惶恐
惶恐是突如其來的。過去一年,自由插畫師賀然看著AI一次次的進步,速度讓她吃驚。她從AI繪出的作品判斷,它已經基本具備一個中級職業設計師或插畫師的水平。她上學時學了7年畫,畢業后做了5年插畫師,也不過是中級。
“如果有美術需求的公司,有會操作AI(繪畫)的員工,就可以把90%的美術人員裁掉。”賀然說,“一開始我們都認為它會最先取代的是底層勞動力,去解放體力(勞動)的東西。”一家深圳的設計公司創始人鄭楚佳告訴記者,AI繪畫工具的出現促使他的公司優化掉了20%的員工。“只要我們會使用它,它就基本上能夠替代我們大部分的畫師。”
原本,很多人都以為,藝術領域是很難被AI侵蝕的,沒想到卻是最早遭受AI沖擊的領域之一。
它曾在2012年畫過貓,一幅仿佛布滿馬賽克的圖上,只能隱約看出貓的眼睛、鼻子、耳朵和面部輪廓。到2021年年初,OpenAI公司發布的DALL-E1模型模仿莫奈的風格畫了一只狐貍,在一片草叢中勉強能辨認出狐貍的腦袋。
2022年,AI繪畫模型DALL-E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相繼問世。不掌握繪畫技術的普通人也能輸入關鍵詞,指揮它創作。這被認為是“革命式”的。那一年,被稱為“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記者注)元年”。
美國游戲設計師杰森·艾倫(Jason Allen)在當年夏天受邀參加了Midjourney的使用測試,而后他開始著迷于此。“我簡直不敢相信我所看到的”,他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稱,“我覺得它受到了惡魔般的啟發,就像有某種超凡脫俗的力量參與其中。”
8月,他借助Midjourney創作的油畫《太空歌劇院》拿下了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美術競賽“數字藝術”類金獎。這在業內引起軒然大波,但那張作品是經過900余次迭代調整而創作出的。那時,ChatGPT尚未問世,AI在繪畫界已嶄露頭角。
只是那段時間,AI繪畫還稍顯稚嫩。經由它繪出的畫作,很多人物面目模糊找不到眼睛,有的手上長著六七根指頭;讓它畫少女吃面,它畫少女手抓面條往嘴里塞,筷子不見了;“摔倒的行人”被它畫得扭曲成不可思議的姿勢,胳膊也被摔掉了。
去年,賀然也曾嘗試使用過那些AI繪畫工具。盡管當時它已能畫出好看的作品,但對業內人士而言,“(它)做出來的東西,商業需求是很低的”“對工作上幫助并不大”。
一些畫師們甚至覺得,它稱不上多智能,倒是有些智障和可笑,諷刺它是裁縫,是沒有腦子的工具,認為它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是毫無邏輯的,是東拼西湊,并非真正的藝術。
“畫出來的東西就跟怪物一樣。”鄭楚佳說,他初次嘗試AI繪畫的體驗感挺差,多數時候,只能“矮子里面挑高個”。那時,公司設計師只是用它來尋找靈感,并不直接用于生成作品。
2022年12月,一位從業10余年的畫師還曾對媒體表示,AI繪畫尚不完善,目前對從業者尚未構成明顯威脅。然而很快,一些畫師緊張起來——不斷進化后的AI開始砸他們的飯碗了。
鄭楚佳注意到,在今年1月,國外出現了許多AI繪畫教程,他試著讓設計師們學,發現越來越好用。他記得,當時用AI做了一個游戲角色的平面模型圖,一兩個小時就完成了,“如果是我們,可能要一個多星期,甚至半個月才能做完”。
他開始覺得有些恐慌,整個行業里可能會有一批人要面臨失業。
1月,自由插畫師賀然得知,某互聯網公司跑通了AI作圖,“AI產出的新作品,只需要人工再修改一點點就可以了”。到2月,AI繪畫的商用就沖擊到她的生計。
