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衛夕指北
從0到100萬用戶?.NETflix用了3.5 年,Twitter用了24 個月,Facebook用了10個月,Dropbox用了7個月,Spotify用了5個月,Instagram用了2.5個月。
而ChatGPT,只用了5 天。
沒錯,在ChatGPT誕生的頭一周,科技界對它的討論達到了高潮,其CEO也很快宣布ChatGPT的用戶超過了100萬,其引發的討論狂潮讓沉悶的科技行業再次變得興奮。
然而,短短兩周之后,業界對于ChatGPT的討論明顯就下降了,當初泛起的驚濤駭浪已逐漸歸于平靜。
我觀察了一圈那些當初極其熱烈討論ChatGPT的意見領袖和媒體,現在幾乎鮮有討論了。
我這么說是有數據支撐的,百度指數、微信指數、谷歌趨勢三個指數熱度斷崖式下降證明了這一點:
百度指數
微信指數
谷歌趨勢
同時,這幾天幾乎看不到ChatGPT網站反應卡頓,也證明了其流量或許已歸于平常。
如何解釋這個現象?
是因為ChatGPT還不夠革命嗎?是因為它對大陸用戶不夠友好嗎?是因為ChatGPT其實沒有什么用嗎?
今天衛夕就和大家一起認真來聊一下這件事——
一、霍桑效應的一種解釋:人們總是對短期的變化充滿熱情
首先,我想說:一個新的事物出現,人們在短期內對其熱情高漲,但熱情過后又歸于平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我們從1930年代的一次工廠管理實驗開始說起——
1924年至1927年,在伊利諾伊州西塞羅的西電的霍桑工廠,管理層為了提高制造繼電器的工人的工作效率,決定對工人的光照條件進行改變。
結果發現,無論是燈光變的更暗還是變得更亮,工人們的工作效率在短期內都提高了,甚至僅僅是清除地板障礙物或者是重新安置工作站這類改變,都可以在短期內提高生產率。
這種因為不同改變導致短期生產力提升的現象后來被稱之為“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對于霍桑效應,其中一種解釋是:人們會因為改變帶來的新鮮感產生了激勵效應。
沒錯,人們總是喜歡新的東西,改變總會帶來興奮感,但這種興奮感無法持續。
對于ChatGPT也是一樣,ChatGPT改變了什么?
它改變了公眾被小愛、小冰、小度這類號稱人工智能但事實上基本屬于人工智障產品的所建立起來的對人工智能的刻板印象。
這個改變是巨大的,是跨越式的,是遠超預期的,它不是漸進式的改進,而是跳躍式的進步。
當一件事遠超自己的預期時,人的多巴胺就會快速分泌,直觀的表現就是“我去,我X,太牛逼了!”
但請注意:多巴胺這種神經遞質的分泌并不能一直持續,它只在改變和外界的刺激中產生,穩定狀態它就不再活躍。
當一個人第一次使用ChatGPT時,那種顛覆的感覺是巨大的刺激,這種刺激來源于現實對預期的巨大超越。
然而大腦很快就會習慣這種刺激和超越,因為改變不再發生,現實再次與預期一致,除非ChatGPT再一次跨越式進步。
心理學上的“新奇效應”(Novelty effect)其實也是在解釋人類這種喜新厭舊的現象。
因此,對ChatGPT討論的下滑是極其正常的現象,它只不過是人類這個物種天生對新事物更感興趣的一種直觀體現。
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的是ChatGPT本身和它實際的價值。
二、回到現實:ChatGPT的實用價值目前沒有你想象的大
我曾經寫過一篇名為《為什么炫酷的產品并沒有流行起來的?》的長文,其中有兩個觀點解釋了為什么不少新奇產品最終并沒有流行:
1.感知炫酷和用戶價值并不能劃等號。
2.一個產品的流行程度取決于產品目標人群的規模和使用頻次。
事實上,這些天觀察下來,目前階段ChatGPT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實際的用戶價值還比較有限;第二,存在隱形的使用門檻。
我相信過去這些天大家對于ChatGPT到底能干嘛已經有了非常多眼花繚亂的案例,據不完全統計——
它至少可以寫小說、寫詩、寫通知、寫檢討、寫代碼、寫周報、寫商業計劃書、寫提綱、做調研、做測試......似乎是無所不能。
然而現在我們現在來仔細審視一下,它的這些多樣的功能中,到底有哪些能產生實際的價值?
我今天在朋友圈做個了一個小調研——“過去兩周,你有用ChatGPT完成或者幫助完成什么實際的工作嗎?如果有,是什么?”
