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就是去中心化的金融,Decentralised Finance的意思。
在創造了基本的「Token」之后,加密數字貨幣界希望能夠把金融交易的一部分,也給去中心化,這就是DeFi的由來。
把金融去中心化最大的難點,不在于技術,而在于用什么來取代「信用衍生」。
基礎的比特幣和以太坊的轉賬,是「所有權」的轉移,我「擁有」一個比特幣,我轉給你了,那么這個比特幣的所有權就歸你了。這種轉賬的性質賦予了加密貨幣「資產」的特性,具有很強的抗審查、抗監管的能力。因為借貸關系政府是很容易控制的,只要宣布凍結張三的帳戶,那么銀行里面的這些錢其實張三就無法動用了。
但是除非有人用物理手段逼著張三轉賬,否則張三有幾個比特幣,他始終就有幾個,不會受到其他外在力量的干預。
但是,把這一套挪到金融上,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怎么把所有權玩出乘數效應來?我們找銀行借貸,明知道銀行里的錢是客戶的,我們相信銀行不濫借,因為銀行有準備金,有央行監管。所以銀行手里有100萬,能夠借出去300萬,我們也不擔心,反正一切都是數字。
但是所有權不是這樣。我有一個照相機,借給你用可以,你現在要找我貸三個相機,說拍完之后還給我五個,我哪里去變?我就算有,借給你了怎么保證你能還給我,怎么保證你還得起?之前作為優點的反審查、監管,現在就變成阻礙了。
而DeFi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要在區塊鏈上模擬出我們平常見到的金融交易,像最基本的借貸和各種高級的金融衍生品。
高級金融衍生品,從區塊鏈的角度來看并不復雜,因為本質上都是合約,在智能合約里面總可以分解成最基本的借貸、抵押和所有權轉移,所以核心就成中心化的「信用衍生」,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的就都是計算機系的人做的事情了。
DeFi目前來是通過跨鏈來解決抵押,通過保證金制度來解決杠桿,最終實現了類似信用衍生一樣的操作。
我們拿比特幣和以太坊作為例子,假如跨鏈的名字叫XX鏈,XX鏈上的貨幣叫做XX幣。
比如我想抵押比特幣換取以太坊,我就可以:
1. 把比特幣鎖定在一特定的地址,此時會在XX鏈上生成一個代表這個比特幣通證Pseudo-
BTC,
2. 然后我在XX鏈上用智能合約抵押這個Pseudo-BTC,生成了相應的XX幣;
3. 然后拿著XX幣購買了一定數量的Pseudo-ETH,
4. 然后把這些Pseudo-ETH所對應的抵押物ETH釋放出來,交易結束。
整個過程都是智能合約來完成的,沒有人的參與。而如果我到期不還,那么我抵押的比特幣就沒有了。智能合約到期執行執行,把我抵押的這個比特幣進行違約處理。
這樣能實現了等額抵押,但是金融的魅力在于以小博大,所以我們需要超額抵押。也就是希
能夠抵押1個比特幣,臨時的借2個,乃至于10個比特幣來進行投機。
假定XX鏈上有一個銀行,大家沒事可以把比特幣鎖定了,然后Pseudo-BTC送到這個銀行里。現在的難題是,資金池有了,這個銀行怎么來進行借貸,產生利息,還不產生壞賬呢?
去中心化借貸,對壞賬是零容忍的——因為有一點點壞賬的可能,那么在一個沒有信用的世界,這個0就會變成100%。這其實蠻道家的: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正是因為有了「武德」這個東西,才會有人不講武德,才會出現壞賬。
如果制度設計的就是把任何人都當作奸賊來防,那就沒有壞賬的空間了。
怎么才能沒有壞賬昵,那就是智能合約強制平倉。
智能夠的優勢就是一切都在鏈上,在鏈上就可以自動化。你拿1個BTC抵押,我可以借你10個,但是借給你之后,如果你的任何操作,導致帳戶上的資產價值小于9.05個BTC,那么對不起,合約自動執行,你的抵押物充公。
這個其實和股票、期貨、外匯的保證金是一樣的,只是在鏈上去中心化的執行了。
當然,這個真要做起來,技術上還是有很多暗坑的,比如黑客完全可以人為的制造區塊鏈的阻塞,讓智能合約的執行延遲。而在延遲的過程中,價格可能就發生了變化了,這樣是會出壞賬和虧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