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羅超頻道(luochaotmt),授權轉載發布。
4月10日,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在中國境內網絡零售平臺服務市場實施”二選一”壟斷行為作出行政處罰,處于其2019年中國境內4557.12億元銷售額4%的罰款,計182.28億元。同時,按照《行政處罰法》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向阿里巴巴集團發出《行政指導書》,要求其圍繞嚴格落實平臺企業主體責任、加強內控合規管理、維護公平競爭、保護平臺內商家和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方面進行全面整改,并連續三年向市場監管總局提交自查合規報告。
182.28億元大概是阿里巴巴2020年四季度凈利潤1/3,相當于一個月白干了。這個被稱為“互聯網壟斷第一槍”的力度不可謂不大。阿里第一時間回應,“對此處罰,我們誠懇接受,堅決服從。我們將強化依法經營,進一步加強合規體系建設,立足創新發展,更好履行社會責任。”態度端正,“立正挨打”。
在《致客戶和公眾的一封信》中,阿里表示“今天是阿里巴巴集團發展歷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天,我們將以此為新的起點,直面問題,銳意革新。”2021年4月10日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意義也非同尋常。
互聯網反壟斷周期開始
182.28億元的巨額罰單,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與格局將會產生重大影響:
1、涉嫌壟斷等不正當競爭的不只是阿里巴巴,多家頭部互聯網公司面臨類似監管壓力,182.28億元是開始,卻不是結束;
2、互聯網巨頭的“流量圍墻”將會逐步打開,行業創新和競爭環境變得更好,對于老二、創新和腰部公司是利好,如京東、拼多多、唯品會;
3、阿里巴巴的不確定性驟減。上上周,查理·芒格旗下的Daily Journal Corp公司披露增持阿里巴巴的股份。截至3月底,該公司通過美國存托憑證(ADR)累積的阿里巴巴持股約3750萬美元。4月12日,在電話會上,張勇表態:預計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處罰不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阿里將降低商業準入門檻,并幫助商戶減少商務運營成本。因靴子落地,盡管港股大盤普跌,阿里巴巴卻大漲超過8%。
4月8日,唯品會、京東、美團、餓了么、每日優鮮、盒馬鮮生、攜程、去哪兒網、如祺出行、滴滴出行等10家互聯網平臺企業代表在廣州簽署《平臺企業維護公平競爭市場秩序承諾書》,承諾不會采用大數據殺熟手段。
山雨欲來風滿樓,互聯網行業反壟斷與反不正當競爭的決心與力度,比此前各界想象的要大。
互聯網行業反壟斷已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只不過因為互聯網是新生事物,而對新生事物相關部門一直采取的是先包容支持、再引導發展、最后再逐步加強監管的思路,因此,雖然《反壟斷法》早在2008年就已實施,卻一直未曾在互聯網行業具體應用。
這一次市場監管總局對阿里巴巴182.28億的巨額罰款,表明互聯網反壟斷動了真格。去年底高層會議上 提出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一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了這一重要工作,要求完善平臺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接著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依據《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查處多起涉及互聯網領域的反壟斷案件,引起廣泛關注。
182.28億元的巨額罰單不是結束,而是互聯網反壟斷周期的開始。
路透社報道稱,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在增聘人手及加強資源,以打擊市場壟斷行為。
接下來反壟斷只會越來越嚴,互聯網企業都要好自為之,以避免觸及紅線。
為什么互聯網行業容易壟斷?
