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字母榜(ID:wujicaijing),作者:薛亞萍,授權轉載發布。
微信公眾號可以“蓋樓”的消息傳出后,有網友打趣說:“公眾號評論區是不是也要變成相親角了?”
知名自媒體人六神磊磊評論道:“這些年看留言發現一個很大的隱形需求就是婚介需求,都想互相認識,相親什么的,這樣一來可能部分需求可以滿足了。”
對評論區“交友相親”這件事,公眾號讀者陳楓非常歡迎,“遇到那種評論有意思,頭像還不錯的男生,我可以和他互動,還可以留言加好友。至少我們關注同一篇文章,說明興趣愛好有相似點,比我在其他地方費勁找對象方便多了。”
其實,在公眾號評論區里相親這事,早在蓋樓功能推出之前,這屆網友就自發組織過。
2019年,有知名公眾號開通了“分配網友”即交友相親的內容版塊,網友可以在評論區留下“年齡、性別、身高、學校/工作、興趣愛好”等簡單描述,并附上自己的微信,等待公眾號后臺上榜,然后就會吸引彼此有意向的男女生互加微信。不過在2020年,該公號關閉了這一版塊。
Z世代的互聯網原住民擅長把互聯網的每個角落都變成相親角。理財專區都可以相親,更何況是開通了蓋樓功能的微信公眾號,“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在喜歡的公眾號下找女朋友了!”網友張三公子告訴字母榜。
人民網在文章《這屆年輕人,相親方式變了》里稱,相比較傳統婚戀平臺單一的評價模式、簡單粗暴的相親步驟,以及不菲的價格和見面時的尬聊,年輕人更加希望在寬松的環境中、平等的交流中找到愛情。以興趣為紐帶的網絡平臺就是不錯的選擇。
不過也有人對互聯網相親的安全性提出了擔憂,這也是前述知名公眾號為什么后來取消“交友板塊”的原因。在互聯網上交友相親,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詳見字母榜之前的報道《我在Soul上遭遇殺豬盤》。
公眾號創作者在“疆域”擴展,私域向社區邁進一小步之后,必然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怎樣對內容進行更嚴格的審核與管理,消解隨之而來的風險和成本壓力,為即將發生的評論去愛情故事保駕護航,是“公號狗”們必須學習的新一課。
A
在開通蓋樓功能之前,微信公眾號的評論區只能精選100條評論,無論是對創作者還是讀者來說,都嫌不足。
一位公眾號運營小編告訴字母榜,“只能精選100條評論限制了我們的讀者討論,導致我們后臺很多精彩的評論都無法精選出來,這樣的互動是有限的。”此外,運營小編解釋稱,由于評論區留言是按照點贊數量隨時變化,所以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樓上”和“樓下”的指代會發生變化。
而一位情感公眾號的創作者程佳也告訴字母榜,“讀者和讀者之間的交流,往往能夠碰撞出思維火花,迸發靈感,促成新的選題,還可以彌補我們原先沒有想到的內容點。對于我們內容創作者而言,當然希望看到不同的意見和聽到更多的聲音,不同的聲音進來之后,也會增加流量,數據上更加好看,這也是我們很在意的。”
程佳告訴字母榜,她曾經在評論區看到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和讀者在評論區互動之后,兩人順勢加上了微信,并且進行了電話溝通。
讀者對于“蓋樓”的態度也非常積極,不過他們關注的不僅是思維碰撞,社交才是重點。
亞文化愛好者陳楓表示,她平常更喜歡看一些青年亞文化的公眾號,這屬于一個較小的圈層,“如果我們共同關注了某個亞文化的公眾號,這就表示,我們已經有了共同的愛好和興趣,如果在蓋樓的時候擦出默契的火花,我非常樂意加上好友保持聯系。”
對于這種讀者之間的需求,程佳告訴字母榜,她們曾經設計過一些投稿類和結尾互動的環節,鼓勵大家往后臺投稿,表達自己。果然有很多網友積極響應活動,并且有些網友甚至大膽附上了自己的微信。
程佳解釋稱,她們的公眾號的粉絲,有超過六成都是女性讀者,而且年齡層都是年輕群體,后臺的留言也都會顯示出有“交友”這種需求。“如果有受眾群體為男性居多的公眾號有這種交流需求的話,我們不排斥這種和其他公眾號粉絲聯誼的形式。”
B
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公眾號評論區早已發生過“相親”往事。
“地標北京,中國XX大學大三學生,摩羯男,興趣愛好游泳、爬山、籃球,喜歡JJ(一起去看演唱會吧),vx:xxxx。”