她有一個項目,是給某款游戲做外包,需要為甲方設計60張不同城市的游戲開機頁面圖,原計劃一周做一張。一周之后,第二張圖才畫了一半,甲方反饋“公司跑通了AI”,她只需要在AI生成的圖上做精修,但費用一落千丈,從一張兩三千元降至三五百元。
賀然發現,當時AI生成的圖還是會有差錯,有時它畫的橋和塔會出現結構和透視等問題,有時會在某個地方奇怪地生出并不需要的東西,她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反復修改。
“2月的時候應該是Midjourney4.0,現在已經升級到5.0了。”賀然告訴記者,“5.0應該要修的東西就很少了。它又進化了。”
這次,畫師們常笑話的“AI不會畫手”的問題被解決了。它畫出的動物纖毫畢現,畫出的人像幾乎與照片拍出的無異,足以以假亂真。一張由Midjourney5.0生成的“中國情侶”圖,引起熱議,不少網友認為那是真實拍攝的照片,而非AI作圖。
在廣州,一家游戲外包公司從1月開始裁員,至今已分4批裁掉了20余位原畫師。
“我們公司剔除掉的那些原畫師,基本上都是初級、中級的,高級原畫師基本都留下來了。”該公司特效技術總監陳樺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實話,還有點兒挺殘忍的。”
原本,創作一幅畫最耗費時間的步驟,是原畫師構思、創作初稿的過程。陳樺稱,使用AI后,原畫師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如今,從該公司購買的AI繪畫工具來看,只需要輸入指令,它能生成40至60種方案供畫師選擇,而畫師主要工作在于作品的篩選和修改。
“修改的工作需要高級原畫師,初級、中級原畫師在修改方面(能力)會弱一些。”陳樺說,“他們(被裁掉的人)會想要理由,就是(市場)需求不夠,他能力不夠,AI確實能把他的工作替代掉。”
這家公司最新的招聘中,更多崗位留給了尚未受到AI沖擊的特效師,只招少量高級原畫師。過去幾個月,這家公司只招進兩位高級原畫師。這兩位原畫師曾在大廠工作。至于被裁原因,其中一個不愿提及,另一位則表示,是項目使用了AI后被擠掉的。
“它(AI)是加速的一個因素,加速了我們的結構性優化。”鄭楚佳告訴記者,公司曾在去年進行過一次人員優化,將團隊設計師人數從100余人,減少到50余人。今年,公司設計團隊又優化掉20%,后續他計劃繼續優化40%。
他察覺到,公司里的設計師多少會有可能被優化掉的焦慮。“我們只能夠積極擁抱這個技術,盡可能地讓自己對整個公司產生價值。如果這個人的思想太過于保守,容易被優化掉。”
迷茫
在國外,與AI有關的失業也出現了。6月,美國一家為離職者提供再就業服務的公司Challenger,Gray & Christmas的報告數據顯示,AI在5月導致了美國3900人失業,約占5月被裁員總數的5%。
AI讓一部分人失業,但也創造了一些新的職業。在招聘網站上,出現了AI修圖師、AI繪圖師、AI原畫師、AI插畫師等新崗位。只是目前并沒有數據表明,是AI造成的失業多,還是創造的就業多。
賀然身邊的許多插畫師并不愿意為AI修圖。在她看來,與創作原畫相比,同樣的時間里,為AI修圖得到的報酬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且沒什么成就感。以前,她畫完一幅作品,盡管價格也不算高,但作品算是自己的。“但是像這種(AI繪畫)你根本就拿不出手,說是你的作品。”
這段時間,她時常感到迷茫和困惑,一度不知自己未來該如何是好。外包需求正在減少,連電商公司畫海報的需求都在減少,整體業務量減少了50%,訂單單價被市場拉低,整體收入幾近腰斬。
她原本超過70%收入來源于游戲外包業務,現在被迫轉型,去網絡上運營新業務,試圖尋找更多較小眾的個人設計需求。
