讀模式趨于標簽化,一方面用戶更傾向于挖掘自己內心的需求,另一方面用戶也希望能夠有所收獲。因此,行業競爭終歸是要回到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平臺之間的關系經營上來。
首先,用戶間的弱關系是影響用戶不忠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當內容同質化的時候表現的更加明顯,優質內容的持續性輸出,在沒有可靠的商業模式激勵的前提下,是顯得較為疲軟的。
有分析人士稱:從AppAnnie發布的IOS熱門APP榜單中可以看出,IOS應用的用戶對優質內容表示出了極高的忠誠度。
其次,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平臺之間的強關系一定是建立在某種利益價值之上的,要么,能夠商業回報;要么,能夠收獲成長,強黏性的建立最好是兩者兼而有著。對于內容提供商而言,讓用戶保持興趣比在同一興趣的社區中創造內容,成本要大得多。
因此,建立強關系鏈條是各行各業的出路。就短視頻行業而言,泛娛樂資訊的內容效率與垂直領域的內容質量進行真正結合,也是一件極考驗智慧與能力的事情。美拍提出“興趣社區”也算是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了,畢竟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以強社交關系留住用戶,無異于為參天大樹鞏固水土。
在這點上,我還關注到一個有趣的小事,就是在美拍完成升級后推出的“I like美拍”活動。許許多多的用戶紛紛在美拍公眾號上留言,說美拍陪伴了自己大學4年;說在美拍開了自己的工作室,在美拍找到了愛侶。對于一個產品來說,或許用戶的情感是比流量和流水更值得炫耀的事情吧。
泛娛樂與垂直品類的鏈路打通,或是內容創作的出路。
打通泛娛樂與垂直品類的鏈路,還是有相當難度的。像抖音、快手這類化定位在泛娛樂的“生活”角度上的模式,就相對要難一些。問題就出在發展過程中,這類產品有可能會遇到“劣幣驅逐良幣”的危險。而單純依靠算法推薦,時間一長就有可能屏蔽掉用戶真正感興趣的內容,繼而出現馬太效應,我并不看好這樣一個產品能擔當起行業優化的使命。
相對而言,美拍依賴美圖成長起來,確實有著先天優勢。但是若論美拍承擔起這個使命,還為時尚早,因為美拍的用戶群又過于局限在女性這一群體中,即便擴張也是需要長久的時間與大量的精力。當然,不能排除美拍有這樣的野心與追求,因為美拍確實是一個很善于進行資源整合與架構規劃的團隊,而且現在也在做著這樣一件事。
1. 聚合興趣在細分領域深耕,吸納精準流量
抖音的火熱,中間確實帶著諸多的運營思維,抖音的“海草舞”就有“劇毒”,而發起的話題也是在聚合興趣,其社交平民化的特點確實實現了短視頻社交平臺“去中心化”的核心理念,用技術驅動挖掘用戶的興趣點,簡單直接是他的優勢,要享受娛樂,目的已經達到了。
但是,話題參與的低門檻也就限制了平臺吸納精準流量的能力,熱度一過未必能夠留下很多人,這樣一來,商業模式也就略顯模糊。
而美拍的策略實際上是引導現有盤子的用戶“綻放”自己,在綻放中尋求歸屬感。其中,執行的過程用的是全產業鏈的系統化思維。
譬如:在舞蹈領域,美拍集合平臺優質資源,并用一系列的舉措整合舞蹈領域上下游資源,明面上打造強識別的舞蹈短視頻標簽,通過推薦算法匹配與用戶相契合的視頻,并且預測與培養新的興趣,通過內容分發,將基于共同興趣愛好的用戶聚合起來,強化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黏性。內里還通過“M計劃”成為鏈接達人與品牌商家的紅娘。
因此,行業鏈路打通的根本點在于能夠找得到一個價值點,并且做深做透整個產業鏈。相較于大海撈針的泛流量,吸納精準流量做生活圈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2. MCN模式規模化聚合內容創作者,挖掘更多創新人才
相關專業人士認為,人格化帶來的持續TO C能力才是2018年短視頻領域洗牌的重點。內容創作最根本的是影響C端的內容,商業運作反而次之,而短視頻內容層面最大的難題就是——持續性的輸出用戶感興趣的作品。商業運作與內容質量的關系,對內容創作者而言恰恰相反。因而,這就涉及到內容創作的激勵機制。
MCN的戰略合作已經不為大家陌生了,BAT巨頭都在內容創作領域做過這樣的決策。MCN最大的好處是規模效應,能集合行業資源提供更系統化的服務,從而為創作者持續輸出內容提供保證,但有所區別的是:這種機制能夠保留創作者的相對獨立性。
微博、美拍已經啟動了MCN計劃,相信未來有更多平臺會嘗試這種模式,提高對內容生產者的管理效率。
美拍與當紅新寵抖音的比拼可能不能再看用戶數量,硝煙彌漫的短視頻江湖里,美拍用“綻放”的方式聚合興趣體創造生活的美好,而抖音用“宣泄”的方式記錄生活的美好,二者的高度與走向留待行業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