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渠道,就是拉新引流,幫助產品獲取更多的目標用戶,比如在朋友圈投放廣告。一般的做法就是將用戶從渠道廣告位,引流到落地頁,讓用戶完成注冊、報名、付費等行為。

在很多看來,渠道推廣非常簡單,到公眾號發一篇推文,或者在朋友圈發條動態,有預算的話,就去微博粉絲通、騰訊廣點通等平臺投放廣告。
但實際上,想要做好渠道推廣,比我們想象中要難,比如要考慮渠道有沒我們的用戶,渠道有什么免費或付費的玩法,還有就是渠道的人群活躍時間。
所以,如果能把推廣這件事做得好,本身就是不得了的本領。今天這篇文章,來系統梳理下如何做好渠道推廣:
1、用戶定位
2、熟悉渠道
3、準備物料
01
用戶定位
很多人在推廣都會犯一個錯誤,看到什么渠道火熱,就往里面鉆,擔心去晚了,連湯水都喝不到。但最后才發現,渠道帶來的用戶,玩幾天就再也沒有回來,感覺又浪費了一筆預算。
其實,推廣之前,我們要確定用戶畫像,即我們產品的用戶是誰?
如果產品已經接入第三方網站,比如百度統計,我們只需要進入系統后臺即可獲知。
但沒有數據或數據不全的話,我們可以通過用研或問卷的形式進行收集,一般需要收集的數據維度,如下:
1、基本情況:用戶身份(如白領、學生),年齡分布(如20-29),性別分布(如男),地域(如廣州),趨勢研究(如周末的早上活躍)。
2、核心需求:他們為什么需要,如害怕被社會淘汰,擔心青春流逝太快,一直被學歷低壓著。

在明確用戶畫像后,我們可以根據用戶畫像,去找到目標用戶還可能在哪里出現,即在哪個渠道還可以找到目標用戶。
可以從四個方面去尋找:
1、用戶在哪里【被動】看到了什么,可能會 “ 想 ” 到你,即用戶看到 A 激起消費 B 的欲望,比如用戶想吃火鍋,就會想起海底撈。
2、是用戶在哪些場景下痛點的【直接解決方案】,即用戶因發生 A 不得不考慮 B,比如用戶求職不順利,就不得不參加職場培訓。
3、有哪些已有的面向同一類目標用戶,不同需求的平臺,即存在需求 B 的用戶,大量出現和活躍在 A 平臺,比如使用拼多多的下沉用戶,也很喜歡在快手刷短視頻。
4、用戶在哪里【主動】做了相關動作,可能會 “ 看到 ” 你,即當用戶切實產生了需求B,他會去哪里尋找相關的產品 / 服務,比如用戶想查看今年有什么好書,就去豆瓣榜單進行查看。
以上四方面,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渠道,這里可以將渠道跟產品的用戶畫像進行對比,比如使用百度指數,篩選出跟產品用戶重合度非常高的渠道。

02
熟悉渠道
當我們篩選出渠道后,我們需要先了解該渠道規則,即能做什么,如何做,不能做什么。比如抖音渠道提供了信息流廣告、開屏頁、搜索熱詞等廣告位,在開屏頁廣告位可以投放短視頻或海報。
一般,我們在了解規則時候,會從該渠道的免費玩法和付費玩法開始做起。
免費的話,我們需要了解渠道的信息分發規則,因為抖音、快手、知乎等渠道的分發規則各不相同。其次,我們可以接觸核心圈子,及時了解渠道最新的動向和玩法。
付費的話,了解渠道的流量和性價比,多找幾個渠道代理詢價,從而拿到最佳折扣。
接著,當我們了解渠道規則后,我們還需要了解推廣邏輯,即用戶引導路徑,從用戶看到廣告到完成轉化,是怎么樣的。

舉個例子,我們要去華為手機應用商店推廣產品App,可以這樣做:
1、閱讀應用市場的文檔,找到免費玩法,諸如首發,特權活動;找到付費玩法,諸如CPD投放。
2、免費跟付費的推廣邏輯是怎樣的。
03
準備物料
在準備物料的時候,最重要就是落地頁,因為落地頁用戶被廣告吸引,采取行動后的落地頁面,是營銷漏斗的最重要一個環節。
那么設計落地頁的時候,我們應該遵循兩個原則:
1、有唯一的目標(引導用戶注冊/下載/關注/購買/留下聯系方式);
2、頁面里的一切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
按照這兩個原則,我們可以使用 3W1A 通用邏輯進行設計:
1、what do I need? ——通過痛點或者癢點,吸引用戶眼球,跟用戶建立關系,讓用戶從情感上感知到,這個頁面說的事情是跟他有關系的。

2、what do you have——介紹你的獨特賣點,給用戶一個解決不滿的機會

3、why you?——通過外部背書,增強用戶信任,打消用戶疑慮,向用戶解釋,為什么選擇你,而不是選擇其他產品;

4、action now!——通過激勵(活動、小禮物、優惠),讓用戶感受到再不行動就晚了,從而刺激用戶采取行動。

其次,在準備好所有物料之后,我們還需要進行數據埋點,以獲得數據,幫助我們找到調整方向,或評估渠道的質量。
一般各渠道的數據,它往往以一張表來呈現,如下:

需要包含以下指標:
1、訪問量:進入落地頁的人數,俗稱UV,一般需要去重。
2、注冊量:通過落地頁的文案引導注冊的用戶數。如果用戶不是通過落地頁注冊,不算進來。
3、付費金額:所有用戶通過落地頁付費的總金額。
4、投放成本:按照CPC,CPS等方式,花出去了多少錢。
5、ROI:投入產出比,一般 ROI 小于1的渠道,都是虧本的,可以考慮放棄。
在推廣開始后,我們需要定時去統計并分析數據,通過轉化率,我們可以評估出某個環節的轉化是否合理,比如渠道1的注冊轉化率只有10%,遠低于昨天的注冊轉化率,或渠道2同期的注冊轉化率,說明了渠道的注冊轉化路徑出現異常,需要進行排查。
其次,我們獲得數據后,可以評估各個評價各渠道,其中最重要的指標就是ROI,如果ROI 大于1 的渠道,我們可以加大投入,獲得更多的利潤。如果是 ROI 小于 1 的渠道,我們可以考慮優化文案,甚至暫停投放。
做個小結,我們在做渠道的時候,還需要注意一下:
1、先人一步發現某些新渠道的玩法,可能會幫你節省下很多的推廣成本。比如微博渠道2014年,九宮格玩法的出現,第一批入場的廣告主和博主相較而言都收獲頗多。
2、與其大量鋪 100 個渠道,不如把一個有效的渠道玩透。比如鑒峰在微信生態下率先策劃網易、三聯中讀等爆款課程的刷屏事件。
作者:阿曉,90后帥比,精進的運營增長官,專注拆解活動增長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