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有名的互聯網企業,你能想到哪些?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
如果我問你,歐洲有哪些有名的互聯網企業?大部分人可能就答不上來了。連我想歐洲的互聯網企業在想了半天之后才想到一個曾經做出《憤怒的小鳥》的芬蘭游戲公司Rovio。
事實上歐洲真的沒有什么知名的互聯網企業,可以說是一片本土互聯網企業的荒漠。
截至2018年底,全球市值最大的21家互聯網科技公司里邊,美國有12家,中國有9家,沒有一家歐洲公司。
歐洲為什么這么發達卻沒有趕上互聯網的紅利呢?原因在于歐洲太過分散,多元,甚至太過“發達”。
在歐洲幾個比較大的國家人口數量都沒有超過一個億,這其中能夠參與進互聯網的人數還要再打個折扣,人口少就直接決定了互聯網公司很難做大,也沒有投資方愿意投資這種上限不高的企業。這樣的公司面對從美國而來的巨無霸互聯網公司比如臉書,亞馬遜他們會有什么抵抗能力呢?
在法國就有一家可以說是已經做到極限的互聯網公司——Leboncoin。這家公司的主營業務類似于我們國內的58同城+淘寶,集成了購物+租房+買賣二手物品的功能。
這家公司在6700萬人口的法國擁有2000萬的活躍用戶,這已經算是非常高的比例了。但是隨著這些年亞馬遜,臉書等類似公司的進入市場,Leboncoin正在面臨嚴峻的危機。
整個歐洲,雖然同在一片大陸上,卻有著幾十種的官方語言,這對互聯網應用的開發者可是個大難題。
像在中國,14億人口都說著同一種語言,開發者面對的群體較為大一,使用語言只要一種。在美國的開發者他們的優勢就更大了,英語是世界最流行的語言,他們開發的軟件面對的群體幾乎是全世界。
而在歐洲的開發者們,當法國的一家互聯網公司開發了面向法國用戶的版本,想要向德國擴張的話,可能需要投入和原來一樣的成本再去開發一個面向德國用戶的版本。從成本,時效上來看都不劃算。
而從大西洋另一邊遠道而來的互聯網巨頭們可以不用考慮這些問題,因為他們有錢。足夠的金錢就能給他們再開發一個版本的效率,這也使得這些互聯網巨頭們能夠很輕松地進入一個新的市場,再慢慢占領整個歐洲市場。
就比如Facebook已經完成了在歐洲市場的滲透。
歐洲市場還有著更高的人力成本。這也是前面所說的“發達”的代價。
2018年中國的平均工資為每年7000美元,而歐洲的幾個發達國家是中國的六倍左右。這就意味著你如果想在歐洲開一家快遞公司,中國的快遞小哥每個月的工資是5000,那你就要付歐洲的快遞小哥30000一個月。
寄一件快遞的成本也隨之提高,而這多的成本可能就分攤到用戶身上了,在中國你買東西都包郵,在歐洲可能就要付20塊錢的運費。
更有可能的是,你開出30000一個月的條件還招不滿人。別看歐洲的互聯網市場不給力,但是他的其他產業那可是有沉淀的,像寶馬、奔馳、西門子這些公司都有著上百年的歷史,發達的社會條件也提供了充足的工作保障和社會福利,人們更愿意選擇在這些成熟的大公司里安逸的工作而不是去剛創業沒多久看不到盼頭的互聯網公司工作。
歐洲太過分散,多元,甚至太過“發達”的原因讓本土互聯網新生力量很難找到發展的沃土,而這些卻不是美國的一大眾互聯網巨頭的問題,他們也能夠輕輕松松地進入歐洲市場,占據歐洲人互聯網生活的方方面面。
谷歌在歐洲的市場份額奇高
從某一方面來說,歐洲的互聯網世界已經成為美國公司的“殖民地”。當歐洲的用戶在使用美國的軟件時,他們常常要提供個人資料,而根據歐美之間簽訂的《歐美隱私盾牌》協議,這些用戶的信息實際上都存在美國的服務器里!
根據此前“棱鏡門”斯諾登的爆料顯示,臉書在美國有義務向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內的政府機構提供用戶數據,而用戶對此無法采取任何行動。可以說這些歐洲用戶的個人隱私可以說是隨意被美國政府翻看。這和“殖民地”有什么區別呢?
面對如此嚴重的“互聯網殖民”歐洲國家當然不會閑著,下一篇文章我將會介紹歐洲國家對美國互聯網企業的反制與制裁,歡迎屆時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