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它一共有六層架構:數據層、網絡層、共識層、激勵層、合約層和應用層。
而這六層又分別和layer0、layer1、layer2有什么樣的關系呢?話不多說,我們用下面這張圖給您說清楚!
看到了嗎,這六層分別對應這樣L0、L1、L2。
Layer 0又稱數據傳輸層,對應OSI模型的底層,主要涉及區塊鏈和傳統網絡之間的結合問題。
Layer 1擴容方案又稱鏈上擴容,指在區塊鏈基層協議上實現的擴容解決方案。
Layer 2擴容方案又稱鏈下擴容,指不改變區塊鏈底層協議和基礎規則,通過狀態通道、側鏈等方案提高交易處理速度。
而上圖中沒有提及的Layer3指的是客戶端應用層,所以未在區塊鏈的邏輯技術里面提及。
在區塊鏈行業中,可拓展性、Layer 0/1/2/3無疑是一系列經常被提及的術語。尤其是在現在,以太坊積極進行合并擴容的情況下,Layer 2可說是最熱的主題之一了。
那么什么是區塊鏈的Layer 0、Layer 1、Layer 2、Layer 3,這三層架構各自又有什么不同的特點、用途呢?今天就來分別講講這四層。
1.四層總覽
話不多說,再上一張圖。該圖從由技術底層邏輯到客戶運用往上排列,并舉出了一些具體代表案例。
那接下來我們分別看看每一層的作用。
2.Layer0層
L0是底樓,這是互聯網和硬件連接存在的地方,在這里比特幣可以利用傳統網絡在第 1 層順利運行。第 0 層有這樣幾個作用:
1)允許區塊鏈相互交互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 Cosmos,它創建了一個可互操作的區塊鏈生態系統,這要歸功于其“ Tendermint IBC ”(區塊鏈間通信協議)。
對于開發人員來說,這是巨大的進步。如果一個 DApp 可以在一個區塊鏈上運行,它也可以在其他區塊鏈上自動運行而無需投入更多時間和資源在另一個鏈上構建相同的應用程序,只要它們是使用相同的第 0 層構建的。
2) 更快、更便宜的交易
使用 IBC,PoS 共識可以實現跨多個鏈進行交易,導致最終確定時間幾乎在瞬間發生(最終確定 = 當一個塊被批準時,不能回滾,并且被認為是不可逆的)。這使得跨鏈交易所的交易更快、更便宜。
3) 是開發人員的基礎設施
有了L0的存在,開發人員不需要從頭開始構建他們的區塊鏈。許多功能都是預先構建的,可以立即實施。
3. Layer1層
第 1 層是在自己的區塊鏈上處理和完成交易的區塊鏈(例如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是諸如共識(PoW、PoS)之類的事情以及諸如區塊時間和爭議解決之類的所有技術細節運作的地方。
第一層最重要的三個方面是正在克服的區塊鏈三難困境: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但截至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個區塊鏈能夠同時很好地解決這三個問題。
4.Layer2
第 2 層是與第 1 層結合使用的第三方集成,Layer2誕生的主要目的便是為了提高可擴展性和每秒交易數(系統吞吐量)。
當你聽到零知識匯總(zk rollups)、側鏈或任何與加快事務吞吐量有關的事情時,大概率指的都是第 2 層。
5.Layer3層
第三層是應用層。L3 與 L2 相關,就像 L2 與 L1 相關一樣。這是我們作為消費者實際與之交互的 UI平臺。比如有人認為使用以太坊 Layer2 ,交易吞吐量仍然有限,而且 Gas 不夠便宜,無法執行以訂單簿為中心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所需的所需交易,就需要依靠第三層分流。
目前在Layer1和Layer2之間使用的跨鏈通道非常低效且昂貴。所以將層級間與同層間的組合操作平移至Layer3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更易于實施。因為定制化的Layer3是通過Layer2而不是Layer1進行互操作,這顯然會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