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目前還是一個過于早期的技術或者產品形態,而且市場的快速壯大也并不代表內部結構的優化,相反后續可能引爆的風險更值得警惕。
在今年第一季度創下164.57億美元交易量的階段性高點后,接下來兩個季度全球NFT的市場交易活躍度開始降低。全球最大的去中心化應用市場數據商DAppRadar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第二季度全球NFT交易量約為80億美元,而第三季度則減少至20億美元。交投的平淡某種程度上說明市場參與者可能需要對NFT價值進行重新認知與思維校準,同時也意味著先前持續狂躁與勁爆的NFT正在各種風險因素的約束下趨于平靜與理性。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新物種
NFT,全名Non-fungible token,是一種建立在區塊鏈技術基礎之上的“非同質化代幣”,或者叫“非同質化數字憑證”,任何一個NFT只能映射一種東西,因為唯一而稀缺。
從NFT可以關聯的資產范圍看,理論上說應該沒有邊際,只是NFT問世的時間并不長,全面映射資產的能力培育與擴張也需要逐步積累,目前主要集中在數字藏品、游戲資產以及虛擬世界三個領域,其中關注度最高的是數字藏品,交易量占到NFT市場的64%。作為NFT旗下的當紅品種,數字藏品一般指一種限量發行的虛擬文化商品,包括數字形式的圖片、音樂、視頻、3D模型等形式,通過區塊鏈技術對其發行、購買、收藏、轉贈以及使用等流程進行記錄,使其具有唯一性、不可復制、不可篡改以及永久存證的特征。
整體來看,NFT可以構成一個產業化流程。論供給主體,全球范圍內既有眾多大型知名企業推出自己的現象級NFT產品,也有無數自然人開發出的范圍級NFT產品,并且NFT不只是精英人士獨有玩物,普通百姓也可操于掌中;從需求側看,參與NFT交易的既有大小金融機構,也有各種非營利組織,還有絡繹不絕的個人投資者以及藏品愛好人士;另外,作為串連供求雙方關系的各類平臺在交易過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們或者為NFT開發者提供項目與產品的誕生與繁衍之地,或者為具體的交易提供撮合服務;從交易結構看,NFT市場分為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一級市場指的是項目或內容方的發行市場,二級市場是NFT在用戶間的流轉交易場所,二級市場有線上與線下兩個部分,前者是指線上平臺支持的交易市場,后者是指線下拍賣機構主導的交易場所。
NFT開始活躍并走進大眾視野是最近兩三年的事情。2019年全球NFT的市值只有2.1億美元,次年微弱擴至3.17 億美元,而到了2021年則快速膨脹超過400億美元;從交易量看,2020年 NFT全球交易額只有8200萬美元,而2021年卻迅速擴張到176億美元;今年前三個季度,全球交易額達到了264億美元,超過了去年全年的交易量。
價值功能的輻射
NFT的火爆應當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NFT其實起到了連接現實世界資產和數字世界資產的橋梁作用。企業完全可以憑借NFT在線上創造出基于實體產品的更高溢價或者說營銷價值。區塊鏈公司Flow數據顯示,NFT已經為全球知名籃球賽事NBA贏得了超過11.7億美元的收入,全球最大的運動品牌耐克(93.83, 3.29, 3.63%)和阿迪達斯(50, 0.60, 1.21%)也從NFT獲得近2億美元和近1億美元的收入,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團路易威登的NFT收入更是難以統計,而這些龍頭企業的行動,又會直接帶動整個行業進入NFT。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超過30個行業開始規模性布局NFT。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NFT產品價值的分配端呈現出了顯著的收益分化態勢,即只有那些具有真實收藏價值的產品受到市場的青睞并表現出十分明顯的溢價,同時口碑越好、客戶忠誠度越高、品牌影響力越持久的企業,越能通過NFT獲取更多的超額收益。
