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冶煉、水力發電、工業品生產、化工制造……這些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石,在互聯網的沖擊下,變成了又土又傳統的“夕陽產業”,連相關從業者都為自己落后于時代的現實而惴惴不安。
與此同時,對所有互聯網企業來說,工廠像一個黑盒子——越是精密制造的工廠,越不愿將工藝流程輕易示人。
所謂工藝流程,實際上是一系列工業設備的生產參數。
對于精密制造來說,產品質量中的70%由設備的生產原理決定,30%由現場環境決定。生產原理是機械學院、化工學院、電氣學院等各大工科院系鉆研出的科研成果。另外30%的影響因素,來自于生產現場的溫度、適度、設備的磨損度等。
工業大數據分析實踐中大家經歷過很多這些情況。比如,檢測水輪機的傳感器應該布在哪些地方,既能保證運行安全,又能保證成本?再比如,軋鋼廠的軋輥磨損程度不同,需要的參數設置也不同——相關的隱性知識都刻在工業人的大腦里。
這些都是工業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中的典型難題:
如何將工程師腦中的隱性知識沉淀下來?
如何讓制造業企業不用擔心工藝泄漏?
大數據企業如何突破各個行業的專業壁壘?
深耕工業大數據的昆侖數據,通過自研的K2平臺,將隱性知識梳理成圖譜,將行業知識抽象為產品,降低業務人員使用大數據的技術門檻,加速企業數據價值的釋放、領域知識的沉淀和數智化轉型。目前昆侖數據已服務清潔能源、顯示面板、高端電子、鋼鐵冶金、新能源商用車、動力裝備等領域。
作為企業的大數據合伙人,昆侖數據如何幫助工業企業探索數智化無人區?
作為大數據公司,昆侖數據如何在不同行業間實現復制?
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邁入1萬億規模的工業互聯網市場?
01
沒有業務價值的技術炫耀,都是耍流氓
過去要解決數據問題,工廠的做法是找一個技術服務公司。
昆侖數據早年也接過服務項目,但昆侖數據CEO陸薇發現兩個問題:一個是保密性,工廠不見得愿意把核心工藝告訴服務商;第二是標準化,行業間差異很大,定制開發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
工業大數據本質上是將特定工業場景下的經驗知識,以數字化模型或專業化軟件工具的形式積累沉淀下來。
如何在工業生產領域形成標準化的產品?這是昆侖數據面臨的最大難題。
深思熟慮后,陸薇決定升級產品——將行業經驗抽象成產品,降低數據使用門檻,讓工廠的技術專家更好操作。
不會寫算法沒關系,昆侖數據有辦法讓業務人員像用Excel表格一樣操作昆侖數據的平臺和產品。這樣,一線的業務人員也可以基于昆侖數據的平臺開發自己的個性化應用。
“我們想做工業數字化領域的SAP。”陸薇說,“SAP把經營管理的最佳實踐沉淀了下來。我們也一樣,我們把工業領域的生產經驗,比如怎么做設備健康管理,怎么產品質量檢測等都抽象為模版,將行業知識進行數據化,沉淀在我們的平臺上。工業專家把這個模板拿過來,根據自己的行業特性調兩個參數,就可以直接使用。這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
這個目標背后,昆侖數據要實現“3T融合”——operation technology/運營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術和data technology/數據技術的融合——也就是把很多工業的專業知識跟數據智能結合到一起,變成了產品的一部分,產品中包含很多行業解決方案。
昆侖數據內部集合了大量數據專家和信息專家。陸薇本人畢業于清華大學CAD(輔助研發)專業,在IBM工作14年,曾負責IBM全球物聯網系統。
但工業門類眾多,隔行如隔山,如何獲得鋼鐵、電力、化工等領域的專業知識?如何在各個工廠之間實現復制?
