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浪財經 原祎鳴
昨天下午,《財之道》就網友關心的問題,現場實測了ChatGPT的應答能力。同時邀請了多位嘉賓,深入探討了ChatGPT的前沿技術、商業變現能力以及人類焦慮等問題。
★本期嘉賓:
小冰公司首席執行官 李笛
創世伙伴資本CCV董事總經理 壽翀
網易有道首席科學家 段亦濤
一流科技創始人、CEO 袁進輝
1、為何具有顛覆性?
段亦濤認為,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看,ChatGPT的誕生的確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簡而言之,它讓機器更像人了。從技術上來看,此前都談不上AI,它出現之后,人類才摸到了AI的門檻。
袁進輝則認為,ChatGPT的出現可以被理解為“登月”。“動物中只有人類有語言,而人的智能也分初級智能,比如一些感覺、視覺。還有一些高級的智能,叫認知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思考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和語言的關系非常密切。”
而AI的自然語言處理是皇冠上的明珠。深度學習AI一步一步攻克智能的任務,語言的理解和生成可能是最后一個攻克的堡壘。但是現在ChatGPT突然讓這個事情發生了,人類知道彼岸可以到達了,而且的確有一條路徑存在,所以它是一種質的突破,機器真的像人了,一定意義上堪比“登月”。
他認為,ChatGPT達到了相對產品化較好的程度,提高了大眾對AI的意識,愿意主動去試用,因此證明它是一個好產品。
2、會搶走人類飯碗?
有人擔憂GPT會搶走人類的飯碗。李笛認為,ChatGPT用人類所能理解的語言來表達出了推理能力、總結能力,達到了至少是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正常寫的情況。但他也表示,洞察往往來自于互相激發,“所以,真正想通過ChatGPT去得到知識,它的準確性是堪憂的,但是你和它交流的時候可以得到互相之間的激發。”
李笛稱,ChatGPT與其說是一個知識或者洞察的提供者,不如說是一種行為模式的訓練結果。“它讓你訓練到一個即便是沒有太多洞察力、掌握一定知識的人,如果是這個人的話,也是這么去回答問題,你不會覺得他有太多扣分項”、“它實際上是一個行為模式的系統,而不是一個提供知識的系統。”
他還談到,“有時候會期望ChatGPT對非知識類問題給出結論,但實際上它對非知識類問題不可能給出結論,只能給你它收集到或者咀嚼過的一些事實。”
“把這些參考資料給你,看似回答了你的問題,但實際上也沒有給你結論,最后還是需要自己去判斷。這個就很圓滑,確實很圓滑”,李笛說道。
3、搜索引擎會被取代?
段亦濤認為,ChatGPT肯定會改變搜索,但是不一定會沖突。因為搜索完全可以用這種技術,把這種能力提升到自己的搜索結果里,使得用戶既可以體會對話的體驗,又可以高效地獲取信息,現在跟ChatGPT的交互方式還是以對話形式來做,這是一種非常簡單,且能讓大眾體驗的一種方式,但不一定是唯一的在產品中落地的方式。
另外,如今ChatGPT還沒有做到結果可靠。令人比較放心的搜索結果是,列出原信息,而正確性、準確性、權威性是可以去判斷的。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東西全留在一個聊天機器人(10.800, 0.04, 0.37%)輸出的時候,它的內容、洞察性,甚至正確性都是不完美的,這樣的話消費者對其結果可能也不是特別放心。
所以,段亦濤認為,ChatGPT和搜索引擎可以共存、互補,甚至互相加強。
4、資本市場為何反應如此迅速?
從投資的角度,壽翀認為,目前二級市場的動向反映了大家對ChatGPT技術的期待,但是從專業投資的角度,其實ChatGPT離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沒有那么快。
壽翀稱,原來更多的是人作為主體去使用工具,生產一篇文章或者做一個事情,其實核心驅動力(3.360, -0.02, -0.59%)來自于人本身,但現在有了ChatGPT以后,主次關系顛倒過來,人可能就是下個命令,真正在做事情的是機器,而不是人,變成了機器主導。
“當然人還是在后面操控,但這個事情本身從生產資料來說,是一個大的飛躍,從人為主體變成了機器為主體,這是一個大的變化,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它會引出一系列的在不同場景上的應用。”其表示,應用場景是AI最大的挑戰,怎么解決產業核心問題,“在真正用戶的場景上其實有非常多剛需的痛點,叫Must Help的一些事情,這些事情其實是最適合AI去解決的。”
壽翀也坦言,現在很多AI還一直在解決可有可無的問題,如果碰到商業化的天花板,就是用戶不太愿意為此付費,用一下玩一玩還是可以的,但真正付費者寥寥,這是很多AI沒有達到的痛點,所以離商業化應用還有一定距離。
他指出,ChatGPT慢慢和微軟、google等搜索引擎結合,可能是第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先來嘗試,但如何通過這一技術實現商業變現,目前還處在探索的過程。
“資本市場其實反應還是比較強烈的,”壽翀認為,一旦資金、技術進來以后,其實最后核心的問題還是找到合適的場景,要把場景變現,找到商業模式,這樣產業就能飛速發展起來,目前還有一段距離,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