這兩個月,她感到壓力有些大,月收入從兩三萬元,降至一萬元左右。“暫時(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因為還有點兒存款,但是長期來看肯定不行。”賀然說,“基于現實,房子、水電、吃喝拉撒、養小貓,都是錢。”
她的一位朋友是做三維動畫的,尚未被AI波及到,近期單量激增。“他就說要不我去學三維,他把他的單子分給我,其實我不太想。我知道那個東西賺錢,但是我不想去做。”
“畫了好幾年的人,其實還是因為喜歡才去做這個事情。”她說,“現在這樣子不賺錢,再喜歡也沒有用。”她不確定,自己要不要繼續在行業里發展下去。“像我們這種被產業拋棄的,卡在中間,不上不下,就特別難過。”
與畫師們不同,那些甲方公司和外包公司面對AI感到的并不是迷茫。
作為一家公司的負責人,鄭楚佳考慮得很現實,他首先思考的是公司如何應對沖擊。“如果你公司沒有去積極擁抱AI,整體發展可能會受到影響,或者很快被同行淘汰了。”鄭楚佳說。
很快,他在公司內部建立了用于探索AI應用模式的“AI探索聯盟”,并開始探討如何整合資源和技術工具,引進了熱門的AI繪畫工具Stable Diffusion與Midjourney,而后進行AI技術培訓。他將AI技術比作珍妮機,“它的出現是一種顛覆性的效率提升工具”,引進AI可以為他提升40%-60%的生產效率。
由于公司的主要支出是人力支出,盡管近來前期原創設計客戶流失,訂單減少了三四成,但裁員后引入AI,公司整體效益提高了兩三成。如今,公司已配備專門的AI修圖師,在未來的招聘中,他對能擁抱新技術的人更感興趣。
“現在,AI商業上的使用已經很普遍了。”陳樺說,一些互聯網公司已經有專門研究并使用AI創作的團隊,“它能節省特別多、特別多的錢”。如今,在甲方公司開始使用AI后,陳樺所在的游戲外包公司已接不到原畫的需求了,但半年來,團隊AI繪畫技術與產業鏈更成熟了。
盡管AI尚未威脅到陳樺的飯碗,他對眼下的時代仍感到恐慌,“科技進步得有點兒太快了”。他擔心,未來AI繼續進化,“把美術的其他崗位也替代掉”,到那時,快樂的藝術創作就變為單調的技術創作。
他有一位美術學院的朋友很不喜歡AI繪畫,覺得“它正在破壞這個行業的生態”。他們探討這個話題時,對方覺得,它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工具,用短短10分鐘的時間,就代替了一個人10余年的繪畫經驗,“你覺得這合理嗎?”
“我也覺得不合理,但是對于我來說,我有什么辦法呢?”陳樺說,“我不能表現得太喜歡,也不可能表現得太厭惡。”
“這種東西是公司需求,其實跟自己的意愿沒有太大關系,公司還是以經濟效益為主。”陳樺告訴記者,“你畢竟是一個打工人。哪怕是(心里)有矛盾,也沒有辦法。”
抵制
在AI沖擊繪畫界后,受到熱捧與遭遇抵制幾乎同時出現。
一些畫師在網絡上聲稱,AI繪畫是基于大量圖片數據的投喂訓練而產生的,數據中可能包含版權圖片,但訓練AI模型時并未獲得相應版權。這種訓練方式被畫師們諷刺為“無版權煉丹”,遭到許多畫師的公開反對。
“相當于是盜用,他利用我們的畫產出(商業)價值,但并不會告知或者讓你授權,也沒有利益分紅。”賀然說,“我們就是靠版權獲得報酬的。”這個情況在國外同樣引起了巨大爭議,通常被認為這涉及道德與法律的問題。
為了搞清楚哪些圖片被用于訓練AI繪畫模型,美國技術專家安迪·貝奧(Andy Baio)和他的AI研究員朋友西蒙·威利森(Simon Willison)抓取到超過1200萬張用于訓練Stable Diffusion的圖像數據。
他們對這些數據進行索引后發現,約47%的圖片來自100個網域,其中從圖片分享類網站Pinterest中抓取了超過100萬張,其他圖像數據來源還包括wordPress/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WordPress、Flickr、500px、Getty Images和Fine Art America等網站。