互聯網行業到底是否存在壟斷?有一位互聯網學者曾在2013年撰文指出《互聯網不需要反壟斷》應該說代表了部分人的心態。有一位互聯網大佬曾在演講中說過,互聯網行業不存在真正的壟斷,其邏輯是:就算今天一家獨大,但互聯網創新太快了,市場、用戶、需求、技術和模式都在變化,一定很快會有新玩家冒出來甚至短時間將老巨頭干趴下。
確實,在人們認為阿里與京東共享電商的天下時,拼多多冒了出來;騰訊在內容領域無敵時,張一鳴跳出來了;出行市場滴滴合并快的后,哈羅、曹操們又陸續冒出來了;共享充電寶市場“三電一獸”掌控市場局勢時,搜電憑借代理模式成為黑馬……
然而,壟斷這個事情說的并不是不同時間的競爭,因為如果要看不同時間,任何公司都不可能真正壟斷,任何公司都會面臨新的對手,只看其出現的時間有多長。壟斷最本質的特性就是限制競爭,其反面是充分競爭,照此來看,互聯網行業是十分容易形成壟斷的。
第一個是技術決定的。
基于連接能力,互聯網具有強大的中心化、規模化與可復制能力,互聯網企業可以快速地在不同區域甚至不同國家鋪開業務。基于此,很多互聯網巨頭只用數年時間就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主導地位,在歐盟收到巨額罰單的互聯網巨頭不止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相對保守,但在中國市場卻普遍形成了強大的市場主導能力。
2014年我在《脈脈困境之啟示:“技術壟斷”猛于虎》一文中曾提出過一個概念,叫做“技術壟斷”。當時很多平臺間互相封殺成為風氣,A平臺用戶不能正常訪問B平臺鏈接是常態,我認為這是通過技術手段形成的“壟斷”的后果。
當平臺擁有用戶和流量之后,便可以單方面制定規則,有的規則完全成為牟取暴利或者打擊對手的工具,比如大數據殺數。做到這些,正是靠著基于技術手段的技術壟斷。行政壟斷依靠政策管控而成,但一般相關部門會通過強制分拆鼓勵競爭,比如運營商被分拆為三大運營商互相競爭,兩桶油之間有些許競爭。市場壟斷則是企業依靠業務能力形成,有正在完善的法律法規約束。相比行政和市場壟斷,技術壟斷更加隱蔽和難以判斷,現在都成為反壟斷范圍。
第二個是模式決定的。
互聯網的核心成本是什么?大頭是服務器/帶寬等硬性支出,以及研發/產品/運營/市場/內容等人力成本。互聯網平臺規模不斷變大,這些成本就可以無限降低或者說不斷被均攤,形成所謂的規模效應,最終又會形成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也被解讀成“平臺效應”。
近年來互聯網巨頭不甘于只在自身賽道形成平臺效應,而是要將觸角延伸到不同領域做開放生態,來放大規模效應,形成更大的平臺效應。2011年王興曾有一個著名的說法,叫做“開放是為了更大更持久的壟斷。”現在看來,真的是洞若觀火。
互聯網平臺越大越賺錢,互聯網行業最近幾年就流行了一種新玩法:合并。合并的第一步,是補貼大戰,起點是共享出行。巨頭先用資本去扶持代理人打補貼大戰,快速培育市場后再讓代理人合并,短時間即可在細分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再通過別的手段對前期的資本投入進行回籠。后來,補貼大戰后來又陸續延伸到外賣平臺、共享單車甚至賣菜等諸多領域。
2015年在《互聯網很好,卻正在變壞》一文,我指出,補貼大戰的本質就是 “傾銷”。
傾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出口經營者以低于國內市場正常或平均價格甚至低于成本價格向另一國市場銷售其產品的行為,目的在于擊敗競爭對手,奪取市場,并因此給進口國相同或類似產品的生產商及產業帶來損害。
“互聯網地區”正在向“傳統地區”傾銷其產品,通過貼錢快速搶占市場形成一定程度或者絕對的壟斷。互聯網玩家們說我們不會“羊毛出在羊身上”,而是“羊毛出在豬身上”,問題是豬是誰在養?看看過去相關的合并案例,有多少應用或者說服務最初是免費的很爽,后來用戶卻苦不堪言?