除了為企業創造出特有的營銷價值通道之外,由于NFT在數字藏品領域可以落地的場景極具廣闊,因此,對于文化藝術類資產而言,NFT就更能顯示出長袖善舞之力。從產權的角度講,諸如影視、文字以及文物和繪畫作品等都極易被仿制與抄襲,并且互聯網技術使得這些作品的復制更為簡易,從而對相關知識產權的傷害也更普遍、更嚴重。但是,NFT非同質化、不可拆分的特性說明,創建了NFT就等于擁有資產排他性的占有權,數字資產的所有權因此獲得了強有力保障,而且NFT的數字作品具有唯一性,作品真實性也通過區塊鏈共識機制得到了認證,等于就是給數字化作品刻上了一個唯一的原生符號,即便有人進行了復制,也不能代替原作品。
與構筑出產權保護的無形“護城河”相并行,NFT還以數字化更新了作品的價值表達形式,從而讓知識產權獲得了更為充分、更為快捷的變現渠道,進而催生出了更為旺盛的創作經濟。創作者不僅可以突破線下時空限制,在更寬泛的互聯網世界找到更多的作品購買方,并通過拍賣叫價機制實現產品價值的最大化,比如在線下世界,村上春樹的一本實體書,只有幾十元,因為市面上有千萬本一樣的,然而村上春樹如果通過NFT平臺在網絡上將自己的《挪威的森林》做成限量發行的NFT,那么NFT的價格可能是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另一方面,區塊鏈“去中心化”機制作用下,內容生產方可以繞過中間商直接與需求方發生交易,由此將過去因渠道消耗的價值歸還創作者,以激發出更大的創新。不僅如此,NFT允許作品原始創建者在每次滾動交易時連續獲得銷售價格的收益,由此完全改寫了知識產權的傳統交易模式。
系列風險警示
動態地看,全球范圍內無論是資產所有者還是內容創造者,抑或是市場投資者,還會朝著NFT集結,同時NFT也會大規模破圈,甚至業內認為其將成為打開Web3.0、元宇宙等下一個互聯網時代大門的“鑰匙”;不僅如此,NFT的市場交易量也肯定不會止于眼前,瞻博研究的最新研究結論認為,全球NFT交易量將從2022年的2400萬筆增加到2027年的4000萬筆。只是需要注意的是,NFT目前還是一個過于早期的技術或者產品形態,而且市場的快速壯大也并不代表內部結構的優化,相反后續可能引爆的風險更值得警惕。
首先是價值確定問題。理論上說,NFT的價值由其映射的資產價值所決定,但因NFT代表的又是獨一無二的非標準化資產,非標資產估值往往并沒有可以運用的統一尺度,由此使得NFT價值很難得到相對客觀的評估,其價格自然也就難以形成,實際過程中也會發生價格脫離價值的現象,尤其是當資產價格因NFT的人氣而變動時,其脫軌程度可能就更加離譜。另外,NFT用加密貨幣交易,而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又非常劇烈,從而必然使得NFT的價格帶有超高的不穩定性,進而加劇NFT價格背離資產價值的強度。
其次是泡沫堆積問題。除了少數人購買NFT資產是為了取得物品所有權從而便于自己欣賞收藏或使用消費外,眾多買家出于謀利的商業動機,而且絕大多數NFT也只有通過不斷地轉手炒賣才能讓價格升得更高,在這種投機氛圍籠罩下,一個NFT的價格已經不再取決于所投射資產的價值與稀缺性,而是流通中的轉讓次數與頻率,只不過這種“擊鼓傳花”游戲可能因流動性枯竭而終止,也可能因泡沫吹得太大而最終破裂。
再次是真實程度問題。雖然能夠上鏈并得到區塊鏈認證與確權的資產都具有真實性,但問題是,作為資產代幣化的NFT除了映射的是實體資產外,還可以是虛擬資產代表,比如一只虛擬貓、一條虛擬狗、一雙虛擬鞋以及一塊虛擬土地等,而這些都很難找到實體資產的對應體,其代表的價值不能不讓人生疑,而且既然萬物皆可NFT,就難免泥沙俱下,任性而為,諸如一塊虛擬土地在某平臺上以57.2萬美元的價格成交、一雙虛擬球鞋賣出上萬美元的銷售價等“畫餅”現象自然有些匪夷所思。
最后是違法犯罪問題。一方面,NFT可以進行類似資產證券化操作發行同質化貨幣或者將一些代幣非法融資項目包裝成NFT項目以實現非法集資,同時犯罪者可以通過對NFT的自創自買達到洗錢的目的;另一方面,虛假NFT平臺和山寨NFT平臺可以誘騙資產所有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創建NFT,繼而通過欺詐投資人與購買者獲利,并且網絡黑客也可能侵入知名NFT平臺,竊取資產所有者的NFT信息,并展開非法交易,進而讓資產持有人遭受巨大損失。
(作者系中國市場學會理事、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