2020年10月,看到某公眾號文章評論區出現的一條留言,單身女生秋天給這位男生發送了加微申請,原本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沒想到,男生居然通過了。
成功加微信之后,秋天發現對方被標記上了“請注意核實對方身份,謹防詐騙”的文字,詢問之后,對方回應稱,“因為上榜了,加我的人比較多,系統就給我顯示了這個。”
“看來大家都很缺對象,”秋天笑言,“我本來就是抱著交朋友的想法,總歸大家都是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應該都屬于‘沙雕網友’類型,按理說能夠聊到一起,如果有想法的話,戀愛也可以。”
2019年到2020年,該公眾號每隔幾天都會有“分配沙雕網友”的帖子,網友可在下面留下自己的簡介和描述,并且附上微信號,等待后臺上榜。
簡單的信息,兩三行字,也許就能夠結下一段緣分。“那時候評論區非常熱鬧,有很多留言,有交友的,也有找對象的,都會附上自己的微信號。”秋天表示。
然而,2020年12月5日的交友貼成了絕唱,秋天稱,不知道因為什么原因,之后交友貼就再也沒有了,而且此前的帖子也都被刪除了,點進去只能顯示“該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
盡管之前的所有交友帖子都已顯示被刪除,但在該公眾號之后幾天的文章評論區里,依然有留言加微信的評論上榜。字母榜作者試著和其中一位留微信的讀者加上好友,該讀者表示,他有一位朋友和現任女友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在一起的。
微信公眾號代表了“內容”,內容的背后則是人,在這里,內容成了一根紅繩,將不同的人鏈接在了一起。
字母榜在文章《微信公眾號向社區邁進了一小步》中提及,據方正證券的報告顯示,以知乎、B站為代表的社區產品,因為“興趣社交”的基因,而獲得了更高的參與度,深受95后的喜愛。西南證據報告顯示,B站的成功正是基于用戶間的興趣同好,建立起用戶、UP主和內容之間的正向循環,形成了繁榮的生態體系。
可見,基于“相同興趣愛好”進行的互動交流,已經成為大多數年輕人追求的社交方式。一位產品經理表示,“獨生子女政策及從小接觸互聯網,讓Z世代人群對于尋求志同道合的朋友的社交需求極大,“求同”和“求新”是Z世代用戶進行社交的動力,對尋找興趣相同的朋友,拓展新的交友圈,他們有著較大興趣。”
C
為了脫單,年輕人有多努力你造嗎?
根據民政部數據,2020年我國單身人口高達2.4億,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公園相親角和父母主導的相親局在這些年輕人看來早就OUT了,他們更注重的是“興趣”、“靈魂”、“圈層”社交,在這樣的強需求驅動下,年輕人正在把互聯網的每個角落都變成相親角。
在基金經理張坤被年輕人捧出圈的時候,同時出圈的還有發生在基金討論區的“相親大會”。
“能在網上買基金,說明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理財意識,有共同話語,能聊到一起。”可以發現,在基金區發布相親貼的基民大多都是這樣想的,“上來就曬收益,非常真誠的表達”。甚至有網友直呼支付寶“相親角的小程序開發一下”,并且提出建議,可以根據芝麻分和資產配對,根據持有基金智能匹配對象。
而這樣的“在線征友”故事不僅發生在基金討論區,在脈脈上、閑魚上、小紅書上,只要有共同的“興趣”和“內容”產生討論,“灌水鴛鴦”層出不窮。
傳統的交友相親方式成本太高,吃頓飯最少幾百塊,求助于婚介機構吧,手續又非常繁瑣,需要提交身份證、學歷證以及收入證明等,甚至還有要求提交房產證和銀行流水的。此外,這些機構的會員費也都不便宜,金額從幾百到數萬,甚至婚介會像銷售一樣追著用戶,要求用戶升級套餐。
這樣的婚介機構就已經勸退了很多年輕人。“與其這樣,為什么不直接以共同興趣和共同經濟基礎為起點,直接交友呢?線上聊天,如果三觀不合適,可以直接拜拜了。都不用耗費成本,非常便捷。”在社交平臺上擁有交友經驗的張雨稱。
張雨非常樂意看到微信公眾號評論區增加蓋樓功能。她此前用過某陌生人交友軟件,她告訴字母榜,勸退她使用該軟件的是陌生人的死亡三問:“在干嘛!還沒睡啊?約嗎?”這樣目的直白且無聊的開場,讓張雨非常“下頭”,頓時不想再繼續下去。
而對在評論區尋找到一份愛情,張雨充滿了期待:“微信是以共同內容和見解為前提的交流,兩個人不用礙于尋找話題,查戶口,非常舒服。這種轉角遇到愛的感覺很難得。”
(程佳、秋天、陳楓、張雨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