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九
曾經風靡一時的P2P理財,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對很多人而言,沒有了P2P理財,以后想要跑贏通脹越來越難了。
經常購買P2P理財的人可能會發現,很多曾經熟悉的P2P平臺,在過去幾個月時間里都已經大規模清盤,不再有理財產品可以購買,即使有些還可以正常登陸的P2P,平臺上的理財產品也已經屈指可數,能夠購買的金額也相當有限。
圖:攝圖網
按照銀保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和去年年初相比,國內網貸機構的數量下降了57%。而這還僅僅只是開始,今年7月份,P2P行業的頭部公司陸金所也表示將要退出P2P業務,當龍頭老大都開始退出,這個行業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P2P行業之所以急速萎縮,主要還是因為監管壓力所致。過去幾年,P2P行業頻頻爆雷,甚至屢屢出現平臺創始人卷款跑路,導致投資人血本無歸的極端事件,P2P行業的口碑急轉直下,幾乎成為金融詐騙的代名詞。在這樣的背景下,監管力量開始介入P2P行業,“三降”成為管理層對P2P行業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平臺總數、業務總規模、投資人人數”要明顯下降。過去幾個月P2P行業的萎縮,正是“三降”的真實體現。
2018年1月14日,“錢寶網”的張小雷向南京警方投案自首,張小雷在接受警方審訊(孫陵杰 攝/ 視覺中國供圖)
今年7月初,管理層對P2P行業的發展給出了最新的定調,“明確下一階段將穩妥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多措并舉支持和推動機構良性退出或平穩轉型,維護各地經濟金融和社會政治穩定。”由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過去一年時間,網貸平臺消失了將近6成,連陸金所這樣的龍頭企業都不得不退出P2P,開始向消費金融轉型。
那么,短短幾年間,P2P行業到底是怎么從蓬勃興起最終走向消亡的呢?
我國的P2P行業大概從2012年開始興起,從最初的幾十家網貸平臺迅速發展到數千家。從P2P的“初心”來看,這個行業其實對中國金融體系還是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由于中國的小微企業一向融資困難,大量小微企業存在強烈的融資需求,與此同時,在通脹壓力下,大量普通人面臨資產縮水的壓力,而僅僅依靠銀行存款不可能跑贏通脹,在這樣的背景下,P2P金融橫空出世,而且廣受市場歡迎。
P2P剛好能將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和普通個人的理財需求對接,尤其是由于甩開了傳統的銀行中介,P2P平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擺脫銀行的利潤“壓榨”,個人可以獲得遠高于銀行存款的利息,巔峰時期,很多平臺都能提供10%以上的年化收益,最近雖然收益率有所下滑,但是也遠遠超過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理財產品。而小微企業也不用再看銀行的臉色,可以通過平臺直接快速獲得融資。理論上而言,P2P金融如果發展壯大,可以為中國經濟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頑疾。
由于帶有強烈的互聯網金融創新的色彩,P2P行業誕生以來,享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春風。眾所周知,中國對于金融行業的準入一直設置極高的門檻,無論從事銀行、保險、證券還是信托等等,這些傳統金融行業都需要獲得牌照才可以經營,可以說,金融業是最難進入的行業之一。或許是擔心過多的管制會扼殺了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能力,我國對于P2P行業幾乎沒有任何準入限制,短短幾年間,國內的P2P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數千家。客觀上而言,P2P的快速發展還是體現出了相當的積極性,既為大量普通人提供了較高的收益回報,也為部分小微企業解決了融資難題。短短幾年間,網貸成交量從無到有,最高規模飆升到2萬多億元,背后有大量小微企業和投資者從中獲益。
但是,高速發展加之監管缺失,這個行業的負面問題開始越來越突出,很多網貸平臺為了圈錢,在沒有真實企業融資需求的背景下虛構投資標的,使得網貸平臺嚴重偏離了初衷。而對這個行業帶來致命打擊的,還是大量平臺開始卷款跑路,在給投資人帶來巨大損失的同時,也將P2P送上毀滅之路,最終招致了嚴厲的監管。
面對P2P行業的亂象叢生,過去幾年,呼聲最高的就是實施備案制。相關平臺必須在監管部門備案登記才可以從事P2P經營,有了備案制的門檻之后,就可以避免很多沒有資質的P2P平臺隨意“裸奔”。有關方面一度已經列出了實施備案制的時間表,要求所有網貸平臺必須在2018年6月底前完成備案,但結果備案制一再延期,直到現在也沒有完成。
從管理層的最新意見來看,監管思路其實遠遠比備案制更加嚴格,因為備案制只是提高了行業的準入門檻,但同時也意味著還有很多公司可以合法經營,P2P這個行業還會繼續存在,只是平臺數量會少了很多。但是從最新的表態來看,監管層對P2P的態度更加嚴厲,現在擺在P2P平臺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良性退出,要么平穩轉型。正在謀劃上市的龍頭陸金所,就選擇了向消費金融轉型這一條道路,而剩下更多的中小平臺,最終可能只能選擇退出。曾經喧囂一時的P2P,基本上已經進入了這個行業的尾聲。
如果從過去很多惡意跑路的平臺來看,在給很多投資者帶來巨大損失之后,很多平臺可以說是死有余辜,早就應該被清理整頓。但與此同時,也還是有不少P2P平臺確實發揮了金融創新的功能,無論給小微企業,還是普通百姓,都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可惜的是,國內很多行業都是“一放就亂,一管就死”,P2P最終也沒能逃過這樣的宿命,而這個行業原本應該發展得更好。
最近,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動蕩,美元降息、人民幣貶值、股市下跌、甚至一向穩賺不賠的樓市也開始降溫,資產全面縮水,通脹指數卻持續上行,在P2P退出歷史舞臺之后,估計很多人會懷念P2P曾經提供的高收益,未來很多年,應該很難再出現一個能夠提供兩位數收益的理財產品了。再見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