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松果財經(ID:songguocaijing1),作者:斟酒,授權轉載發布。
快遞行業你死我活的拼殺,或許比想象中的還要慘烈。
順豐控股Q1業績預告顯示,2021年第一季度預計虧損9億至11億元,而去年同期則是擁有9.1億元凈利潤,導致其第二天開盤后即一字跌停;
繼“一哥”順豐之后,申通快遞同樣遭遇業績“黑天鵝”。申通2021一季度業績預告顯示,預計虧損7000萬元-1億元,而去年同期為盈利5836萬元,凈利潤由盈轉虧。
昔日表現優異的快遞白馬股如今為何頻現業績地雷?由順豐與“三通一達”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快遞行業,是否將重新劃分蛋糕?未來的快遞行業,又將向何處發展?
順豐、申通雙雙巨虧
“三通一達”表現如何?
為什么市場對順豐第一季度業績預告反映如此劇烈?核心原因就是投資者對順豐的期望很高。
順豐控股是全球第四大快遞公司,是國內快遞行業龍頭企業,在多個細分領域占據領先地位,因其賽道優質、業績成長確定性強等特征被投資者寄予厚望,而順豐此前的表現也充分證明了自己的高估值溢價。
據2020年財報顯示,順豐實現營收1539.87億元,同比增加37.25%;實現歸母凈利潤73.26億元,同比增加26.39%,股價漲幅超139%,是快遞概念股中少有大漲的上市公司。
但順豐業績并未超過市場預期。3月17日晚順豐公布財報后,股價便一路下跌。
不過在此次順豐暴挫之前上市的快遞公司,申通、中通、圓通、韻達均已經歷了數月下跌,并且目前股價仍然處于探底的過程中,而且“三通一達”去年股價表現也均不及順豐亮眼。
據申通快遞2020年業績快報,2020年全年營收215.65億元,,同比下降6.60%;營業利潤1.18億元,同比下降93.62%,利潤總額1.07億元,同比下降94.19%,歸母凈利潤0.37億元,同比下降97.36%。
若算上今年一季度的預虧表現,則申通自2019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出現下滑以來,已連續7個季度出現凈利潤同比下滑。
受順豐、申通業績“暴雷”,本就業績下滑的中通、圓通和韻達更是雪上加霜。
快遞行業連番暴雷
背后有哪些原因?
順豐主要依托國內稀缺的航空資源構成了自身最大的護城河。同時憑借其優質服務,順豐主打高端市場,與其他快遞公司錯開競爭,以往工商業重要的文件資料、發票合同等絕大多數業務都被順豐承接,然而這一業務正面臨嚴峻考驗。
順豐董事長王衛在股東大會上發言,承認順豐B2B商務件(工商業快遞)是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在該類市場上,順豐幾乎是壟斷型地位,2020年,文件類業務在順豐時效件(工商件)業務中仍占比逾40%
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信息化的普及,包括郵寄發票等需求正在逐漸減少:2020年4月起,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杭州等城市均開始了增值稅電子專用發票試點工作;而且可預見的是,隨著電子簽約、合同領域的法大大、e簽寶等廠商的崛起,電子合同的出現也觸手可及,順豐將面臨業務量下降的嚴峻考驗。
然而即使這部分業務開始縮減,也將是一種持續的趨勢,不會導致順豐一季度的盈利從同期的9.1億,斷崖下跌至浮虧9-11億的局面。另外通過對照申通此次披露的信息,申通在發票、合同領域的競爭優勢本不及順豐,但是卻承受了相當于雙倍的斷崖式虧損。顯然,順豐、申通等快遞公司業績下滑另有玄機。
在順豐和申通分別對一季度業績下滑的解釋中,除了由于春節期間各家快遞紛紛“不打烊”,快遞業務單量分散,以及支付留崗人員補貼投入超出預期外,順豐與申通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快遞的成本問題。
以低價吸引客戶,待占領市場、培養用戶習慣和粘度之后,再把價格提高,這種打法早年的“通達系”如出一轍,而且他們幾乎都驗證了這個模式的可行性。事實上,快遞業的“價格戰”剛休戰不久。
各家快遞公司上市后對于業務量格外饑渴,因此快遞業“價格戰”愈演愈烈,成本在2-3元之間的電商件,申通甚至一度將價格降到了9毛/單。在這場惡仗中,二三線快遞公司奄奄一息,“通達系”同樣元氣大傷。最終各家坐上談判桌,談妥了統一的價格。
然而“價格戰”對于快遞行業的傷害正不斷顯現:從各大上市快遞公司公布的經營報告中可以看出,快遞單票收入同比下降十分明顯?!霸隽坎辉鍪铡币馕吨爝f企業將承受更多的運力負荷和更低的利潤率。如果按照這一趨勢繼續發展,未來甚至還會出現攬收快遞量越來越多,但收入卻不增反減乃至虧損的惡性循環。
與此同時,快遞行業本身正面臨整體升級趨勢。數字化運營、智慧物流等概念開始流行,自動倉儲、無人快遞車等設施也逐漸成為各家快遞公司的標配,這就要求有更多利潤回報用以支撐以上環節的改造投入,然而“價格戰”會導致快遞企業資金鏈嚴重承壓,無力進行相應創新和發展,從而陷入低水平、同質化的低價競爭泥沼中無法自拔。但如今“價格戰”重新燃起烽火,而且遠勝往昔。剛剛在低端市場布局沒多久的順豐率先敗下陣來,獨守快遞業的申通快遞,雖然不如“老大哥”順豐業務生態豐富,但“敢打敢拼”的態勢仍然令申通在國內快遞業占據一席之地。但過去沖鋒在“價格戰”第一線的申通,這次也不得不認輸。
一只來自東南亞的“兔子”,蠻橫而不講道理地擠上牌桌,在順豐和“通達系”占據半壁江山的快遞業撕開了一道“口子”。
極兔再掀價格戰
能否撼動快遞圈舊格局?
