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確一個觀點:跨境電商在幾年內仍是非常好的創業方向。
信心來源:商務部、跨境電商綜試辦、國內電商大佬、自身經驗
相關資料:我確實懶得很,說過很多遍了,除非純做研究或吸粉,否則不會回頭翻資料
閱讀相關:限于本人經歷,以利潤為主,不適合以上市為目的的創業者。
平臺選擇
跨境電商出口,首選平臺為Amazon,沒有之一。原因有三
1、所有國內國外電商平臺都可用的方案:參考別人的商品,廣鋪貨。亞馬遜獨有的跟賣政策將這點做到了極致,初學者不必費心出品了,上傳商品編碼和ASIN即可銷售,瓜分出品者的利潤。可以幫助初學者迅速起量,強烈的正向反饋。
2、Amazon平臺常用郵件溝通,意味著不必配備客服人員,一兩天看下郵件就好。
3、FBA,Amazon代為處理物流,包含倉儲、發貨、退貨、收款,輕松愉快。
語言選擇
以自身語言優勢為出發點,英語就先考慮歐美、東南亞,但要清楚,英語的競爭壓力是最大的。小語種國家的消費能力有限,不過切記,我們不是要當首富,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市場中干翻對手才是我們應當注意的。朋友有提過,他的朋友只做意大利站,每天一百多單,一年收入也有近百萬。
國人對外貿的認知首先想到美國,所以美國的競爭最為激烈,在Amazon美國站上找跟賣商品,利潤偏低。咨詢過美國站的朋友,回復是用船運壓低物流成本,代價是重庫存,周期長,資金周轉率差。當時他在船上的貨就壓著200多萬,途中約兩個月,這還不計國內及美國艙內的貨物價值。反觀日本空運,三-四天入倉,我周轉最差的一個賬號,物流庫齡統計中,90天銷售庫存78%。
目前市場上的論調在推中東和非洲了... 別人怎么賺錢你只需要參考,找出自身優勢很重要。
選品
先從身邊找貨源,發揮自身優勢。人在深圳,就先從3C考慮,幾乎所有平臺,3C都是熱銷品。人在廣州,就考慮服裝吧。
更細化一些,考慮自己的經營策略,是跑量做熱銷,高利潤率的細分市場,還是廣鋪貨,腦殘鋪,拼命鋪,能賺多少算多少。
第三步,才是你能在各種論壇上看到的選品策略,我建議,你先把上面兩點考慮清楚,第三步就水到渠成了。
風險
國家政策風險
進口的風險較大,做進口的都知道16年發生的政策變化,導致保稅區的貨幾個月出不來,這里說的不是個人小代購。目前進口的過渡性政策順延至2017年底,2018年還不知道會出什么幺蛾子。
出口風險較小,特別在中國經濟增長率下行通道時,政府為拉動國內經濟、創造就業及穩定匯率的需要,都將鼓勵外貿出口,而傳統外貿已勢如黃昏,所以目前政府對跨境電商出口的補貼政策特別多,具體操作時比文件下達的條款更為寬松。比如領補貼時有個問題,如何證明你的賬號是你的?(可能以個人名義開的賬號,甚至這人還不在公司內承擔任何工作),實際操作時,只要款項最終打入公司賬戶即可,其他概不追究。——由于地方政策和執行差異,各位勿深究
平臺政策風險
經營風險最大的是平臺政策調整,如最近有一條:
1、申請在“珠寶首飾”分類下發布的商家必須是http://Amazon.com的現有賣家,在http://Amazon.com上至少已經有12個月的銷售經驗,且在http://Amazon.com上的年收入不低于5萬美元。
2、申請在“珠寶首飾”分類下發布商品的賣家必須至少擁有一家實體店,且年收入不低于5萬美元。
又如2015年,速賣通允許個人注冊,截止2016年,逐步移除個人賣家銷售權限,目前開店一要公司,二要品牌。
朋友2015年開Amazon美國站,用軟件公司名義注冊可以賣玩具,最近有朋友因為公司經營許可范圍的問題,被全球招商通道拒絕了。
時間越往后,各大平臺的入駐條件越為嚴苛,門檻提高后,各位就沒這么好進來了。
跟賣風險
跟賣最大的風險是被封賬號,而參考別人的店鋪,自己出品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跟賣。去年有聽說國內商家在Amazon開店,遭同行侵權使用本店圖片后起訴,導致競爭對手封店的。此類概率非常低,實際操作中可忽略,但不排除平臺政策傾斜。
跟賣封賬號原因主要是兩項:賬號關聯和侵權,小心些都可以規避,但再小心,本人去年也被關過兩個賬號。因為原來沒品牌的不保證永遠沒品牌啊!
跟賣與自建Listing的建議
有語言能力的,建議自建。優點在于
1、店鋪被封概率極低
2、自主定價,利潤可控
3、成本低,初期不必囤貨
缺點只有一項:可能賣不出去!
跟賣可以迅速起量,但沒有定價權,利潤不可控,前期投入較高,還有被封店的風險。
事無兩全,諸位各自斟酌。
物流選擇
國內物流是有潛規則的,這里不好細說,最近幾位上海的朋友告訴我上海貨代給的報價,直送件價格居然超過60。
我想對這些貨代說:親們,你們也太黑了,我給日本人的價格都只有58,給國內的價格更低。坐標杭州,勢必成本本就比上海高,還包代收貨、倉儲、發貨、質檢、退換貨、換包裝。你們在上海收件直接發出居然收比我還貴,沒道理了。
在自發貨和FBA的選擇上,本金少,抗拒風險的,就用自發貨,但自發貨利潤低,商品可選范圍小,訂單少。世事無兩全,還是這個理,各自斟酌。
關于是否接受培訓
如果希望培訓能幫你賺錢的,請絕了這心思。
無論培訓說的如何天花亂墜,擺市場規模、師資力量、官方合作背景、學員規模、學員銷量,都只能帶你入個門。這個社會已經幾乎沒有師傅和徒弟了,都是市場行為,賺信息不對稱的錢。
對于培訓機構,其實是個快速變現的過程,比如自己經營一年利潤100萬,做培訓每期20-100學員,每人學費一萬,以一期銷售50萬計算,一年即使只做12期,600萬營業額,利潤在400萬以上。優勢在于無風險快速套利。
自己有經驗的還算良心的,有些搬運工真是沒底線,自己都只有幾個月的操作經驗就拉別人入坑。偶爾只能往好的方面想,至少搬也是需要時間成本的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