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匠。在日常diy中,經常遇到朋友糾結自己買CPU到底是該買核心多一些還是頻率高一些的。當然,不差錢的時候,直接選擇核心多、頻率高的i9、R9即可。
頻率
其實無論在哪個時期,CPU的頻率肯定是越高越好。畢竟不是所有程序都能做到很好的“多核心多線程優化”,大部分程序都是在調用幾個核心,所以單線程性能高低自然就直接導致了運行效率的高低,而提高單線程性能的方法就是拉高頻率。
那么有沒有這么一款處理器,價格不算高而且頻率又比較高的呢?
還真有,就是當初不被待見的i3-K系列處理器,代表就是i3-7350K(2核心4線程)、i3-8350K(4核心4線程)、i3-9350KF(4核心4線程)。搭配Z系列主板后,他們一般都能超頻到5.0GHz甚至更高。
我們日常所接觸的各種游戲對CPU的運算頻率有極高的依賴,CPU頻率越高,幀數也會越高。那么,我們一般購買多少頻率的CPU才夠用呢?
具體問題還是得那個具體分析,因為目前處理器大部分主頻以及睿頻都不低,而且CPU的架構運算效率也都挺高,所以一般能有個3.5-4.0GHz左右(含Turbo加速)就不錯了。目前臺式機大部分處理器都能達到這個水平,筆記本中高端的游戲本也差不多。
核心數
對于統一架構來說,CPU肯定是核心數越多越好,因為在生產力方面有比較顯著的提升。就類似從8個人干活變成10個人,理論上來說能力肯定更強了。不過現實是由于“多核心多線程優化”問題,常常會發生一核有難九核圍觀這種尷尬的問題。
距離第一代雙核處理器普及已經過去小20年了,不管是底層的操作系統還是常規應用,或多或少都對多核心多線程有了一些優化,尤其是對日常設計、渲染的用戶來說,核心越多,綜合效率也會越高。
那么隨著處理器的每一代升級,核心會越來越多嗎?
核心數變多在目前來看是一種趨勢,但是也會有節制!雖然核心數量增長和頻率提高一樣,是最簡單的提升性能的辦法,但是廠商也會考慮到家用市場底層系統以及軟件的優化問題。所以歸根結底,改進架構才能改變這一窘境。目前Intel與AMD兩家都在不斷更新自己的架構,并找到合適的平衡點。
幾個矛盾組合以及實際應用
核心多(核心數>6)頻率高
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家用高性能平臺的處理器,適合高預算打游戲的用戶,缺點就是發熱功耗比較大。
核心少(核心數<6)頻率高
這種目前已經不多見了,除了前面提到的i3-K系列,再就是X5698以及一些 很多年前華爾街紐交所、國安局等特殊定制產品。
核心多(核心數>6)頻率低
這種情況大多是出現在服務器平臺,適合數據處理計算,因為這種工作一般對頻率要求不高,但是需要多核心線程。優點是保證綜合性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控制功耗發熱,缺點就是不適合常規家用,游戲基本無法使用,畢竟核心頻率很低。
核心少(核心數<6)頻率低
這種情況一般只出現在低功耗集成系統、mini PC一類,功耗發熱都很低,比較適合小體積、低成本環境,缺點就是性能低,只能滿足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