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今年3月起,很多上海市民收到了來自日上免稅行的邀請,體驗其跨境電商業務。根據活動規則,消費者可以獲取日上推送的“會員優選券”,獲得優惠券后就相當于獲得了日上的網購資格,可以通過日上會員App購買跨境電商的商品。緊接著,這一活動4月份也在北京推出。這一活動的推出引發了兩地消費者的購物熱情。由于前期的疫情,很多人暫停了出入境也就失去了享受機場免稅店購物的機會。而作為人們心中知名的免稅店,日上推出跨境電商業務無疑讓這些人倍感欣喜。
不過很快,有消費者發現通過日上跨境電商購買的商品甚至比數月前在日上免稅店內購買的商品價格還便宜。跨境電商是需要繳稅的,而免稅店商品是免除關稅的,為什么前者會比后者更便宜呢?對于,有行業人士解釋,商品的價格除了進貨、倉儲、物流等成本之外,是由商家的利潤和征收的稅金共同組成的。雖然按說免稅店的商品在稅收成本方面很低,但如果商品俏銷,商家將經營利潤也會形成實際售價的提高。這也是即便在同一個國家里,不同免稅店的商品價格可能也有所不同的原因。從這個角度分析,日上跨境電商的商品價格低于日上免稅店也并沒有什么奇怪的。從目前來看,受到疫情的影響,免稅店的經營肯定會受到較大影響,在這個時候強化跨境購業務,并且為了推動銷量,將商家的利潤適當降低也說得過去。
日上免稅店主營北京、上海機場免稅店
據了解,日上免稅行是經政府批準經營機場免稅店的專業機構,隸屬于原中國免稅品集團。成立于1984年的中免集團是經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免稅業務的國有公司,2003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下發通知,批準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與中國免稅品(集團)總公司進行重組,著手組建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國務院國資委發布消息,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并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監管企業。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
日上免稅行目前主要分布在中國最重要的兩大門戶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T2和T3航站樓)、上海浦東國際機場(T1、T2)和上海虹橋國際機場(T1航站樓)。目前日上免稅行的主要經營方式包括從北京和上海機場出境和進境時在免稅店購買免稅品,還可享受在出境免稅店選購預定免稅品并在入境時在進境免稅店提貨購買的服務。目前,日上還提供提前網上預訂,在機場免稅店提貨的服務。
根據中國國旅此前披露的2019年年度股東大會會議資料,公司明確2020年度的經營計劃之一就是探索新型電商模式,大力推動會員電商業務開展。
跨境電商四年前局勢突變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海關方面了解到,我國在2016年曾密集出臺過多份涉及跨境電商稅收的規定,給跨境電商行業帶來了根本變化。先是當年3月初,中國貿促會跨境電商水平測試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鵬博通過個人社交媒體發布消息,稱經其海關朋友確認,針對保稅進口和直郵進口的新進口跨境電商稅收政策將于當年4月8日起實施。他透露此次新政的核心要點包括:進口跨境電商不再適用行郵稅,改為征收關稅+增值稅/消費稅。設定單筆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元,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人民幣20000元;限值以內的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如果超過限值,則對超過部分按照一般貿易方式征稅。單個不可分割商品價值超過2000元限額的,按照一般貿易進口貨物全額征稅。而增值稅/消費稅部分,不管有沒有超過限值,均按照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新政之下,對于大部分不涉及消費稅的商品,納稅額為17%×70%=11.9%。
所謂行郵稅,是行李和郵遞物品進口稅的簡稱,是海關對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征收的進口稅,主要是針對旅客攜帶和個人郵遞的自用物品,強調其中的“非貿易性”。行郵稅的征收對象是超過海關總署規定數額但仍在合理數量以內的個人自用進境物品,具體是指旅客行李物品、個人郵遞物品以及其他個人自用物品。當時,我國的行郵稅稅率根據物品類別分別定為10%、20%、30%、50%。由于行郵稅打包了進口環節增值稅和關稅,因此整體稅率水平較一般貿易要低。
同年3月底,財政部宣布自當4月8日起我國將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零售(企業對消費者,即B2C)進口稅收政策,并同步調整行郵稅政策。在對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按照貨物征稅的同時,考慮到大部分消費者的合理消費需求,政策將單次交易限值由行郵稅政策中的1000元(港澳臺地區為800元)提高至2000元,同時將設置個人年度交易限值為20000元。在限值以內進口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關稅稅率暫設為0%,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取消免征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超過單次限值、累加后超過個人年度限值的單次交易,以及完稅價格超過2000元限值的單個不可分割商品,將均按照一般貿易方式全額征稅。由此,跨境電商將無法再享受利用行郵稅降低稅收成本的方式,轉而按照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且取消免征稅額,暫按法定應納稅額的70%征收,這對跨境電商帶來了不小的打擊。比如奶粉、嬰兒食品、尿不濕等500元以下的嬰童用品以及單價在百元以下的低端化妝品都面臨漲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