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intel誤導大眾,以為主頻足夠高,CPU性能就會更高更好,于是在04年的時候就宣稱要發布超過默認4.0GHz主頻的CPU,可是后來最終只做到了3.8Ghz,就是當年量產的奔騰4。
奔騰4參數
奔騰4是一顆單核CPU,基于LGA775接口設計,由于芯片架構限制,當主頻想要超過3.8GHz的時候,CPU功耗巨大導致溫度奇高無法控制,intel就不得不放棄單核沖擊4.0GHz的想法。后來便有了雙內核奔騰D(Pentium D)處理器,當年最好的奔騰D 840,主頻也不過3.2GHz。
目前的CPU,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唯主頻高低爭天下的時候了。除了主頻之外,功耗也是著重點,而影響功耗的因素就有很多了,比如架構、制程工藝、核心數等等。回顧CPU發展史,就不難看出,哪怕隔了好幾代的CPU,主頻頻率提升并不明顯,甚至還會降低,但是新一代的CPU性能卻吊打舊款CPU。
以當下intel 12代i3-12100F處理器為例,擁有4核心8線程,默認主頻3.3GHz,睿頻最高可達4.3GHz;而使用 3DMark 游戲玩家基準測試的數據發現,相較于10代主頻為3.6GHz的i3-10100F處理器,3D Mark跑分卻不如前者。
i3-10100F的3DMark物理分數為4877,i3-12100F為6541,性能超過25%。
通過主要參數就可以得知,新一代CPU優秀的表現,得益于更先進的生產工藝、更多的接口、以及更多的緩存容量,并且每一代升級,必然還會對CPU指令集、超線程、睿頻等技術進行優化。
那為什么CPU主頻不升反降?
以大多數用戶的實際使用情況來看,并不是對高主頻有必然的需求。即便少部分時間內需要用到高頻,那CPU睿頻就可以自動調節,提升到軟件所需的頻率。如下圖,i3-12100實際使用時頻率達到4.0GHz以上,超過了基頻3.3GHz。
這也是睿頻存在的意義,CPU自己智能動態調節實際工作中所需要的頻率,無需人工或其他軟件干預。而且,intel 自12代開始,CPU也擁有了大小核概念,分為性能核(P核)和能效核(E核),P核頻率高于E核,如此搭配更可靈活滿足單線程、多線程、多任務等綜合使用場景。
提升核心數,如何提升電腦處理效率的?
用市區內道路來舉例,如果想要解決車輛通行速度慢的問題,可以先提高限速,比如從限速40提高60,提高限速就相當于提升CPU主頻,自然會一定程度上提升通行效率。
但是如果我們擴寬馬路,比如從原來的兩條提升到四條,即便限速依舊還是40,同樣的時間段內,通行效率也能得到極大提升。這里的擴寬馬路,就類似于CPU提升核心數,多核心同時就可以多處理更多的事情。
因此,當前主頻已不再成為焦點,CPU主頻低睿頻高,功耗也不會太高,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結果。而多核多線程提高任務處理能力,也是現在不斷追求進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