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發過一次孫玄(人稱:玄姐)會在阿里云開發者社區開一個五節課程的架構師成長之路直播課,我也學習了他的第一課《技術人的道與術》后做了學習整理筆記并分享成文。今天,和你分享我學習他的第四課《架構設計思維模型》做的學習筆記,會和你分享三個架構師需要具備的架構設計思維模型。
1、模型1:業務需求至簡抽象分析模型
玄姐認為,架構師需要具備的第一個重要的思維模型就是:業務需求至簡抽象分析思維模型。通俗來講,就是能不能抽象地分析出業務方或者客戶方提出的一個需求背后,他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換句話說,能否分析出這個需求背后的本質是什么,而這個過程,就是業務需求抽象的過程。
其實這個思維模型也是產品經理的必修課,對于產品經理來說,挖掘「一匹更快的馬」背后真實的用戶動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不要停留在用戶提出的所謂需求上。
有句關于產品需求挖掘的名言「用戶不需要1/4 英寸的鉆頭,他需要的是1/4 英寸的洞」「用戶需要的也不是1/4 英寸的洞,而是在墻上掛一幅畫」「用戶不是需要畫,他需要房間的格調」等等。這些聽起來像是抬杠的演繹,其實就是不斷探索和挖掘真正需求的過程。
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可能經常使用的方法是5個Why,即連續提問5個為什么,從而追究其根本原因,試著找到用戶背后的真正動機。
我在之前學習劉潤老師的《商業洞察力》時,了解到洞察力這個概念,其實它就對應了這個需求抽象分析的過程。所謂洞察力,就是透過表象,看清“系統”這個黑盒子里,要素以及它們之間連接關系的能力。
潤總說,任何系統都可以進一步拆解為多個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連接方式,即系統=要素 x連接關系。
舉個例子,對于電腦來說,主板、顯示器等組件和零件就是要素,而它們之間如何銜接和搭配讓電腦這個系統運轉起來,就是連接關系。我們往往容易看見整體,卻容易忽視連接關系。
所有無法解決的問題,可能都是因為我們看不清。例如,普通的人觀察一只手表,有洞察力的人可能會洞察幾百個零件之間的“連接關系”。普通的人觀察一次合作,有洞察力的人可能會洞察協議背后的利益分配、分析轉嫁的“連接關系”。普通的人觀察一個團隊,有洞察力的人洞察團隊里責、權、利的錯綜復雜的“連接關系”。
因此,我也認為,洞察力也是玄姐提到的這個業務需求至簡抽象分析模型的關鍵。
2、模型2:哲學本質架構設計思維模型
玄姐認為,市面上有很多的架構,比如單體架構、SOA架構、微服務架構等等,他們的存在都有一個最本質的原因,那就是:“滿足公司多業務場景的需求,最終達到公司層面降本增效的終極目的”。換句話說,只有做出的架構最終能夠幫助公司實現降本增效,才是滿足公司的業務場景的架構。
當然,這對于我們來說還是太抽象,于是玄姐給了細化的內容,也就是在做架構設計的時候,有一些最基本的定律。如果我們能夠一層一層的抽象和分析,將架構設計映射到這些定律,那么就具備了這些架構設計的思維模型。
一種思維模型是:CAP架構設計思維模型
CAP是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分別是consistency、availability、partition tolerance。即強一致性、可用性、網絡分區容忍性。CAP定律說的是,分布式系統三者只能同時滿足二者,強一致性、可用性、網絡分區容忍性三者同時滿足的情況不存在。
如果我們能夠結合業務場景,將CAP模型用起來,那么我們就能夠掌握這個思維模型,就會離本質又進一步。否則,我們僅僅是掌握了CAP定律,而不知道怎么去應用。
另一種思維模型是:BASE架構設計思維模型
BASE是對CAP中一致性和可用性權衡的結果,其核心思想是即使無法做到強一致性,但每個應用都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特點,采用適當的方式來使系統達到最終一致性。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是沒辦法用CAP定律來進行映射的,但是可以通過映射到BASE的思維模型來去做。這時候能不能把它映射到BASE模型上去做,也是很重要的。
玄姐也給出了一個例子,以設計分布式鎖為例聊了一下存儲模型的選擇。
一般情況下,分布式鎖是一個CP模型,我們要求你的鎖不能重復。但是,難道分布式鎖的實現永遠是CP模型嗎,有沒有一些場景,AP模型也是可以的。當然,只要涉及到金融相關的,比如說,我的交易,我的支付,我的轉賬,要求一定是CP模型。但是,當涉及到社交相關的,比如說,我發一個消息給朋友,本來消息發重復了以后應該過濾掉,但是它沒有過濾掉,朋友收到我兩條重復的消息,比如說今天晚上有空一起吃飯嗎,本來他不想回我,當他發現這個消息發了兩遍,他覺得我的邀請非常誠懇,他就答應我了。在這種場景下是可以用AP模型的。所以分布式鎖也要根據場景折中,一定要把架構設計映射到CAP定律,到底采用一個什么樣的模型來打造會比較合適,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向。
有了這樣的思維模型之后,再去設計分布式鎖就會比較明晰。在存儲模型的選擇上,如果是一個AP模型,可以用redis來做。如果是一個CP模型,則可以用etcd來做。有了最底層的架構設計之道,再去做其他場景也是很容易遷移復用的。
玄姐說:一切脫離業務場景談架構都是耍流氓!
3、模型3:根據場景Balance架構設計思維模型
玄姐認為,我們需要根據實際的業務場景來合理地設計系統架構,這個業務場景,包括了項目時間、團隊研發能力、團隊運維能力等。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場景去折中或者平衡的這樣的一種能力,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模型。
比如,有些人在大廠經歷了許多磨練,具備了一定的架構設計能力,但當他去一個小廠或者一個創業公司的時候,再根據大廠的業務來設計架構的時候,他其實不一定能夠設計出一個適合于當前業務的架構。因為,他沒有場景折中能力,只能依葫蘆畫瓢,但是畫出來的不一定是最優雅的。
將場景折中能力進一步細化,就會得到“合適”架構設計思維模型。換句話說,在大廠我們可以用這樣的分布式架構,但是去了小廠,則不一定要繼續設計一個分布式架構,這時對于初創期的小廠,可能一個單體架構會是一個比較好的起點方向。
什么叫做合適,可能還是比較抽象,對它進一步拆解,就會得到適度超前架構設計思維模型。換句話說,我們設計的架構應該是能夠滿足一定時間內業務的發展的,那么多長的時間算適度?玄姐認為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段比較符合適度超前的。
看到這里,我回顧了一下我所在公司的架構設計,基本也是朝著適度超前的原則來設計的,我們基本是朝著滿足未來一年內的需求來約定的。
4、學習小結
跟玄姐學習了思維模型,這其實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設計能力,不變的是架構設計的思維模型,萬變的則是各種業務場景。架構設計的終極之道,也是玄姐提到的哲學本質就是降本增效,我們所有的設計其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公司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參考資料
孫玄,《架構師的架構設計思維模型》from 阿里云開發者社區
findyi,《人與人的差異在于認知》
劉潤,《商業洞察力30講》
專欄:EdisonTalk(愛迪生說)
本文作者EdisonZhou,架構師,阿里云MVP,博客園"推薦博客"博主,Scrum聯盟認證CSM,愛好閱讀與分享。
本文首發于EdisonZhou的公眾號“恰童鞋騷年”,歡迎關注,第一時間獲得更多內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