2020年3月,成立于東南亞的極兔速遞,通過收購老牌快遞公司龍邦速運后入局。不到一年,極兔日單量已經穩定在2000萬單,這是順豐和通達系花費10年方才達到的量級。
這樣的成績與極兔速遞不斷掀起的價格戰不無關系,因此國內多家快遞公司還曾“圍堵封殺”極兔,義烏管理局甚至還關閉了極兔部分轉運中心。然而為了保住已有市場份額,順豐、圓通、申通、中通、韻達等多家快遞公司卻不得不降價應戰。
2021年1月快遞服務業務經營數據顯示,順豐、圓通、申通、韻達的快遞業務單票收入分別為17.26元、2.38元、2.51元、2.23元,同比降幅達到12.4%、19.3%、23.9%、22%。在海外上市的中通雖未單獨披露單票收入,但有關負責人表示,2020年中通也將單票價格下降了約20%。
極兔速遞的強勢切入,與拼多多也有著微妙的關聯。據媒體報道,極兔目前90%以上的單量來自于拼多多。雖然拼多多發聲明與其劃清界限,然而極兔速遞創始人李杰與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都曾是步步高集團董事長段永平的門徒,這很難不讓人浮想聯翩。
而“通達系”也與互聯網巨頭關系匪淺,雖然極兔入場后分別瓜分了其它快遞公司的部分市場份額,但通過阿里電商平臺的“通達系”仍然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訂單。只有向來單打獨斗的順豐,顯得有些獨木難支。
另一方面,據企查查APP顯示,4月7日,極兔速遞完成一筆18億美元的融資,由博裕資本領投5.8億美元,紅杉資本和高瓴同時跟投,投后估值78億美元。
隨著新的競爭對手加入,快遞行業再次進入低價競爭的賽道,為了保障市場份額,短期內還將會繼續維持競價的模式,業態也將依舊處于“豐產不豐收”。但是,隨著競爭的推進,以及合規監管力度的不斷增強,無底線的價格戰現象將進一步受到制約,快遞行業的服務差異化會越來越明顯。憑借獨有的優勢,順豐也許將繼續占據干線業務,而其他公司可能將專注電商領域,各參與主體將在細分領域發揮各自優勢。
此外,各大快遞公司在低端市場互相博弈的同時,其它快遞企業也開始進軍高端市場。背靠京東商城的京東物流已經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在招股書中,京東物流提及了倉儲、運營和服務能力,還承諾“次日達”。外界認為,這與定位中高端市場的順豐有業務重合,順豐或迎來新挑戰,快遞行業大洗牌將不可避免。
結語
快遞業的本質上屬于服務業,做好服務才是重中之重。除低價外,極兔暫時還沒在技術和效率等服務方面表現出明顯優勢。但毫無疑問,極兔在巨頭輸血之下,已經在國內市場上站穩了腳跟。雖然今年一季度順豐和申通業績滑坡與極兔攪局不無關系,但就目前看,快遞行業依然具備很強“規模壁壘+網絡壁壘”,尤其是類似順豐航空的差異化服務,新玩家想要進入快遞市場仍較為困難。
當價格戰終結之后,快遞行業仍然是一個極具投資吸引力的領域,無論是行業龍頭還是有競爭優勢的公司,都是值得投資者密切關注。但那時,或許快遞行業格局已經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