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該項目兼具熱、冷備份功能,可提供粵港澳大灣區內超低時延的數據傳輸及云服務。項目建成后,這里的數據處理能力相當于10億臺個人電腦,可為廣州琶洲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提供數據存儲及傳輸等互聯網基礎設施支撐,可加速催化無人駕駛、遠程醫療等對傳輸時延和速度有嚴格要求的新經濟新業態實現,并將進一步促進區塊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
數據中心最初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主要用來容納計算機系統、存儲系統、電力設備等相關組件。20世紀90年代初,“數據中心”一詞開始流行,主要是指將服務器單獨放在一個房間,并將設備進行布線和鏈接。2000年前后,互聯網爆發式增長使得數據中心的需求大幅增加。到2010年,云數據中心開始出現,通過超融合架構進行數據中心的管理。超融合架構在同一套x86 服務器中結合了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和服務器虛擬化技術,還具有緩存加速、重復數據刪除、在線數據壓縮、備份軟件、快照技術等功能,并且將多套設備采用統一的管理軟件通過網絡進行聚合,從而形成統一管理的資源池,模塊化的無縫橫向擴展得以實現。超融合架構就是基于通用的服務器硬件,借助虛擬化和分布式技術,融合計算、存儲、虛擬化為一體。
數據中心作為重要的基礎基建,是云計算、物聯網的重要載體——IT設備依托于數據中心。隨著互聯網應用資源的不斷普及和豐富,IDC作為承載數據的重要實體,已逐步成為互聯網流量計算、存儲及流量吞吐的核心基礎資源。
全球數據中心朝著大型化、集約化方向發展,數量減體量增,整體規模平穩增長。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預測,我國的數據流量年均復合增長率接近50%,遠高于全球36%的平均水平。龐大的數據流量增量為大型數據中心發展建設打下扎實基礎。數據中心機柜數2018年已達到210萬個,年增長率為26%。2012年-2019年,我國IDC業務收入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年復合平均增長率接近30%。據中國信通院預測,未來三年我國IDC業務收入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預計2020年我國IDC業務收入將超過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