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走路步數、心率等數據不同,月經,是一樣我們在擁有智能手機/手表之前就一直有被個人記錄的數據。
而把這個功能「數字化」,從來都不是「把原本記錄在紙質日歷上的數據搬到手機 App 上」這樣簡單。
各種用于記錄經期的手機應用,不僅存在大量隱私安全問題,而且,它也在反映社會對「月經」的理解,甚至還照出了商業和社會對于女性身份更隱性的定義。
你的經期,誰的數據?
當我們在談論數據時,怎樣的數據,才是「我們的」?
最近,我在豆瓣上刷到了一位網友在吐槽「美柚」app。上面除了經期記錄的功能外,還充斥著大量廣告以及看了讓人覺得頗尷尬的內容。
如果以廣告和電商為主要盈利模式,很多時候已經注定產品將會越走越臃腫。同時,這也意味著,用戶的經期以及其它個人數據,才是真正的「商品」。
這里的數據顯然不是「我們的」,因為我們不知道它流向了哪里,被用作什么用途。
▲ 圖自 《紐約時報》
你的生殖數據,今天可能是定制廣告采用的參考,但未來,也可能會成為你莫名比同齡人高昂的保費的依據,甚至是在面試時不被錄取的原因。
于是,我們開始「逃」向看起來更「簡約」的產品,甚至尋找付費應用,以為付費了我們就能逃離當「商品」的命運。
直到你發現即便是收費的應用,隱私政策都模棱兩可 —— 都說不會向其它公司組織分享用戶的個人信息,除了跟那些我們具體也不知道是誰的「與我們關聯的公司」「授權合作伙伴」。
之前,月活用戶達千萬級別的經期記錄應用 Flo 就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指出存在誤導用戶的行為。
該款應用此前聲稱,即便會和其它公司或組織分享用戶信息,但底線是不會分享個人信息細節,如「經期、懷孕情況、癥狀記錄或其它由你(用戶)輸入的信息」。
然而,FTC 卻發現 Flo 在 2016-2019 年間將用戶部分隱私信息分享給 Facebook 和 google。后來,Flo 按要求進行了整改,在收集使用用戶數據時要做夠知會工作。
但更根本的是,這些「健康管理」應用并不是「醫療」應用,它們從根本上沒有義務去做隱私保護工作,而 Flo 被揪住的,也是「誤導用戶」。甚至還有應用直接自我定義為「社交應用」。
▲ Consumer Reports 在 2020 年對幾款經期記錄應用的對比
其實不止是月經數據,這種情況也存在于大部分的健康應用中。
你真的知道你的心率數據、步數、地理位置、運動歷史都去哪里了嗎?
除了數據去向,在我看來,能稱之為「我們的」數據,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能去刪除或是導出數據。
Bloody Health Collective 的故事也很「俗套」,大家都找不到合適的經期記錄軟件,于是合作做了款開源應用 Drip。
▲ 開源經期記錄應用 Drip
除了數據只保存在用戶設備上外,Drip 也支持數據一鍵導出,并且公開應用預測經期的計算方式。
與此同時,蘋果自帶的「健康」應用同樣也只會把健康數據加密地保存在設備上,并支持導出/刪除包括經期記錄在內的健康數據。
我們所付出的數據,值得嗎?
我們在心甘情愿地和經期記錄 app 分享私密數據時,我們也是所有求的 —— 能否幫助我及早找出健康隱患?
