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玩家真實使用感受,對器材的褒貶不代表乙迷觀點。
作者:FlyingCoin
前言:
眾所周知,現在的數字音頻格式有兩種,PCM和DSD。PCM由二進制組成每個樣本的模擬量,俗稱多比特。而DSD由0和1的脈沖占比來表達模擬量,俗稱單比特。
這兩種音樂格式誰更好?這個爭論老長了,而爭論的源頭無所謂你聽的到底是DSD音樂還是DSD轉成PCM格式的音樂。那我們先說說DSD格式的音樂文件與PCM音樂格式文件到底有何不同。
首先DSD音樂文件的編碼方式,信息儲存量為普通CD的6倍。可以以高達2.8224MHz的采樣頻率(為CD 44.1KHz的6倍)把原始的的模擬音頻信號量化為1bit的數字音頻信號。
當還原為模擬音頻信號重播時,所還原的波型與原先音樂的模擬波型幾乎毫無二致,44.1KHz/16bit或PCM 96KHz/24bit音樂文件的波型更為完整。
就每秒的比特率來說,DSD文件達到了5645kbps,而普通的CD則是1411kbps,理論上來說DSD記錄了比PCM更多的數據,解調成模擬音頻信號時能夠帶來更小的失真。如果采用22.5792MHz的DSD的話每秒比特率則會翻倍至45160kbps,這數據量是PCM遠不能達到的。
所以,結論上來說,DSD較大的比特率可以帶來更加豐富的聲音細節,這點對于發燒友還是一般大眾都是非常有用的。那剩下的就是將DSD文件進行數轉模了,而這又有兩種模式,既硬解與軟解。
所謂DSD硬解是不需要的,直接送到支持DSD的DAC轉換成模擬波形就行了。而不具備硬解的DAC就必須先把DSD先轉換成PCM再輸出到DAC轉模擬,這就是軟解了。舉例來說就是,DSD文件是壓縮包,而硬解是直接可以打開執行;而軟解則是將壓縮包解壓之后再打開執行的。
硬解DSD相比PCM格式拉私活,DSD格式音樂的采樣頻率會有顯著提高。若解碼器沒有硬解功能,就需要先進行PCM轉換,再進行DAC數模轉換,而PCM的格式的位數和采樣頻率都差了幾個數量級。因此硬解肯定要比軟解有很大優勢。當然這是理論上的知識,是否適合你的聽感又是另外一回事。
再來看看DSD解碼與PCM解碼成本上的差距。DSD的存在本身就是為了規避芯片的調制,所以如果將DSD轉成PCM在輸出,無疑使得DSD信號丟掉了其優勢和存在的意義。上面有說到,原始的模擬信號在ADC采集的時候就是二進制的,也就是PCM格式的。
那么,PCM作為一種更為本源的數字格式,為什么現在還會有DSD,而不是PCM一統天下?這就要說回PCM的特點,作為一個二進制代碼,其最高有效位的權重是最低有效位的2的N次方倍。
如果是16位PCM,其最高有效位是最低有效位的32768倍。最高有效位需要保證1/32768的精度,也就是0.003%,才能保證16位的精度。這才是16位,如果是20位的話,就需要0.0002%的精度。
現代0.01%的精度的金屬薄膜電阻,已經是十分的昂貴。所以,做傳統的PCM數字部分對于設計更高,成本當然也更高了,這也使得PCM的DAC,也就是最高級的R2R DAC的成本基本是天價的原因。
而相對DSD硬解的DAC設備,無疑則要簡單許多,成本也不需要那么昂貴。就像現在一些小尾巴、藍牙耳放基本都具有DSD硬解的能力原因就在于此了。那么這樣看下來,如果要玩DSD似乎根本就不需要付出太多的資金就能搞定,而且現在的DSD資源也相比早兩年越來越多了。
總結:
DSD會替代掉PCM嗎?個人感覺DSD和PCM最大的差別不在頻率、不在動態,而在密度感、臨場感,還有最重要的,感動人的能力。因此PCM和DSD的爭論不會停止,畢竟音頻行業的發展一直在爭議和妥協間往復,因此而不斷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