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子彈財經(ID:wwwhygc),作者 | 許蕓,授權轉載發布。
在多元化發展下,海天味業正嘗試侵入別人的腹地,同時,其“護城河”——醬油產品,也有李錦記、廚邦、千禾和魯花等品牌在分流。
海天味業正賣力書寫“新故事”。
過去,提到海天味業,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醬油產品,2020年暴漲的股價甚至為海天味業帶來了“醬茅”的稱號。
2020年下半年以來,海天味業陸續進軍食用油、火鍋底料等賽道,推出新的食用油品牌“油司令”,并贊助熱門綜藝《吐槽大會》第五季宣傳其“火鍋@ME”火鍋底料產品。
可以看到,在醬油之外,海天味業正試圖給自己貼上新標簽,展現不同以往的新面孔。但不管是食用油還是火鍋底料,目前都是巨頭環伺,競爭頗為激烈,海天味業能否從新領域中殺出來?食用油、火鍋底料到底能不能撐起海天味業的未來?
1
“醬茅”被質疑
近日,“公募基金一哥”張坤投資中炬高新,海天味業卻“躺槍”了。
4月7日,中炬高新開盤大漲逾5%,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受張坤加倉中炬高新的消息所刺激。
中炬高新4月6日晚間披露的《關于回購事項前十名股東持股情況的公告》顯示,截至4月1日,張坤所管理的3只基金——易方達中小盤、易方達藍籌精選和易方達優質企業合計持有中炬高新7400萬股,持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9.29%。
據《中國基金報》計算,張坤所管的3只基金相比2020年年末增持中炬高新5350萬股,按今年以來平均價估算,增倉金額約為30億元。
中炬高新與海天味業一樣主營調味品,旗下有廚邦、美味鮮等品牌,不過,其在業績和市占率方面都不如海天味業。一時間,關于“張坤為什么不買龍頭海天味業而是買中炬高新?”的討論甚囂塵上。
多方觀點認為,中炬高新估值比海天味業低,但盈利能力(毛利率)與其接近,上漲空間更大,可能是張坤投下重注的原因。數據顯示,截止4月17日,海天味業的動態市盈率已達到了85倍,而中炬高新的動態市盈率為46倍。
2020年,資本市場消費股漲勢驚人,除了貴州茅臺領漲A股,還涌現出眾多細分領域的“茅臺”,如“水茅”農夫山泉、“油茅”金龍魚及“榨茅”涪陵榨菜等一堆消費行業龍頭股。而海天味業股價從2020年年初的每股89.1元漲到了年末的200.54元,漲幅超過了125%,因此被外界稱作“醬茅”。
不過,春節假期后,股市大幅下行,海天味業的股價一度在3月24日跌到了今年的最低點144.8元,較節前跌去近30%。近期其股價雖有所回升,截止4月16日報收于167元,總市值5412億元,但與節前相比,仍跌去了19%。與2021年年初股價最高點219.58元時的市值相比,已跌去1700億元。
圖 / 東方財富網
因此,投資者關于海天味業股價觸頂的擔憂不少。
“今年我對海天味業持保守態度。雖然它現在股價已經跌去了很多,但和去年年初大漲前相比,仍然漲了一倍多。”長期關注二級市場的投資人華清(化名)對「子彈財經」表示。
在華清看來,海天味業最新動態市盈率已經達到了85倍,遠遠超過了動態市盈率為55倍的貴州茅臺。“雖然海天味業的業績增速比貴州茅臺好多了,但在產品、品牌、業績規模和資本號召力方面,海天味業與貴州茅臺無法相提并論,前者遠不及后者。”
二級市場投資者王云(化名)則認為,海天味業的業績挺好,股價下跌主要還是估值太高,市場的情緒也太差。但他同樣感覺,目前海天味業的估值很“危險”。
對于目前成本價超過180元、浮虧被套牢的投資者,王云直言,不“割肉”海天味業做超級長線也能回本,但感覺不值得,“逢高就出,破位就拋了,等回接吧!”