此前,Flo 在應用上推出了「健康評測」功能。單是在 2019 年 9 月,超過 6.3 萬用戶參加了測試,其中 2.4 萬用戶被建議去看醫生以咨詢是否存在荷爾蒙紊亂情況。另一款千萬級用戶應用 Clue 也有類似功能。
然而,這兩款應用雖然表示在評估上有和醫療專家合作,但它們也有很明確聲明「不可作醫療診斷之用」。
有醫療從業者認為,這些 app 的行為很不負責任,并可能會引起「過度診斷」。
Flo 用戶 O’Marra 女士曾因痤瘡和月經周期改變而被 Flo 提醒可能有 PCOS(多囊性卵巢綜合征)。但是,她知道自己的身體改變原因是因為換了避孕藥。
這讓我感到很擔憂。在不了解癥狀背后的情況下,告訴別人她們可能患有 PCOS 之類疾病,這糟糕極了。
除此以外,也有醫療專家表示,應用的模糊診斷,也可能引導用戶以為自己身體有問題:
這就像是在暗示答案一樣。如果你腦子已經在這樣想了,「噢,我肯定是有 PCOS」,然后你就會去尋找符合答案的回答。
就跟我們因為有點不舒服在網上搜可能病因時,看什么都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有這樣的癥狀」。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經期記錄應用也帶來了推進女性健康研究前所未有的機會。
說大一點,月經健康在科學研究領域是沒有得到相應重視的。
通過深入研究月經、月經周期和它們對于女性整體健康狀況的窗口效應,我們的研究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 Shruthi Mahalingaiah 博士、項目聯合首席研究員坦言。她所指的「Apple 女性健康研究」是全球首項關于現代社會女性月經周期和婦科狀況的女性健康調查。
通過 iphone 上專門的「Research」(研究)應用,用戶可參與到「Apple 女性健康研究」,自主選擇將自己哪些數據和研究分享。
在 2019 年 11 月到 2021 年 10 月間,超過七萬名參與者提供了數據,完成了 45 萬次調查,記錄了超過 72 萬次月經經期。
盡管多囊卵巢綜合癥與心臟疾病之間存在關聯,但是過往的心臟健康研究從未搜集過月經周期信息。
Mahalingaiah 博士說道。
該研究最新報告指出,已確診多囊卵巢綜合癥的參與者,更容易于出現對心臟產生負面影響的健康情況,更可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大多數(61%)的確診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臨床診斷為肥胖,體重指數(BMI)超過 30 ,且更容易出現心律不齊或心律失常(5.6%-3.7%)。
通過專有手機應用這個便利的形式,該項目希望在十年里可將調研跟蹤對象擴大至百萬級別。
這款應用和其它經期記錄應用的最大差異在于,它需遵循美國的《健康保險隱私及責任法案》(HIPAA),即需按法案規定在確保私密性的情況下保存病人信息檔案。
在更小范圍內,一家訂閱會員制的女性診所 Tia Clinic 也在遵循 HIPAA 的前提下,打造了會員的記錄 app,讓會員可更安全便利地和醫生分享數據。
其創始人 Carolyn Witte 認為,這是「我們去改進對女性健康集體認知的巨大機遇」。
月經記錄應用,怎么那么「粉」?
量化的行為不是中性的。
每一個用于量化和分類的科技,都合理化了特定形式的知識和經驗,同時也讓其它經驗變得不可見。
康奈爾大學信息科學助理教授凱倫·利維(Karen Levy)論文《親密監控》(Intimate Surveillance)中指出。
放在經期記錄 app 的現有語境下來看,工具在告訴我們經期是和生育緊緊綁在一起 —— 記錄經期,要不就是為了避孕,要不就是為了備孕。而應用中其它數據,也大多圍繞這些需求來延展。
也有太多用戶,是被這些臃腫的功能最終「逼」回到手機「日歷」。
事實上,就算沒有生育計劃的女性,也是要記錄經期的。
我們記錄經期,是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也可能是為了更好地去規劃自己的生活。
此外,很多經期記錄應用也在強化著刻板印象。
除了「粉粉嫩嫩」,不是花兒就是云朵的刻板「女性化」設計,用「愛愛」代表「性行為」,「大姨媽」代替「經期」,也不利于人們一種更正面的角度去看原本完全中性的健康信息。
之前提到的 Drip 應用開發者也是看不慣這種趨勢,采用了更中性和包容的設計。
女性可多樣和精彩了。可不要讓刻板的月經記錄應用讓你懷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