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Web3,它與 Web2 和 Web1 有何不同?在這里,我們分解了網絡的歷史及其對去中心化未來的愿景。
關鍵要點
- Web1(1989-2004),也被稱為“靜態網絡”,是“只讀的”和去中心化的
- Web2(2005 年至今)是交互式但集中的
- Web3(未來)將更加人性化,回歸到原來的去中心化結構,但會改進數據隱私和安全性
網絡的演變
自 1989 年誕生以來,互聯網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的歷史、當前和預計的演變通常分為三個獨立的階段:Web1、Web2 和 Web3。
第一次迭代 (Web1)主要由純信息的靜態網頁組成,大約持續了 1989 年到 2004 年。隨后是更具交互性和用戶友好性的 Web2——由 Facebook、Twitter 和 YouTube 等中心化平臺主導——這是互聯網的當前版本。Web3 代表了下一代互聯網,并且引起了廣泛關注。
Web3 的概念在 2021 年開始受到關注,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區塊鏈等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普及。Web3 有時被稱為“去中心化網絡”,旨在解決與 Web2 相關的許多缺點,尤其是與隱私、安全和中心化相關的缺點。盡管仍處于起步階段,Web3 將嚴重依賴去中心化協議來向用戶傾斜權力規模。
在這里,我們深入研究網絡的每個階段,從它們的差異到它們面臨的獨特挑戰。
Web1
Web1 一般指的是互聯網演進的第一階段。這是我們最初認識的互聯網,也是催生互聯網繁榮的原因。與當今高度交互的網絡不同,Web1 相當被動,完全是關于閱讀和消費信息的。這就是為什么它有時被稱為“只讀”網絡的原因。
Web1 簡介
- 去中心化
- 網站純粹是信息性的
- 促進從網絡到用戶的單向通信
- 網站提供靜態內容而不是動態 html
- 主要由通過超鏈接連接的網頁組成
- 使用服務器端構建的頁面包括 (SSI) 或通用網關接口 (CGI)
- Web1 的示例包括:AOL、Yahoo!、Craigslist、Ask Jeeves 和 WebMD
Web1 是什么?
第一次迭代大約從 1989 年持續到 2004 年。它由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爵士發明,被稱為萬維網 (WWW)。作為 Inte.NET 的一種非?;镜男问?,Web1 本質上是一個超鏈接在一起的靜態信息目錄,沒有級聯樣式表 ( css )。
網站是使用服務器端包含 (SSI)或通用網關接口 (CGI)構建的,它們托管在由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ISP) 或免費網絡托管服務運行的網絡服務器上。與我們今天已經習慣的相比,Web1 上的信息和產品只是簡單地呈現(就像您在目錄或小冊子中看到的那樣),用戶沒有機會互動(喜歡/分享/評論)或貢獻. 只有少數人創造了內容,大多數參與者都是被動消費者。
Web1 是什么?
第一次迭代大約從 1989 年持續到 2004 年。它由英國計算機科學家蒂姆·伯納斯-李爵士發明,被稱為萬維網 (WWW)。作為 Internet 的一種非?;镜男问?,Web1 本質上是一個超鏈接在一起的靜態信息目錄,沒有級聯樣式表 ( CSS )。
網站是使用服務器端包含 (SSI)或通用網關接口 (CGI)構建的,它們托管在由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ISP) 或免費網絡托管服務運行的網絡服務器上。與我們今天已經習慣的相比,Web1 上的信息和產品只是簡單地呈現(就像您在目錄或小冊子中看到的那樣),用戶沒有機會互動(喜歡/分享/評論)或貢獻. 只有少數人創造了內容,大多數參與者都是被動消費者。
Web2
Web1 是關于訪問信息的,而 Web2 是關于創建和貢獻. 它已經成為互聯網商業化的基礎,電子商務、社交媒體和虛擬通信平臺正是在這個階段起飛的。
有時稱為參與式(或參與式)網絡、社交網絡或“讀/寫”網絡,第二代網絡服務主要側重于交互、互操作性和連接性。它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互聯網版本,主要由移動、社交和云的出現驅動。
Web2 簡述
- 集中
- 響應式動態內容
- 廣泛的社會用途
- 基于 AJAX、JAVAscript、HTML5 和 CSS3 等技術的交互
- 高水平的用戶參與和用戶生成的內容
- 跨不同服務的互操作性
- 提高最終用戶的可用性
- 無縫溝通
- 由提供服務以換取個人數據的公司主導
- Web2 的示例包括:Instagram、YouTube、Facebook 和谷歌地圖
- 應用程序包括社交媒體、博客、投票、標記、社交書簽和播客
什么是 Web2?
