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業務背景
最近遇到這樣一個場景:在業務正式開始前1-2天,需要導入一批來自合作渠道的數據,在業務周期結束后,再將同一批數據導出,交付給渠道方;
簡單理解,就是數據的「導入」和「導出」;
但是場景復雜度的高低與否,與實現流程和邏輯的復雜度并無什么必然聯系,數據在「導入」和「導出」之間,通常還會橫著復雜的「業務邏輯」;
數據如果只是在文件和單表直接來回搗騰,解決的方案簡直花里胡哨,然而在應用中數據導入導出,更多還是要集成業務需求,自然也就繞不開業務的處理邏輯;
二、場景分析
1、文件特征
文件:「Excel」類型,并且表頭是固定格式,字段內容雖然有要求,但是難免存在細微的誤差問題;
內容:條數「1000」以內,單條數據「150+」個字段,業務結束后導出,會添加業務結果和明細相關字段,最終在「200」個字段左右;
2、業務特征
文件導入后,數據在業務之間流轉時,需要構建相應的主體結構,比如基礎的「客戶檔案」,「業務檔案」,業務處理過程中會生成「明細」,處理完成后會生成「結果」;
3、數據規則
【客戶檔案】
數據在入庫的過程中,需要校驗「客戶歸屬」問題,庫內已有的客戶基于「跟進時間」執行「更新邏輯」,庫內沒有的客戶需要「新增」并「分配跟進人員」;
【業務檔案】
跟隨「客戶檔案」的邏輯,如果客戶更新,則「業務檔案」更新,如果客戶不更新,則「業務檔案」不更新,如果客戶新增,則「業務檔案」直接新增即可;
【數據校驗】
客戶的「基礎檔案」和「業務檔案」的入庫邏輯,完全遵守產品體系現有的限制規則,在邏輯攔截時盡量輸出全面的攔截原因,方便商務人員對文件數據進行修改調整;
三、流程設計
1、業務流程
業務流程從整體上可以拆分四段來看:動作確認、動作監聽、數據處理、業務處理;
【動作確認】
- 「導入」應用前端完成文件上傳OSS的處理,向應用后端提交數據導入的請求,接收請求后會異步處理;
- 「異常記錄下載」會實時響應,功能上看就是一個單表導出,需要返回業務攔截和異常信息;
- 「導出」因為交付時間不確定性,所以由商務人員手動觸發導出,后端組裝完成后提交OSS文件服務器,等待下載;
【動作監聽】
- 「導入」和「導出」的動作監聽,進而觸發相應的流程邏輯;
【數據處理】
- 「客戶檔案」提交給客戶服務處理,如果處理失敗,無法圍繞客戶構建業務流,直接中斷全部流程;
- 「業務檔案」提交給業務服務處理,這里指業務屬性的資料信息,并非場景流程;
【業務處理】
- 「數據導入」的真正目的,依賴系統的處理能力,從而實現相應的業務流程,在過程中會生成關鍵明細和結果數據;
2、導入流程
- 【1】應用后端接收用戶提交的「導入」請求,動作接收成功后立即響應;
- 【2】完成「導入」記錄的存儲之后,通過MQ消息隊列,解耦文件數據的處理流程;
- 【3】對文件進行解析,讀取源數據并存儲到明細表;
- 【4】遍歷明細數據分別實現「客戶」和「業務」的檔案存儲,此處會把失敗原因最大限度回寫到明細記錄中,方便商務二次導入;
- 【5】完成數據入庫后,更新「導入」動作的狀態,最核心的是提供失敗記錄的明細和下載功能;
3、導出流程
- 【1】應用后端接收用戶提交的「導出」請求,動作接收成功后立即響應,初始狀態為:「處理中」;
- 【2】完成「導出」記錄的存儲之后,通過MQ消息隊列,解耦文件的「創建」和「上傳」流程;
- 【3】文件數據分為兩部分,文件原內容和業務處理結果,組裝為新的數據結構;
- 【4】創建新的文件,涉及數據表頭的合并,數據內容的合并,以及「Excel」的格式構建,從而完成文件的生成過程;
- 【5】將生成的文件上傳到文件服務器,由商務人員自行下載并導出,然后交付給渠道方;
四、結構設計
數據導入的表結構,是由具體業務場景決定的,此處就不做展示了;這里只看一看導入導出的調度表結構,即操作記錄和狀態以及數據明細的存儲;
【動作記錄】
存儲「導入」和「導出」的請求記錄,都涉及文件信息的管理,至于「業務ID」和「批次ID」是指集成業務的處理流程,同時也可以基于該「ID」限制同批次下的重復動作,降低不必要的資源占用;
【數據明細】
在「導入」的時候,對文件數據的臨時記錄表,方便對數據的多次讀取和處理,避免流程中斷導致文件的重復解析;
在「導出」的時候,需要依賴原數據的構建新的「Excel」文件,在交付渠道方時保證原內容的不變,只新增系統中業務的處理明細和結果;
五、實踐總結
雖然對于「Excel」或者其他文件的「導入」和「導出」的參考案例很多;
但是在研發實踐中,這依舊是一個不容易實現的過程,在數據和文件互相搬運的過程中,如何與「業務場景」進行平穩的集成,才是真正的復雜邏輯;
從開始工作直到現在,關于「導入」和「導出」的實現方案參考或者落地過很多個,整體可以從兩個方向考慮;
【應用系統】
通常文件格式是「Excel」、「word」、「Pdf」等,并且涉及的數據體量并不大,采取「異步」的方式解耦即可;
對于文件的「導入」來說,需要重點考慮的邏輯,在于如何與業務平穩集成,在出現問題時,能夠給產品頁面準確的信息反饋,從而提高文件的二次處理效率;
對于數據的「導出」來說,是一個「高危」的操作,通常是不分配大量數據的導出「權限」,如果有需求則要對數據進行計算分「批次」導出;
【數據系統】
數據體量較大的情況下,不推薦從應用系統考慮「優化」的策略;
如何確定「數據體量較大」的臨界值,需要測試系統的處理能力,系統業務流量高峰時,去「并發」執行導入和導出,從而得出合理的數值,不過大部分產品都是限制單文件最大「5000」條;
從分布式架構中組裝大量的數據并「導出」文件,其資源占用過高,并非主流的實踐方案;
當下比較常見的方式,直接從「數據層面」入手,搭建「傳輸」或「轉換」的通道,以「API」或者「頁面入口」的方式,觸發流程即可;
在數據體量超過應用系統的處理能力時,會搭建專用的「數據傳輸通道」來處理;
這種模式在數據型業務中很常用,可以隔離大量數據的「IO流」操作,確保應用系統運行的安全穩定,也可以極大提升數據和文件互相搬運的處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