現在,補貼+合并這種擴張模式正在被嚴加監管。
第三個是資本決定的。
每一個互聯網企業,每一位互聯網企業家都不想壟斷,甚至到現在都不會認為自己有真正的壟斷。確實,在任何細分市場,我們都能夠給巨頭找到至少一個對手(這個對手可能不太值得一提)。就算沒有這樣的對手,巨頭之間的戰火也從未曾消停過。但是,我們從是否充分競爭這樣的角度來看,或者說我們從是否有二選一、是否有封殺、是否有定價權、是否有大數據殺熟、是否有套路銷售這樣的行為來看,壟斷行為確實是在部分互聯網行業存在的。
當年想要屠龍的少年是如何變成惡龍的?答案是資本。
資本天然是要擴張的,對企業的要求就是要不斷增長,就算有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企業都要努力證明自己的增長能力,大公司比創業公司更拼,且很多大公司還有諸如“Always Day One”(永遠創業)這樣的企業文化。
互聯網企業對增長要求又是最高的。在資本市場,互聯網企業的市盈率一直都是相對最高的,小米當年上市時,雷軍強調小米=蘋果 x 騰訊,就是要強化互聯網屬性,以提高市值。現在互聯網巨頭市盈率大概是40倍左右,如果不增長理論上要40年才能賺回來投資的成本,資本青睞互聯網巨頭,自然不是因為等得起40年,而是看好其高增長能力——只要每年保持30%的復合增長率,14年企業業績就可以增長40倍,而30%,是頭部互聯網巨頭增長能力的及格線。
壟斷,則是最快速最有效的增長方式。
拆除互聯網巨頭的“流量籬笆”
移動時代,互聯網行業的壟斷程度有增無減。市場監管總局的調查結果顯示,阿里巴巴的二選一等行為,集中發生在2015年后。2014年前后紅包大戰,接著移動支付等移動互聯網應用全面普及。移動時代,互聯網行業出現了更加明顯的補貼大戰、頭部企業合并、流量封禁限制、二選一等競爭形式。
PC時代互聯網整體是相對自由的,不同網站鏈接互相流通,因為整個互聯網的內容體系就是基于超鏈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內容的組織邏輯發生了根本變化,不再基于超鏈接互相連接,而是形成各自為陣的“超級內容平臺”,用戶在一個超級App內就能得到足夠多的內容與服務。
正因為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很少聽到什么“UV”“PV”,互聯網企業關注的是活躍用戶數與用戶時長,要提高用戶時長唯一的辦法就是讓用戶留在自己平臺。
每個巨頭都在圈建自己的籬笆,建立自己的后花園,里面有用戶,內容、服務與商家。因為有了籬笆,花園變得井然有序,然而卻少了大自然中的斑駁陸離。更嚴重的后果是,當每個平臺都能自行決定封禁什么、允許什么時,這種權力難免會成為打壓對手、限制競爭、獲取利益的手段,畢竟,不是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節操”。
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道德是上限,法律才是下限。
當所有互聯網巨頭都圈建籬笆,當內容被限制在一個個孤島里面的時候,當內容不再能在不同平臺間最高效流動時,當內容與服務的連接成本變高時,移動互聯網就不再具有“開放”特性。
唯有開放,才能“互聯互通”,這正是互聯網的唯一底層精神。
互聯網反壟斷周期開始,接下來巨頭們都將主動或被強制拆除花園的籬笆,從而走向真正的開放,促進公平競爭,支持行業創新。
老二終于不再“非死不可”?
2012年雪球創始人方三文在一個演講中提出一個觀點:老二非死不可,他認為“真正的互聯網公司一定是壟斷的,壟斷帶來的結果就是老二沒有前途,非死不可。投資者要投資老二非死不可的行業里的老大,所以互聯網公司最適合價值投資。”后來他寫了本書就叫《老二 非死不可!》,論述價值投資理念。
確實一直以來好的互聯網公司都具有事實上的壟斷能力,規模大,高度集中,連競爭都不想玩了,要玩“無限游戲”。
長期來看,如果真的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又有多少企業可以一往無前呢?恐怕在下一個顛覆者出現時,早已老態龍鐘,無力應對了吧。隨著反壟斷的強化,“老二 非死不可!”在互聯網行業將不會再成立。老二們將會迎來更好的生存空間,這對市場,對用戶,對巨頭自身來說,都是好事。
就像阿里巴巴在公開信中說“今天,平臺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關系到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時代和社會對平臺企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們深刻認識到平臺企業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責任。同時我們會牢記,平臺的價值是整合、分享資源,是通過幫助他人成功而取得成功,是不斷為社會創造價值而實現自我價值。”
“時代和社會對平臺企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這值得每一家頭部平臺型互聯網企業反復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