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卡思數據(ID:caasdata6),作者:周換,授權轉載發布。
“你喊我什么?”
“媽。”
“小名。”
“燕子。”
在老母親手持雞毛撣子的追打中,@張若宇收獲了今日份的“卑微”。
2019年,@張若宇開始用抖音記錄自己與家人的日常,他的視頻取材于真實生活,村莊、田壟、院落,濃厚的煙火氣撲面而來,不加修飾的鏡頭讓用戶瞬間產生代入感。在第一支與媽媽互動的視頻獲得好評后,他便以百折不撓的“以下犯上”精神,開始了被嫌棄的“卑微”生活。
在@張若宇的視頻中,有一個人物絕對不容忽視,那就是被粉絲親切稱為“燕女士”的媽媽。一邊吃豬蹄一邊言之鑿鑿要科學減肥,看電視時會露出謎之姨母笑,喜歡新衣裳偶爾臭美,踢人能把自己也撂倒在地……憑借這些特點,暴躁又可愛的燕女士迅速贏得用戶喜愛,而面對@張若宇的“欠收拾”行為,燕女士也不負眾望,給予他“親情的毒打”。
同為劇情類賬號,@姚姚不是P30則通過另一種方式達到搞笑的效果。
“皇上,臣妾戴罪之身,來為你獻上一曲《驚鴻舞》……”@姚姚不是P30在臥室深情凝望著媽媽,翩翩起舞。一切都很應景——除了舞蹈的綢帶是長長的一段衛生紙,驚鴻舞也變成了“毛毛歌”。在媽媽“甄嬛就這樣跳驚鴻舞?”的怒吼中,她被收拾一頓,拖出家門。
迄今為止,@姚姚不是P30已經發布百余條視頻,嘗試過用包租婆、葫蘆娃、蠟筆小新、林黛玉等不同人物的語氣與媽媽對話,創造出“一百種與媽媽對話的方式”,在媽媽的暴躁邊緣反復橫跳。橫眉怒目的媽媽和樂此不疲的女兒,這樣的組合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使該賬號粉絲量突破千萬。
無論是@張若宇,還是@姚姚不是P30,他們的視頻有一個共同特點——都將媽媽作為視頻重要人物,通過母女/母子的互動制造笑點。卡思數據觀察到,在不少劇情類賬號中,“媽媽”的出場率正在逐步提高。
花式“進擊”,媽媽成為劇情號“頂流”
在抖音劇情類內容中,媽媽們是如何“亮相”的?卡思數據挑選了一些有代表的賬號,為大家一一解析。
01第一視角直拍:還原“生活中”的媽媽
在@瘋狂小楊哥的家庭中,媽媽始終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每日嚴格管束重度網癮的小楊哥,時常敲打色厲內荏的父親,同時擁有專屬武器——一柄巨大的鐵勺。在3月的一條視頻“當之無愧的家庭地位”中,@瘋狂小楊哥發出靈魂提問:咱們這個家誰的地位最高?媽媽淡定起身,通過“洗腳”與“吸心大法”事件充分證明了自己不可撼動的家庭地位,“紙老虎”父親毫無還手之力。第一視角的拍攝讓內容更加真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設,令用戶印象深刻。
02不同方式測試“反應”:花式惹惱媽媽
如前文提到的@姚姚不是P30通過模仿不同人物的語氣花式惹惱媽媽,位居抖音2月漲粉榜單TOP1的@河馬君則是通過隔三岔五做出一堆黑暗料理,讓“媽沫”嘗試的方法,來激起“媽沫”的咆哮。板藍根味泡面、火鍋底料高粱飴、螺螄飯……面對千奇百怪的食物,“媽沫”在“仙女閃躲”的同時發出靈魂質問:為啥什么東西到你那都能整惡心了?
