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的前生今世:從運載原子到運輸比特•網絡平臺的四種效應及應用:梅特卡夫效應/雙邊市場效應/規模效應/協同效應/•沒有上述效應的互聯網業務•網絡平臺的壁壘•網絡平臺的未來以及對組織的影響
本期播客,我們主要討論的是第二部分。但是這本書挺有趣的,行文風格很犀利,對一些事情的分析角度也很有趣,能看到經濟學家是怎么看互聯網的。就把第一和第三部分也整理至此文,大家聽完播客后可以對照文字更易于理解。
1. 網絡的前生今世
網絡分為兩種,一種傳輸原子,另一種傳輸比特。運輸網是歷史最悠久的網絡,古代的秦朝和古羅馬帝國,都是通過道路的延伸來達到對于帝國的掌控。而通信網是另一種運載信息的網絡,從最早的烽火狼煙,到1838年在英國誕生了第一條電報線路,終于能讓人們的溝通可以超越感官可視距離。
新技術會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結構性改變會帶來資源的使用和配置效率提升。比如:
•沒有鐵路之前,許多服務都是屬地制。有了鐵路之后才打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僅有技術創新還不足以改變生產方式,市場規模才是最終的推手。因為雖然機器效率高但是投入成本大,如果不能攤薄成本,甚至不如手工生產。•有了鐵路之后人們開始向城市集中,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專業分工從家庭勞動中分離。同時面向的市場更大,可以進行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繼而圍繞工業生產的上下游供應鏈開始聚集。
鐵路帶來的商業模式案例:不僅催生新的模式,還帶來新的創新浪潮。
•西爾斯百貨( 美國,1892),利用鐵路投放郵購目錄,同時用火車給客戶送去商品。•商業電報(英國 ,1838),利用西部鐵路線架設了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電報線路。
就擴大市場規模、降低交易成本而言,今天的互聯網和昔日的鐵路網并無本質區別,人們一般認為的互聯網創造的新業態,在歷史上其實也有跡可循。這也是為什么說「歷史從不重復,但是一定會押韻」。
另,上述說的「網絡」核心在于「傳輸」,讓我想起了陳平在《代謝增長論》中對整個人類產業的基本構成的分類,以及傳輸機帶來的技術革命
2. 網絡的四種效應及分析
2.1 梅特卡夫效應
這里先引入一個關于「交換機」的概念,雖然可能或多或少都聽過,但是其原理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在沒有交換機之前,只能做點對點的單線聯系,如果三個人A、B、C要實現互通,需要建設AB之間、AC之間和BC之間的三條線,使用交換機后,有AB和BC兩條線就夠了,A和C之間不必再有線路直通。A若想給C打電話,信號可走AB線,由交換機轉接BC線到達C,這樣就節省了電話網絡的建設費用,而且用戶數量越多,人均成本就越低,網絡的這個性質表述為「梅特卡夫效應(Metcalfe's law)」。
該效應由喬治·吉爾德于1993年提出,但以計算機網絡先驅、3Com公司的創始人羅伯特·梅特卡夫的姓氏命名,以表彰他在以太網上的貢獻。其內容是: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的節點數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
VM代表具有梅特卡夫效應的網絡價值,k1是個常數,n是網絡節點或網絡用戶數。這里面比較有趣的是騰訊的聯合創始人曾李青曾經提出過一個擴展理論,在播客中也有單獨展開詳聊。
這里比較有趣的黑互聯網從業者就開始了,許小年老師提醒到:用戶數的增加并不自動增加公司的價值,VM僅給出一個網絡的理論或潛在價值,而不是市場上的實際價值。最終決定價值的是用戶的互動方式以及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只關注活躍用戶數而忽視商業模式,創業公司往往“賠本賺吆喝”。所以時至今日,如果你是創業者要建立一個新的產品(尤其是社交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多揣摩一下這段話。
2.2 雙邊市場效應(Two-Sided Market)
不同類型用戶之間正反饋交互所創造的價值。不同類型用戶”的限定,這意味著同類用戶之間沒有互動,雙邊市場效應因此弱于梅特卡夫效應。
比如義烏小商品城,采購者愿意去義烏,因為那里有琳瑯滿目的小商品可供選擇。生產廠家愿意在義烏設點,因為那里有來自全國甚至全世界的眾多采購者。就供給和需求之間的良性循環而言,義烏和優步沒有本質的區別。
