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給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于底部密密麻麻的針腳了,如果你關注過CPU的針腳,就會發現,隨著代數的更新,CPU的針腳數在不斷增加,難道針腳數可以決定CPU的性能?
其實不管AMD還是英特爾,其針腳的作用都是一樣的,不過表現的形式不一樣,AMD大多數CPU的針腳在處理器上,(線程撕裂者和AM5開始除外),主板上是觸點,而英特爾則是針腳在主板上,觸點在CPU上。
從早期的200多針,到大名鼎鼎的圖拉丁的370針腳,隨后逐漸攀升至775針腳,再到后來的1155針腳,到目前的13代酷睿已經達到了1700針腳,CPU的性能都在不斷變強。
那么針腳變多帶來了哪些優勢呢?
首先是供電增強,更多的電源引腳使得CPU可以提升功耗的限制,實現性能提升;其次是更多的數據接口可以提高CPU和內存及其他設備的數據交換效率,進一步縮短等待時間;此外更多的引腳方便CPU對頻率溫度等實時更新,便于用戶掌握相關信息及排查故障。
其實容易發現,CPU的針腳變多是其性能變強的結果,因為CPU性能提升對針腳的要求提升,使得設計上進行了優化,而不是因為針腳變多才導致CPU性能變強的。
另外,CPU的針腳數并不是可靠的判斷性能的方法,雖然性能強勁的CPU都采用了更多的針腳數,但也要注意同一架構的CPU針腳數是一樣的,例如i9-12900KS和i3-12100F采用的都是LGA 1700,但其性能卻差別極大。
對于想要升級CPU的玩家來說,針腳數不同意味著主板也需要更換,也就是你的全套主機都需要重裝,如果不想更換那么麻煩,那就還是用同樣針腳的CPU升級一下,只要換散熱器和CPU即可。
責任編輯:建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