Web2 一詞由 Tim O'Reilly 和 Dale Dougherty 在 2004 年底的第一屆 O'Reilly Media Web 2.0 大會上推廣開來。與原始網絡相比,Web2 更加用戶友好和動態,它開創了用戶生成內容的時代,永遠改變我們互動的方式。
啟動后,任何可以訪問 Internet 的人都可以在維基百科、MySpace 和 wordPress/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WordPress 等平臺上參與和交流知識、想法和經驗,這是第一次。他們可以在 Etsy 和 Depop 上經營整個業務,在 Amazon 和 TripAdvisor 上發布評論或在 Flickr 或 Pinterest 上發布圖片,在 YouTube 上上傳視頻,并在 Airbnb 上宣傳房屋——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公司也從中受益。增強的連接性促進了組織與其客戶之間更好的互動和溝通,從而提高了客戶滿意度并增加了收入。它還縮短了產品上市時間,同時降低了通信、差旅和運營成本。營銷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針對性和可衡量性,并且只需單擊一下即可訪問組織外部的競爭知識。
但所有這些授權和訪問都需要權衡取舍——最著名的是犧牲用戶的個人隱私。
Web2 的問題
我們(個人和專業)都依賴的這些平臺集中在少數大公司擁有的服務器中。這意味著巨大的權力和控制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這一事實近年來引起了很多關注。
這種權力有可能損害用戶隱私。用戶最終通過移交個人數據的權利來“付費”使用這些平臺。從一個人的姓名、生日和 IP 地址到設備、瀏覽歷史和購物習慣的一切都可以被收集、存儲,然后賣給廣告商——通常是在用戶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
為什么?因為數據點提供了公司可以使用并從中獲利的重要營銷信息:根據Statista的數據,Facebook (Meta) 在 2021 年的廣告收入達到了驚人的 1149.3 億美元,而谷歌幾乎翻了一番,達到 2095 億美元。
簡而言之,在 Web1 中,用戶是消費者,有人說在 Web2 中,他們是產品。
用戶即產品
此外,這些平臺的用戶也可能受到審查和去平臺化。如果用戶發布了平臺不同意的圖片或評論,他們可能會被刪除,或者——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的賬戶會被無限期關閉。而且這項禁令不一定只適用于那個平臺,還可能適用于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其他平臺。
那么,為什么用戶不離開這些平臺呢?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沒有太多的選擇。如前所述,當今的技術僅由少數幾家公司主導(想想 Alphabet [google]、Meta、Amazon、Apple)。有人認為,他們對數據的難以置信的訪問,加上近乎無限的資源,使這些龐然大物在競爭中獲得了不公平的優勢,使小企業幾乎不可能涉足。
這些公司創建了封閉的生態系統——被稱為“圍墻花園”——旨在讓用戶留在他們的平臺上,同時讓他們不太方便使用替代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看這篇深入探討Apple 生態系統及其運作方式的文章。)
當然,用戶可能會出于上述一種或多種原因退出 Facebook,但隨后他們可能無法訪問某些需要 Facebook 集成的其他平臺或應用程序。他們甚至可能不知不覺地過渡到一個共享同一母公司的平臺。此外,對于像 Facebook 這樣的平臺,如果用戶離開,他們將無法訪問他們的數據——圖片、對話和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保留的聯系。
然而,由于技術的進步,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這將我們帶到了 Web3。
Web3
有時被稱為語義網,Web3 是關于閱讀、寫作和擁有的。
對與數據挖掘、在線監控、算法操縱、剝削性廣告和主觀禁令相關的 Web2 的廣泛關注導致許多人尋找替代平臺。這些替代方案已成為 Web3 的基礎,因為它們繞過了內容孤島和互聯網壟斷,并以個人數據所有權為導向。
通過使用區塊鏈和相關技術,Web3 旨在從大型科技公司手中奪走權力并將其交還給用戶,他們可以在網絡中擁有自己的部分,而不僅僅是用戶或消費者。
Web3 簡述
雖然仍在進行中,但 Web3 包含了一些最認同其主干的意識形態:
- 去中心化
- 無需信任和無需許可
- 未經審查
- 自治
- 更高級別的隱私和安全性
- 更多用戶控制
- 無筒倉
- 提高搜索引擎的可讀性
- 本機內置支付
什么是 Web3?
Web3 的概念最初是由 Berners-Lee 在 2001 年發表于《科學美國人》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他在論文中發現了人類與計算機應用程序之間明顯的溝通差距。他承認,機器無法處理語言的語義,這意味著它們無法破譯數據的含義或上下文。他提出了一個有朝一日可以被人類和機器閱讀的網絡。
雖然技術還沒有完全發展到可以完全實現他的這部分概念的階段,但其他方面——特別是那些與去中心化有關的方面——已經實現了。
Web3 承諾使用去中心化技術來回到 Berners-Lee 最初的網絡愿景,其中“不需要中央機構的許可來發布任何東西......沒有中央控制節點,因此沒有單點故障......并且沒有'kill'轉變'。”
什么是 Web3?