舉個栗子,雙邊市場交易平臺的價值遠低于社交網絡,因為在一般情況下,m遠小于n,例如淘寶網上約有1000萬商家和4億活躍用戶,根據式(4-2)可知,107×4×108=4×1015,淘寶網的理論價值是千萬億級的;而微信有10億用戶,根據式(4-1),109×109= 1018,它的價值是100億億級的,理論上為淘寶的250倍。
2.3 規模經濟效應(Economies of Scale)
規模效益取決于成本結構。企業的總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組成,固定成本的比重越大,規模經濟效益越好。互聯網的規模效應和鋼鐵廠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它的邊際成本更低,規模經濟效益更為顯著而已。
規模經濟效益的另一表達是邊際成本遞減,互聯網公司接近于零。但是注意很多人會栽到這里,「接近」和「等于」不是一回事,而且這些說法僅限于「虛擬產品」,如果是做電商和 O2O 的,那成本就高了去了。
阻止規模效應的方法也很簡單,因為它的前提是完全相同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產品 —— 哪怕稍有不同,就有可能阻斷規模效應的蔓延。想想釘釘之于微信,再想想來往之于微信就好理解了。
2.4 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雖然也依賴規模,但它源于品種增加所帶來的收入,而不是單一產品平均成本的下降。人們熟知的 Shopping Mall 即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協同效應和規模效應是一對互斥的效應。因為規模經濟效應的前提是完全相同的產品或服務,取得先發優勢的大公司依仗接近于零的邊際成本來抵擋后發者的進入。
3. 沒有上述四種效應的互聯網業務
這一節蠻有意思,因為日常一個思維的慣性是互聯網業務一定會具有互聯網的這些特點,想想當年 O2O 火爆的時候有誕生了多少的「平臺」,但其實最終留下來的不多,按照作者的觀點根本原因是沒弄清楚,這些業務模式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3.1 電商(B2C)和 互金(P2P)
這里說的電商,僅僅指的是類似亞馬遜和京東這種 B2C 模式,淘寶和拼多多則是交易平臺,不在此論述范圍內。
VE是電商網絡價值,n和m分別是消費者和廠家數量,k3是一個系數。相對于交易平臺,電商的優勢在于供應鏈和物流管理,它為消費者篩選廠家和產品,嚴格控制產品品質,確保及時和準確的配送是核心價值。但是
代價是減少了用戶之間的互動,犧牲了梅特卡夫效應和雙邊市場效應,比如上圖,電商B從廠家b1、b2采購商品,賣給消費者,居中阻斷了供應商和消費者的互動,因而降低了電商網絡的理論價值。
另外除了音頻、視頻、軟件等可在線上消費的產品,凡是牽涉到物理屬性和商品或者服務,都不存在無窮大的空間。譬如說,電商的品種越多,單品的平均采購批量越小,而批量越小采購價格越高,因為在小批量生產的情況下,供應商自己的原材料采購、生產、配送等環節上沒有規模效益。換句話說,互聯網公司的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供應商的生產規模,而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客戶規模。這種簡單的經濟學常識,在投資狂潮中,需要付出許多的代價才能意識到其不成立。
所以對于實物產品而言,長尾理論不成立,而專注頭部的店商倒是有不少成功的案例。(Costco、7-11)
另,書中對于 P2P 的分析也很犀利到位,因模型相同不再單獨展開。
3.2 共享單車
這個模式最坑,雖然頂著互聯網和共享經濟兩個熱門概念,但其實并沒有梅特卡夫效應,也沒有雙邊市場效應,因為平臺上只有一家供應商B,消費者之間也不發生互動和交易,其網絡結構如上圖,從一點向外放射,看上去已不再像網絡了。
當網絡退化到上圖那樣的點對點放射狀時,互聯網在這里變成了像機床和電腦那樣的純粹的工具,而沒有多少商業模式創新的意義。
4. 「網絡平臺」的壁壘
這部分書中論述的不是特別多,但是確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其中有兩個觀點比較讓我印象深刻:
•規模不構成進入壁壘,建起壁壘才能做大規模(比如網約車,始終沒有壁壘)。以補貼做規模,說穿了是企業競爭的失敗,不能在技術和服務上超越對手,轉到資金市場上一決雌雄。—— 類似一針見血的評論在書中還有很多,燒錢壟斷聽起來很美好,但是又有哪家公司敢拍著胸口說能把市場上的錢,都融到自己手里呢?• 壁壘不必是高科技,貌不驚人的磚頭、水泥和卡車也可以成為進入壁壘。不要沉迷輕重資產,而是看核心的「資產回報率」。—— 如果能提供技術壁壘,當然是最好的。但是也不能輕視這種「低科技」資產,一味追求「輕資產」也讓對手很容易進入自己的市場。
作者:Plidezus 產品思考與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