而另一位二級市場投資者張森(化名)則認為,目前海天味業的股價根本不算高。他的信心來自于此前的交易經驗,“我之前在海天味業上虧了20%多,但剛剛‘割肉’,股價就開始漲,一個星期就漲回去了。”
張森在海天味業股價158元時再度入場,買了10手股票,計劃漲到180元后再賣出。
2
遭遇增長瓶頸
綜合來看,海天味業股價的上漲邏輯其實很清晰。
從外部來看,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成長空間比較大,而在疫情影響之下,行業龍頭抗風險能力更強,市場資金也會更青睞于龍頭企業。而海天味業作為調味品行業的“領頭羊”,外界對其的關注自然不少。
從海天味業自身發展來看,在餐飲業受到疫情沖擊嚴重的2020年,其四個季度的業績相較于上年同期也依然處于增長狀態。而回顧過去幾年,海天味業的業績也一直處于增長狀態,2015年到2020年,其營業收入從112.94億元增長到了227.9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從25.1億元增長到了64.03億元。
不過,需要警惕的是,海天味業的成長性已不如往昔,業績增速早已放緩。
數據顯示,自2018年開始,海天味業業績增速已開始下滑,營收增速從2017年17.06%降到了16.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增速從24.21%降到了23.6%。2020年,海天味業營收同比增長15.13%,增速低于2019年的16.2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9.61%,同樣低于2019年的22.64%。
顯然,在占有醬油市場老大位置之后,海天味業遇到了增長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線下渠道的布局是海天味業的“重要抓手”。據其2020年年報披露,其銷售網絡覆蓋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320多個地級市,2000多個縣份市場,產品遍布全國各大連鎖超市、各級批發農貿市場、城鄉便利店和零售店,并出口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這樣完善的經銷網之下,海天味業的營收也重度依賴經銷商渠道,2020年,經銷模式實現收入216.31億元,占其營收的95%。
「子彈財經」在北京市朝陽區多家超市內看到,在醬油產品陳列區,海天醬油、蠔油等產品種類繁多,占據的貨架陳列位遠甚于其他品牌產品。
“海天不止陳列位多,還經常有促銷活動,名氣也大,比其它品牌好賣得多。”一位超市員工告訴「子彈財經」。
因此,營收重度依賴經銷商渠道,且線下渠道覆蓋較為全面、市占率居前,也意味著海天味業新市場的開拓將越來越困難。
2020年,海天味業中西部市場增速在其全國各大市場中保持領先,但同時,也帶來了毛利率的下降。其中,西部區域毛利率同比減少7.79個百分點,下滑幅度居首,降至40.51%,這是因為西部區域運費較高,按新收入準則將運費調整至營業成本所致。
而在線上渠道,海天味業并未取得太大成績。2020年,海天味業實現線上銷售收入3.8億元,同比下降8.65%,只占當期營收的1.76%。
對此,海天味業方面在業績交流會上解釋稱,線上渠道數據下降是因為執行新的收入準則,促銷費沖減了營收所致,可比口徑下營收未下降。并表示,線上消費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海天也專門設置了獨立的部門,提高線上業務貢獻,促進線上線下業務融合發展。
不過,2020年在疫情沖擊之下,國內的線上消費總額整體上迎來了可觀的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9%的情況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逆勢同比增長14.8%,達到9.8萬億元。這從側面反映了海天味業現有主流產品,并不適合線上銷售,在渠道拓展上依然困難重重。
“疫情讓中國的餐飲行業收入步入下滑軌道,從2019年的4.6萬億元下滑到接近4萬億元,這下滑的6000億元背后更多的是調味品產業的下滑。調味品并不是非常適合在線上渠道銷售,除非是一些高毛利、高溢價的產品。”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對「子彈財經」直言。
3
開拓新版圖
隨著主營業務增速疲軟,海天味業不得不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和眾多消費行業參與者一樣,海天味業嘗試通過高端化、多元化策略,來突破發展瓶頸,火鍋底料、食用油等均進入它的視野。
2020年以來,海天味業推出了多款新品。
2020年8月,海天味業推出“火鍋@ME”火鍋底料,包含韓式辣牛肉、韓式部隊、新疆番茄和云貴酸湯等口味,并在其天貓官方旗艦店上線,正式入局火鍋底料市場。不管是從包裝、名稱還是營銷方式來看,“火鍋@ME”瞄準的都是年輕消費群體。
在營銷上,海天贊助了綜藝《吐槽大會》第五季宣傳“火鍋@ME”火鍋底料產品。此前,海天曾多次贊助該綜藝,宣傳產品為蠔油和黃豆醬。不難看出,海天味業宣傳重心的變化。
然而,「子彈財經」在線下商超渠道未見海天味業的火鍋底料產品,而此前據媒體報道,海天經銷商稱火鍋底料產品并不好賣。至于該品類在海天的優勢線下渠道投放如何,是否為未來大力發展的品類?「子彈財經」就相關問題聯系海天味業方面,截止4月16日,未獲回應。
2021年1月,海天味業還推出了新的食用油品牌“油司令”,正式進軍食用油行業。據了解,該產品定位高端,4.9L裝玉米坯芽油的售價高達98元,比同類型產品售價高出不少。如,天貓超市一款金龍魚5L裝的玉米胚芽油售價為72.9元。
不過,在食用油領域,“海天”商標并不在海天味業手中,市場上已有江西青龍高科油脂有限公司旗下“海天”品牌在銷售,雙方關于商標權的法律糾紛仍未塵埃落定。少了“海天”商標“護航”且定位高端,“油司令”的后續發展仍任重道遠。
此外,海天味業還推出了高端新品即簡裸醬油、清簡醬油以及“快捷方式”復合調味料、“雪里糖”白砂糖、鹽焗粉、日式拌飯汁、日式撈面汁和小蒜蓉辣醬等產品。
“海天依托大的品牌效應、規模效應、渠道話語權,進行多元化戰略布局是必然的。”在朱丹蓬看來,上市公司、頭部企業一定要進行多品牌、多品類、多場景、多渠道和多消費人群的戰略布局,否則增長一定會碰到天花板。
不過,這也意味著,要推廣新業務、發展新品牌,海天味業勢必面臨成本提升的挑戰。屆時,是成本跑贏收入還是收入跑贏成本?答案還是未知數。
目前來看,海天味業的新品還未形成規模,新品在天貓官方旗艦店上的銷量并不出彩。并且,不管是海天味業正大力推廣的火鍋底料新品或是食用油,這些賽道都已有海底撈、金龍魚及福臨門等巨頭把持。
在多元化發展下,海天味業正嘗試侵入別人的腹地,同時,其“護城河”——醬油產品,也有李錦記、廚邦、千禾和魯花等品牌在分流。
因此,資本市場上備受歡迎的“醬茅”——海天味業,既要保持現有優勢,同時發展新品類,便注定了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文中題圖來自:子彈財經,攝:許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