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自古以來,黃河水患就像一把利劍懸在頭頂。“黃河寧,天下平”道盡了黃河安瀾與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關系。
自7月1日起,黃河正式進入汛期。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黃河上中游地區出現暴雨洪水的可能性大,黃河防汛成為重中之重。黃委會利用無人機、5G通信、衛星遙感技術及搭建的“黃河一張圖”大數據平臺,助力防洪避險保平安。
遙感技術為黃河裝上“天眼”
“汛期到來,河勢監測對于黃河防汛搶險工作極其重要。過去,我們開展河勢監測,要派專人乘船在水流湍急的黃河上實地測量,人工繪制河勢圖,不僅耗時費力,而且十分危險。自從有了遙感技術,我們可以通過衛星、無人機來監測黃河的‘一舉一動’,既快捷又準確,遙感技術使河勢監測獲得了質的突破!”黃委會信息中心副總工李勝陽驕傲地說。
近年來,在防汛工作中,黃委會充分發揮遙感技術大尺度、直觀、高效的優勢,通過高空衛星、低空無人機密切跟蹤監測河勢變化情況,為黃河防汛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撐。
據了解,遙感監測包括下游河勢監測、突發較大水面展寬監測、河口生態補水監測、小浪底庫區低水位水面監測等任務。遙感監測還可以“個性化定制”,例如根據小浪底泄流方案,針對不同泄流流量及其演進情況,全程采集卡口河段影像,抓住關鍵時段,準確采集小浪底庫區低水位期衛星影像,以及河口補水的前、中、后期衛星影像,及時進行解譯分析,編制有關遙感監測專題圖和分析報告,為防汛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據介紹,如果發生卡口河段突發較大水面展寬,黃委會信息中心可以應急采集衛星遙感影像,解譯水面展寬位置、面積與范圍,分析嫩灘等水面覆蓋情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1981年,黃委會成立了遙感中心籌備組,將遙感技術應用到治黃業務,開展了黃河口演變遙感監測與研究、流域遙感地物光譜測量等工作。隨著遙感技術的發展和衛星數據資源不斷豐富,遙感技術在防汛防凌、水資源管理、水土保持、河湖岸線管理、水行政執法、水利工程管理、水環境監測等工作中逐步展開,其中防凌監測、河勢監測、水行政管理監測等已發展為常規化監測,成為不可替代的信息化支撐手段。
“通過遙感‘天眼’,汛前黃河河道內浮橋的拆除情況、阻水片林的清除情況等可以足不出戶就看得清清楚楚,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黃委會一位工作人員說。
一個平臺覽盡萬里長河
自2001年提出“三條黃河”建設以來,黃委會大力開展以“數字黃河”工程為主體的黃河水利信息化建設。當前,黃委會主要治黃業務系統建設和應用已成體系,用科技之手繪就了一幅“黃河一張圖”,在調水調沙和黃河防洪防凌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黃河一張圖”整合了黃委地理信息數據,把黃委會信息中心、黃科院、設計公司等部門和單位通過衛星、航拍、無人機應用、專業測繪等手段掌握的黃河影像、矢量、地形和三維等類型的數據與水利部等其它資源數據進行了深度融合,并形成了基礎地理信息資源,使這些信息得以在一張圖上直觀呈現。
在“黃河一張圖”的基礎上,黃委會又對黃河流域基礎數據進行了切分、整理和索引,形成了統一的地理信息平臺,真正實現了“空、天、地”立體監測。在黃委會綜合信息門戶網站,記者看到,該信息平臺整合了包含黃河基礎信息服務、黃河動態監測信息服務、黃河業務信息服務、黃河綜合主題信息服務、以及面向基層單位和流域省區的信息服務,為防汛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撐。
“有了地理信息平臺,我們的工作人員不用經常千里迢迢到現場開展督查了。在辦公室輕點鼠標,通過沿河1000多路視頻資源,就可以實時掌握千里之外的現場情況,高效便捷。”黃委會信息中心一位工作人員說。
“清四亂”是服務黃河河道管理和防汛工作的重要內容。“省大事了,”黃委會河湖局負責人這樣描述信息平臺及現場移動軟件在黃委“清河行動”工作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參與現場清查的工作人員表示,“沒有這個平臺,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務。”
“在‘清河行動’中,因為工作人員安裝了手機端的‘黃河地圖’,這場硬仗才能夠有備而戰。”黃委會信息中心副主任寇懷忠說,該平臺規范、詳細地標出了每一處“四亂”問題、取水口、排污口核查信息等。有了遙感解譯成果、疑似“四亂”清單等詳細信息,行進在全河上下7個現場的“清河行動”工作組才能夠目標明確地開展工作,不至于盲目奔走,“清河行動”也才能夠在短短兩三個月內取得顯著成效,圓滿完成任務。
高科技助力黃河歲歲安瀾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誕育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得以延續和傳承的血脈源泉。然而,歷史上黃河也同樣以水災嚴重而著稱。從古至今,由暴雨洪水和冰凌洪水造成的水災遍及全河。尤其在黃河下游地區,頻繁的洪水決口泛濫和河流改道曾給兩岸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據統計,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的年份有543年,達1590余次,平均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洪水波及范圍西起孟津,北至天津、南抵江淮,泛區涉及黃淮海平原的冀、魯、豫、皖、蘇五省25萬平方公里,1億多人口。
直至近代,黃河水患依舊嚴重。1933年8月,黃河中游干支流發生洪水,造成黃河下游南北兩岸決口50余處,淹沒河南、山東、河北和江蘇四省30個縣,死亡1.27萬人。1958年、1982年夏天,黃河中下游均發生洪水,受災人口近百萬。
而今,高科技手段正在使黃河水患變成一頭可馴之獸,為黃河防汛保駕護航。近年來,每年汛前、汛期和汛后,我國均利用中、高分等衛星遙感影像,獲取黃河河道水邊線、主溜線、心灘等信息,結合河道工程數據、人工查河工程靠溜數據和水文觀測深泓點數據,分析河勢變化情況,實現對黃河河勢變化信息快速、準確、宏觀獲取,最大程度減輕黃河汛期帶來的影響。
從“黃河怒濤連天來”到“無盡江山入畫圖”,是科技用數字繪就了當今黃河的“萬里長卷”。面對今年的防汛大考,大數據將讓黃河防汛變得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