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可以是一個公開的分類賬(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也可以是一個受許可的網絡(只有那些被授權的人可以看到),它解決了供應鏈的挑戰,因為它是一個不可改變的記錄,在網絡參與者之間共享并實時更新。
區塊 + 鏈:
從技術上來講,區塊是一種記錄交易的數據結構,反映了一筆交易的資金流向。系統中已經達成的交易的區塊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條主鏈,所有參與計算的節點都記錄了主鏈或主鏈的一部分。
哈希函數:
哈希函數可將任意長度的資料經由Hash算法轉換為一組固定長度的代碼,原理是基于一種密碼學上的單向哈希函數,這種函數很容易被驗證,但是卻很難破解。通常業界使用y =hash(x)的方式進行表示,該哈希函數實現對x進行運算計算出一個哈希值y。
非對稱加密算法:
非對稱加密算法是一種密鑰的保密方法,需要兩個密鑰:公鑰和私鑰。公鑰與私鑰是一對,如果用公鑰對數據進行加密,只有用對應的私鑰才能解密,從而獲取對應的數據價值;如果用私鑰對數據進行簽名,那么只有用對應的公鑰才能驗證簽名,驗證信息的發出者是私鑰持有者。

共識機制:
共識機制,就是所有記賬節點之間如何達成共識,去認定一個記錄的有效性,這既是認定的手段,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目前主要有四大類共識機制:PoW、PoS、DPoS和分布式一致性算法。
發行機制和激勵機制:
以比特幣為例。比特幣最開始由系統獎勵給那些創建新區塊的礦工,該獎勵大約每四年減半。剛開始每記錄一個新區塊,獎勵礦工50個比特幣,該獎勵大約每四年減半。依次類推,到公元2140年左右,新創建區塊就沒有系統所給予的獎勵了。屆時比特幣全量約為2100萬個,這就是比特幣的總量,所以不會無限增加下去。
智能合約:
賦予賬本可編程的特性,智能合約是一組情景應對型的程序化規則和邏輯,是通過部署在區塊鏈上的去中心化、可信共享的腳本代碼實現的。通常情況下,智能合約經各方簽署后,以程序代碼的形式附著在區塊鏈數據上,經P2P網絡傳播和節點驗證后記入區塊鏈的特定區塊中。智能合約封裝了預定義的若干狀態及轉換規則、觸發合約執行的情景、特定情景下的應對行動等。區塊鏈可實時監控智能合約的狀態,并通過核查外部數據源、確認滿足特定觸發條件后激活并執行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