數據庫中還出現不少藝術家的作品。排名前25位的藝術家中,只有3位還健在,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藝術家是美國畫家托馬斯·金凱德(Thomas Kinkade),數據集中有他的9268張圖像,但他在2012年就過世了。
有人在數據庫找到了自己的5張畫作,并詢問安迪·貝奧是否有辦法讓他們刪除。安迪·貝奧對此稱:“據我所知,沒有辦法從訓練數據中刪除圖像或讓模型忘記從中學到的東西。”
安迪·貝奧本人對這樣的新興技術的使用也感到非常矛盾。“它的能力讓人感覺像是能夠召喚魔法,但引發了諸多道德問題,且很難跟蹤它們。”他說。
在尚未解決AI版權糾紛所帶來的潛在道德和法律問題前,一些藝術社區、圖片社等開始禁止AI生成作品的出現。Getty Images(蓋蒂圖片社)已公開表示,禁止通過其服務銷售使用Stable Diffusion等生成的AI作品。也有一些機構允許AI生成作品的存在,但需要標明該作品使用AI生成。
2022年12月的一天,著名藝術網站Art Station首頁被帶有“NO AI”標識的圖片占領。今年3月,國內也曾有一波“抵制AI”的浪潮。一些畫師在社交平臺公開聲明:本人的作品禁止投喂AI。
杰森·艾倫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他對害怕AI會讓他們失業的藝術家表示同情,但他們的憤怒不應針對使用AI繪畫工具創作藝術的個人,而應針對選擇用AI取代人類藝術家的公司。
前不久,鄭楚佳的一位朋友也換上了“NO AI”的頭像,但在他看來,抵制AI主要是因為版權,而非抵制這項技術,“這個(技術)肯定是不可阻擋的”。
他也擔心AI繪畫的版權問題,但他所指的版權是,當他的公司探索出一種新的繪畫風格,一旦被他人拿去投喂AI,“我們這個風格就會瞬間成為大眾化的”。
在國外,一家老牌的游戲發行商Paizo在3月表示,他們將更新合同,以強制規定任何提交的作品都必須由人類創作,人工智能生成的藝術作品和文字在其游戲中均不受歡迎。
該發行商還聲稱,“只要圍繞這些程序的道德和法律環境仍然模糊不清,我們就不愿意以任何方式將我們的品牌與這項技術聯系起來。”
陳樺覺得,這是一家有骨氣的公司,想為這個行業去貢獻力量,對于行業大環境而言,是好的。“但是你要我老板去這樣,那肯定不行。”陳樺說。賀然有時也感到矛盾,她對AI“盜取”那些圖像數據用于訓練模型很是抵觸,但又不得不面對AI沖擊下收入銳減的現實。
“歷史表明,新技術可以為我們的經濟帶來巨大收益,但對某些人和社區來說并非沒有痛苦??傮w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制度和政策。”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主任洪平凡在談及AI時說。
鄭楚佳覺得,未來政府可能需要大力扶持與AI相關的培訓,將相關課程納入高校的學生培養規劃中。他也擔心,受到AI沖擊后,初級設計師會很難接到訂單、項目,能力無法得到鍛煉,造成行業新人的流失,未來5-10年可能會出現“人才斷層”的問題。
在他看來,AI確實替代大量的人力,但不能忽視人的基礎能力和創造性的培養。“不然到時候它做出來,他都無法去判斷(好壞),也是很恐怖的問題。”陳樺也感覺到,近半年來,公司設計師們越來越依賴于AI繪畫工具,“他個人的創造力確實是下降了”。
近來,賀然已不再像前不久那樣抵觸AI,她正打算學習如何使用AI,輔助自己的繪畫。
“上個月很抵觸,是因為它斷我財路。”賀然說,“但是我這個月意識到,你沒辦法去抵制它,你得盡快去利用它。”
(應受訪者要求,賀然、陳樺為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