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淑賢
人工智能會超過人類嗎?這是當下的時代里一則永不停歇的拷問。
11月2日召開的世界頂尖科學家數字未來論壇上,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邁克爾·萊維特、201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愛德華·莫索爾、2007年圖靈獎得主約瑟夫·斯發斯基、1986年圖靈獎得主約翰·霍普克羅夫特、2002年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等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五位頂尖科學家暢想數字未來的無限可能。
50年后的AI如何?頂尖科學家也犯難
當論壇主持人、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陳凱,提出“人工智能在50年之后將如何改變世界”的難題后,頂尖科學家們紛紛表示,在這道考題面前,“尖子生”也很難回答。
“50年確實是很長的時間,如果說回溯到50年前,我可能都沒法想象我們當下所經歷的這個世界,我可能都不會成為一個頂尖科學家。”莫索爾表示,預測未來,尤其是這樣一項核心技術的未來,當前的我們依然知之甚少。
但能夠確定的是,“50年之后,這個變化一定是非常巨大的”,霍普克羅夫特甚至以“革命”的形式作出猜想。
霍普克羅夫特從5年的短期視角,梳理出人工智能在接下來的發展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首先必須意識到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加強一種相關性而非因果性的思維,這就要求人工智能的治理上應當遵循可解釋、透明的原則,要基于倫理與道德對機器行為作出規范。此外,偏見問題、隱私保護問題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中可能會愈發顯著,法律規范也應當隨著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普及作出相應的改造。
在斯發斯基看來,無論是當前具備一定決策能力的弱人工智能系統,抑或是發展到未來的完全自主性的強人工智能,人在其中的參與和價值是沒有辦法被忽視的?;诎踩?、倫理、法律等層面的考慮,人工智能的自主系統如何與人類相互配合,會是未來考量的主題。
人真的不如人工智能嗎?
自從“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冠軍后,有關人工智能超越人類智能的論調甚囂塵上。人真的不如人工智能嗎?來自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傳達出了更為積極的態度。
“如何防止人亂穿馬路?如果拿這個問題問人,我們會說‘加上一個路障就好了’,但人工智能可能會說,把這個人移出馬路。”霍普克羅夫特以這個例子闡明了人工智能在進行常識判斷上的局限。
相似的,一輛自動駕駛汽車可能會把滿月誤認為是交通指示燈,這也是人工智能在理解系統上的局限性。斯發斯基解釋到,人類幾乎不會范這種錯誤,因為人的理解系統同時具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理解能力,從感知到實際,人類擁有更強的將信息結構化的能力。
拉福格則指出了人工智能和人都面臨著的一個重要挑戰:如何找到什么是重要的?“一方面,我們擁有高效準確的自動翻譯系統,這是人工智能的優勢應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概括能力是很糟糕的,它很難把一個故事縮寫1/3或是1/5的長度而不改變原意。”
那么人類智能是不是絕對優于人工智能?答案也并非如此。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智能對人工智能的啟發,將是未來數字化技術發展的重點之一。
作為一名神經科學家,沒有人比莫索爾更了解人腦了。他在演講中將人腦與計算機進行了對比——計算機依靠硬件,而人腦依賴于神經元;人腦在能量消耗上是明顯優于計算機的;計算機在運算速度上則顯示出了巨大的優勢。人腦與計算機之間的差異與相似,將成為一個有趣而富有潛力的研究領域。
萊維特教授將生物智能加入了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之間的討論。“多思考我們能從如此龐大的生物體中學習到什么,同時更重要的是,維持人類自身的多元性,如果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那將更容易被取代。”
隨著科學家的不斷探索和突破,AI也隨之進化變得越來越“聰明”,“超級人工智能”時代即將來臨。如何思考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將在更廣闊的科學實踐中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