03“精分式”演繹:塑造更富話題討論度的“媽媽”
“精分式”表演向來備受用戶喜愛,其主要形式為“一人分飾多角”,借助不同人物之間的張力營造戲劇效果,核心看點在于演員對所飾演人物性格與行為特征的精準把握,十分考驗飾演者的表現力。在2019年@papi醬發布的視頻《我媽愛say no!》中,@papi醬既扮演母親,又扮演女兒,通過“劇情+說唱”的形式,吐槽媽媽總是在說“NO”,彈幕紛紛表示:過于真實。這種演繹形式撕掉了“強行煽情”的標簽,貼近真實的生活,更能引發共鳴。
同樣,@青島大姨張大霞也采取了“精分”表演的方式,分別飾演學渣兒子與暴躁母親,通過浮夸表演和快節奏剪輯,營造出極強的喜劇效果。視頻中,“媽媽”張大霞是一個燙著卷發、衣著花花綠綠的摳門母親,對學渣兒子恨鐵不成鋼,而兒子也竭盡全力,使出各種花招與母親斗智斗勇。這種源于生活,卻又放大了“生活細節”的母子劇情,更容易引發用戶共鳴,讓用戶由衷發出“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兒子”的感慨。
04與兒子上演“對手戲”:屢“戰”屢勝的媽媽
這類視頻具備完整的“起承轉合”,以其獨有的戲劇沖突吸引用戶,例如在@鬼哥發布的系列視頻——“姜還是老的辣”中,鬼哥偷吃了一塊鴨屁股,為了不讓容媽媽發現,進行了諸如“拉斷電閘讓媽媽用蠟燭做飯拖延時間”“用面粉捏出以假亂真的形狀并刷上辣椒油放進微波爐烘烤成型”等系列系列騷操作,妄想蒙混過關。
然而棋錯一著,容媽媽通過蛛絲馬跡嗅出“陰謀”的味道,當即對面團成分進行化學實驗,經過層層檢驗得出結論,最后在鬼哥的求饒聲中化身容嬤嬤進行“愛的教訓”。這場母子間的對決緊張刺激、環環相扣,配合令人提心吊膽的BGM,節目效果拉滿,讓用戶仿佛觀看了一場精彩的懸疑大片。
以上只是我們看到的“ 媽媽”進擊劇情號的常見方式,那么,為何劇情類內容偏愛“媽媽”呢?
分析原因,卡思認為,媽媽作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與創作者的生活緊密相連,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上更加自然,能夠提高用戶的代入感;另一方面,“媽媽”這個身份本身即具備豐富的矛盾沖突,代際關系的處理也是人們的興趣所在。
目前看來,盡管在劇情類賬號中,“媽媽”的人設形象較扁平單一,但鏡頭之下,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不同個性、不同教育理念的媽媽,這些“扁平化”媽媽的出演,打破了用戶對于長輩的刻板印象,也隱藏著我們對美好而平等的親情的渴望。
值得一提的是,從綜藝《媽媽是超人》到電影《你好,李煥英》,“媽媽”也是眾多綜藝影視節目的重頭戲。“媽媽”這個角色本身自帶流量,也更容易引發用戶的共情,為劇情類作品帶來更多的關注和討論度。
“媽媽”進駐短視頻,還能看出什么?
“不看手機母慈子孝,一看手機雞飛狗跳。”這是過去年輕人放假回家的真實窘狀,但時代終究變了,隨著娛樂的線上化,不受限于青少年防沉迷系統且有一定空閑時間的父輩、母輩逐漸在抖音上找到了他們的興趣內容。抖音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陣地。
《2020抖音創作者生態報告》顯示,抖音的創作者中,青年群體占比超過六成,而“40+歲”創作者數量增速434%,在青年占據數量優勢的同時,大齡代也在加速趕來。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開始談論抖音、入駐抖音,成為抖音的創作者。
一位60后貨車司機@老李在抖音發布了她凌晨5點出車卸貨的vlog,直言要為自己創造下半輩子的幸福。這條視頻在抖音獲贊127w,評論中既有人夸贊她能干、厲害,也有同樣的貨車司機與她互相鼓勵。在自我表達的同時,基于抖音的流量分發機制,人們總能找到與自己相似的人群,從而獲得新的認同和陪伴,告別孤單。
類似@老李的抖音創作者還有很多。在認可線上娛樂的同時,長輩們也開始勇敢地自我表達。
顯然,相比于@老李這樣的vlog內容創作,劇情類內容創作門檻會更高。但2020年,我們看到了一大批“日常紀實類”劇情號崛起,最具代表的當屬前文所提到的城鎮青年@張若宇,通過截取家庭生活中與家人共處的有趣片段,以真實感和讓人捧腹的喜劇效果,贏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喜愛。
相比于精致派劇情,這樣的“日常紀實類”劇情創作,告別了精致的服化道和多機位拍攝,將目光投向家長里短、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僅取材生活化,更容易激發用戶的共鳴,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內容創作的門檻,提升了更多“敢想、敢演、敢拍”的普通人(素人)投入劇情創作賽道的熱情。
2021年,卡思預測:內容創作的平權化、內容取材的下沉化、內容表達的生活化仍將繼續。無論是劇情類,還是其他賽道的創作,都會涌現出更多的“普通人”,在“濾鏡式”的美好外,為抖音的內容添加更多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