Web3 的概念最初是由 Berners-Lee 在 2001 年發表于《科學美國人》的一篇論文中提出的,他在論文中發現了人類與計算機應用程序之間明顯的溝通差距。他承認,機器無法處理語言的語義,這意味著它們無法破譯數據的含義或上下文。他提出了一個有朝一日可以被人類和機器閱讀的網絡。
雖然技術還沒有完全發展到可以完全實現他的這部分概念的階段,但其他方面——特別是那些與去中心化有關的方面——已經實現了。
Web3 承諾使用去中心化技術來回到 Berners-Lee 最初的網絡愿景,其中“不需要中央機構的許可來發布任何東西......沒有中央控制節點,因此沒有單點故障......并且沒有'kill'轉變'。”
權力下放在實踐中如何運作
這是一個比之前任何版本都更加智能、自主和開放的互聯網版本。基于區塊鏈技術,Web3 旨在消除對中心化權威的需求,這意味著用戶將能夠與世界上任何個人或機器進行交互,而無需依賴或信任第三方中間人。與數據歸網絡所有的 Web2 不同,Web3 中的數據是共享的。理論上,用戶能夠參與 Internet 協議的管理并(最終)擁有他們的數據。
Web3 背后的突出技術包括:人工智能 (AI)、區塊鏈、機器學習 (ML)、增強現實 (AR) 和 3D 圖形。
Web3 的示例包括:去中心化協議比特幣、基于區塊鏈的社交平臺 Steemit、NFT 市場 OpenSea 以及像Crypto.com這樣的加密貨幣交易所。
范式轉向去中心化
將數據控制權交還給最終用戶并遠離大公司是這個新版本網絡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去中心化社交網絡旨在使內容創作者能夠以點對點 (P2P) 方式與觀眾互動,并對他們的內容擁有最終決定權,而不必擔心被審查或去平臺化。
例如,不可替代代幣 (NFT)已經為創作者提供了更好、更公平的補償,允許他們通過內置版稅直接從作品中獲利。
加密貨幣將在 Web3 中發揮巨大作用,代幣將作為用戶參與網絡治理的經濟激勵。令牌所有者可以形成社區,稱為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AO),并投票決定如何分配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 dapp ) 的資金?;趨^塊鏈的游戲,被稱為“邊玩邊賺錢”(P2E)游戲,是該系統實際應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 P2E 游戲中,玩家會因為他們的時間和參與而獲得數字現金或 NFT 的獎勵,然后可以在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上進行交易。像 Axie Infinity 這樣的游戲讓許多游戲玩家能夠為他們通常在沒有此類激勵的情況下會進行的活動賺取代幣。在某些情況下,例如在Idle Mystic中,玩家可以通過使用他們的代幣對決定進行投票來參與游戲的治理。
此外,加密錢包將不再需要依賴集中式第三方電子支付系統,后者要求用戶提供敏感信息和個人數據。這個領域的許多參與者認為,這將有助于為沒有銀行賬戶的人群提供金融包容性,因為去中心化服務不依賴于傳統的信用評分。
Web3 的挑戰
關于 Web3 的可行性存在一些爭論。有人質疑它是否可以真正去中心化。他們認為集中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個人和公司根本不想運行自己的服務器,因為維護服務器不僅昂貴,而且費力且耗能。
因此,為了運行,許多 dapp 對傳統集中式 Web 服務器的依賴至少與它們對區塊鏈的依賴一樣多。事實上,今天大多數 dapps 使用Infura或Alchemy與區塊鏈交互,而區塊鏈又依賴于中心化公司托管的第三方云服務器(例如 Infura 的亞馬遜)。
由于區塊鏈技術成本極高且耗能巨大,因此許多人都擔心可擴展性和可持續性。此外,去中心化協議的交易速度比集中式協議慢得多,并且仍然是采用的重大障礙。
監管呢?
此外,權力下放帶來了新的法律和監管問題。如果沒有單一的權威機構,那么誰負責監管網絡犯罪、騷擾和錯誤信息?
最后,還有進入的技術壁壘。這包括從可用性到安全性——這兩者對于普通用戶來說都將復雜得多。Web3 需要一定的技術知識。用戶需要了解并跟上有關區塊鏈、智能合約、錢包、協議等的信息,才能參與這個瞬息萬變的空間。
由于用戶體驗 (UX) 和用戶界面 (UI) 設計過程通常發生在開發周期的后期階段,因此許多 Web3 產品和服務的用戶體驗往往略顯平淡,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陡峭的學習曲線;現代網絡瀏覽器缺乏集成使得許多用戶無法訪問 Web3。
最后的想法
毋庸置疑,網絡已經改變了世界互動和運作的方式——主要是為了變得更好。不知道我們離 Web3 有多遠,但它的元素已經構成了我們當前互聯網的一部分。專家預測,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Web3 技術將與 Web2 并駕齊驅——但不會完全取代它。無論您是否加入了 Web3 潮流,您都必須承認 — 這一切都相當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