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6月17日,2023年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在京舉辦,主題為“創造更高質量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接受了北京商報采訪,就數字經濟、數據孤島、人工智能等熱點問題,給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如何賦能數字經濟發展
大數據是實實在在的一個方向、一門學科或者一項技術,大數據的出現才帶動了數字經濟的發展。當下,數字經濟占我國經濟的比重近乎達到40%。
但當我們講數字經濟的時候,它所涵蓋的就不僅僅是數據,還包括人工智能、5G、通信以及計算等工作,這些都是數字技術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就是說,數字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形成和發展。
整體上看,大數據、數字技術促進高質量發展,數字經濟使人類走上高質量發展的軌道,這些都是目前人們正在實踐的活動,且需要進一步往前發展的方向。簡而言之,大數據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數字經濟的實踐使人類高質量發展得到了更高程度的保證。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關系
人工智能概念最早誕生于1956年,但在這60多年間,人工智能幾經浮沉,直到6、7年前突然走熱。一個關鍵節點是,2015年被認為是大數據“元年”,那一年國務院發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將發展大數據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時候AI與大數據走在一起,才出現的“大火”。
也就是說,AI和大數據是一對孿生兄弟,沒有大數據的強烈支撐,AI可能也很難火起來。
至于AI的發展,應該是先有更先進的大腦,人類才能開發一代又一代的AI工具,但技術發展之快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特別是生命科學和信息技術結合起來的時候,對倫理問題把握的重要性就變得極其重要。
因此我們依然認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到現在,應該以人的操作為前提,將AI視作一種先進的工具進行開發、利用,使其為人類服務,而不能讓人類成為AI的“俘虜”。
如何應對數據孤島現象
2015年,聯合國193個成員國通過《變革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出了17項、169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但就它本身而言,單是統計數據的缺乏就是一項巨大的挑戰——169個目標當中,一半指標都沒有數據的支撐。這也意味著,如果沒有數據,也就不可能進行監測和評估,進而很難開展可持續發展的工作。
鑒于數據的重要性,人們便提出了數據缺乏、數據孤島的概念。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從三方面入手。首先從政府的角度,要制定更有效的產生數據的政策,同時也要制定政策讓數據能夠得到更高程度的共享。
很多時候問題的根源并不是缺乏數據,而是這些數據沒有進入到大眾的工作臺、沒有進入到政府的決策席上而引起的,如果保密數據之外的數據能夠大量共享,數據就會有質的提升。
其次從科技的角度,也要不斷產生、更新新的數據,讓我們能夠進行更多、更精準的動態分析。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