昆侖數據首席科學家田春華回憶:“深入行業之后,數據分析反而成了一件簡單的事,難點是,你要知道什么時候、用什么數據、看什么東西,這種聯系行業專家有時也講不全。所以我們最好反過來,不是我們去學習工業知識,而是把數據分析技能交給行業專家,通過把工業人變成工業數智人,實現工廠的數字化轉型。”
02
通過人的轉型,實現企業的轉型
書面地講,昆侖數據的核心能力是:
數據資源化:提煉工業數據管理實踐經驗,降低數據使用門檻 。
知識結構化:內置創新領域知識驅動的工業數據分析方法論,降低數據分析門檻。
研用一體化:提供分布式云+邊協同框架,降低應用部署難度。
通俗地講,陸薇認為,昆侖數據本質上是在做培訓,“我們是通過把工業人轉型為工業數智人,通過人的轉型來實現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如何培訓專家?田春華介紹,昆侖數據通常的培訓方式分為三步,持續半年時間,一次培訓大約10人,一個企業學會數智技術的業務員如果能穩定到十幾個人,這部分業務基本就撐起來了。
在培訓中,第一步是建立認知——先讓客戶了解大數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用案例形成一個共識。
昆侖數據在進入企業之前,會先對企業講清楚,“我們不是賣給你一個現成應用,馬上解決良率問題、效率問題等等。昆侖數據交付的是一種能力,讓你可以自己去解你這些問題。”
第二步,做數據梳理。通過展示過往相關行業的參數列表,讓客戶照做一份表格,列出本行業的關鍵設備與參數。
第三步,進行大約半年的實操練習。
昆侖數據的平臺和產品主要包括K2Assets®工業數據智能平臺,平臺里儲存著沉淀了行業經驗的各種算子。
在昆侖數據的算子庫里主要有三類算子。
通用算子:包括通用的數據預處理、機器學習、時間序列分析等。
領域算子:包括傳感器分析、振動分析、熱力學算子等。
行業算子:包括水電、風電等具體行業分析領域算子。
行業算子專注于特定行業的特定經驗,適用范圍較小。領域算子不如行業算子那么抽象,比如判斷機器設備上的信號是持續上升,還是振蕩過大,這種經驗行業之間可以相互借力,相互流通。通用算子是最常見的大數據應用模型。
通過平臺與算子,工業技術專家可以以非編程(低代碼)方式,自主完成數智化創新應用開發,并將其創新成果快速部署和應用到現場,實現自身工業知識的數據化、算法化、軟件化。
03
通過服務巨頭,參與搭建細分行業的產業平臺
對陸薇來說,通過培訓工程師,昆侖數據可以同時覆蓋多個行業。
沉浸工業互聯網二十多年,陸薇一直在思考什么樣的軟件最有價值。她的結論是,上云只是手段,工業互聯網是價值場景驅動的,不是技術平臺驅動。
把互聯網放在一邊,單獨看產業——產業本身是一個不停交易和流通的鏈條,上下游企業之間一直有業務往來。只是原來的業務往來是通過表格、電話等方式,如果能用互聯網的手段支撐起交往過程,理論上應該會效率更高。
誰最適合搭建一個產業平臺,用互聯網的方式賦能上下游企業?陸薇的結論是龍頭企業最適合成為產業鏈的鏈主。
首先,只有大客戶才想自主創新,腰部客戶最想要的是現成的解決方案。其次,不少工業龍頭企業正在思考轉型問題,尋找新興業務。這樣的龍頭企業最適合借助已有產業鏈,在傳統業務之外,搭建一個為行業服務的垂直行業互聯網平臺,服務整個行業。
對昆侖數據來說,通過服務巨頭,參與搭建細分行業的垂直平臺,昆侖數據可以實現對一個行業的覆蓋。
東方電氣集團是國內最大的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和電站工程承包。在進行設備運維管理時,東方電氣集團借助昆路數據的技術能力,打造“云+邊”的遠程監測與智能診斷云平臺,進行健康評估、故障診斷、運行安全性分析等模型的數字化迭代和軟件化部署,提高水電機組運行可靠性,降低運維成本。
東方電氣的遠程運維智能App都運行在昆侖數據的技術基座上,昆侖數據也會隨著他們的市場拓展,服務更多的水電站用戶。
雖然找到了好的商業模式,但昆侖數據也不能隨心所欲地進入任何行業。最大的制約因素是企業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不完善。
要想實現大數據,前提條件是要搜集到足夠全面的數據信息。
工業互聯網本身是一套復雜系統。從橫向集成的角度看,制造企業需要通過平臺去連接人、機、物等各類工業要素,獲取各種設備實時數據和生產過程數據,再結合行業的生產原則,構建相應的生產模型。
從垂直應用的角度看,以數據為基礎的智能應用,通過沉淀行業知識和經驗,可以顯著提高生產效率。
工業互聯網發展空間巨大,但是如果產線半自動,數據搜不全,大數據就毫無用武之地。“企業買硬件的錢比買軟件的錢貴得多。”陸薇忍不住吐槽,畢竟很多企業還在補信息化的課。
實際上,工業大數據比較成熟的應用場景,都集中在生產制造過程優化、供應鏈管理、預測性維護等具有較高行業特質的場景中。真正要實現各行各業的工業互聯和大數據計算,還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