我覆蓋2.6萬人的朋友圈總共僅收到了21條有效的回復,在具體如下——
“寫了一些標書中要用到的廢話、寫軟件工程課的作業、潤色日報、問C語言的基本函數用法、寫SQL語句、口播洗稿”等等。
這個極個人化的調研當然不太嚴謹,畢竟ChatGPT給大陸用戶設置的門檻的確有些高,也存在別人用了但不愿意回復我的情況。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沒產生實際價值”的人遠高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這意味著大部分人其實想不起來再次使用它,至少在客觀上,它目前還不太適合大部分普通人。
至于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其實并不是ChatGPT不夠強大,而是使用ChatGPT本身是存在隱形門檻的,使用者必須學會確切地提出一個具體的好問題。
很多人的實際使用體驗是——簡單地像調戲小愛同學一樣調戲了幾次ChatGPT,問了幾個相對寬泛的問題,發現并沒有想象中的智能,然后就丟到一邊了。
事實上,善用ChatGPT的人往往問的問題都非常具體,并且會一步一步不斷追問,或者換不同的方式提問并得到最終想要的答案。
這其實和搜索引擎很像,如果你越擅長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對你就越有用。
這個隱形門檻阻止了更多普通用戶從ChatGPT得到自己想得到的價值。
換句話說,至少在這個階段,ChatGPT對于普通人的實際作用比想象中要更小一些。
對于更多的人來說,ChatGPT還只是一個玩具,唯一的作用是用來發朋友圈。
作為一名作者,我自己嘗試過讓他輔助寫作,但由于領域較為垂直,實際的效果非常不理想,我的直觀感受是——
它能提供一些不少最基礎的文本,但這些文本過于普通沒有真正的洞察,并不能用。
對于一個科技作者而言,如果文章沒有洞察,那是沒有意義的,至于很多人用它擴寫、縮寫、校對、提煉要點,我由于風格原因,依然覺得這個作用聊勝于無。
而更加致命的是,正如不少人提到的那樣,ChatGPT目前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短板——經常會出現事實性的錯誤。
這意味著它有些時候提供的不一定是正確答案。
在部分的問題的答案中,它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我問它巴菲特說過哪些著名的話?它回答一些明顯不是巴菲特說的雞湯。
我問它小說《基地》的作者,它回答是喬治馬丁。(這其實挺匪夷所思的)
我問它深圳有哪些特產,它自信地回答,臭豆腐、白切雞以及啤酒鴨。
阮一峰老師問它在云南一個小城有哪些景點,它瞎編了一大堆并不存在的景點: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程序員問答網站 Stack Overflow從12月5日開始,就禁止用戶分享ChatGPT生成的內容。
那么,現階段ChatGPT具體可以產生哪些實際用處呢?
下面這個案例大家或許能得到屬于自己的答案——
我認識的一個山東菏澤專門做網賺的草根大哥,他對于ChatGPT的用法大家感受一下,他使用ChatGPT專門生成——
“有一個不講理的惡婆婆應該怎么辦?”、“如何勸女朋友接受第一次?”、“老公出軌了,我該如何挽回?”、“如何追離異的女人?”、“如何勸大齡兒子結婚?”類似這樣的問題。
批量生成文本,然后用AI工具將文字變成語音,加一些影視片段發抖音,同時文字版同步發今日頭條、百家號和企鵝號。
你別說,ChatGPT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異常擅長,很多答案觀點全面、有理有據,有著教科書般的質量,可謂上乘雞湯——
他告訴我這么做目前數據和收益還不算太好,但已經逐漸有正循環了。
他說ChatGPT對于他而言最有用的地方在于:你輸入同一個問題,它每一次的答案都不一樣,可以完美規避掉平臺的查重算法。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能得到的一個重要信息是——ChatGPT生成的文本非常適合大眾的、通俗的內容。
這背后的邏輯其實也非常容易理解,畢竟它在訓練是通俗內容的數據量是最多的。
然而,一旦遇到過于專業的實際問題,在很多情況下它就歇菜了。
也就是它在提供“大路貨”上非常擅長,但一旦遇到極其具體的垂直問題,它并不擅長。
此外,內容的實時性、答案中的偏見歧視問題也會給想要獲得實際價值的普通用戶帶來不那么理想的體驗。
三、潘多拉魔盒已開:ChatGPT只是一盤前菜
如果你認為我這篇文章只是吐槽ChatGPT現階段多么沒有用,那么你就錯了。
讓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當年的阿爾法Go大戰人類圍棋的歷史——
2016年9月,阿爾法Go打敗歐洲圍棋冠軍之后,包括李開復在內的多位技術領袖都認為:阿爾法Go要進一步打敗世界冠軍李世石希望不大。
但后來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僅僅6個月后,阿爾法Go就輕易打敗了李世石,并且在輸了一場之后再無敗績,這種進化速度讓人瞠目結舌。
阿爾法Go的進化速度或許會在ChatGPT的身上再次上演。
目前的ChatGPT是基于OpenAI的GPT3.5的模型創建的,自2018年開始,GPT1、GPT2、GPT3的參數分別為1.17億、15億、1750億。
這是一個指數級的增長,可以想象性能更加強大的GPT4會達到怎樣的高度。
所以,盡管不可否認,現階段ChatGPT的確有諸多局限性,這個結論不是我說的,是它的創造團隊OpenAI的CEO說的——
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迭代版本在進化過程中不斷解決和弱化這些問題,從這個意義上,ChatGPT或許只是一盤前菜。
我希望未來它可以非常輕易地——
幫財經人士極其智能地查詢各種維度的專業數據;
幫法律人士極其智能查詢各種維度的判例和條款;
幫廣告人極其智能地創作真正可用的廣告語;
幫音樂人創作真正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
……
這些不同的AI宣稱可以做,但很顯然,目前這件事它還做的不夠優秀,但毫無疑問,ChatGPT為代表的產品已經為AI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我非常認可硅谷著名投資人保羅*格雷厄姆在Twitter上說的一句話——
“ChatGPT驚人的地方不在于有多少人被它震撼到,而在被震撼到的人是誰,這些人可不會隨便對每一個新事物都感到興奮,很顯然,有大事正在發生。”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的確該思考自己工作會不會被替代的問題了——
李開復曾經提過一個觀點——思考不超過5秒的工作,在未來一定會被AI取代。
現在看,在某些領域,ChatGPT現在就已遠遠超過“思考5秒”這個標準了,而隨著它的瘋狂進化,其可能產生的潛力會超越不少人的想象。
奇點隱現,而未來已來,只是分布上還不夠均勻。
最后以凱文凱利的一句話結尾——
“從第一個聊天機器人(ELIZA,1964)到真正有效的聊天機器人(ChatGPT,2022)只用了58年。
所以,不要認為距離近視野就一定清晰,同時也不要認為距離遠就一定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