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將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走進內容推薦時代:寫給內容行業從業者的推薦分發入門書》。
也許,你生活中曾經有過這樣的場景:
在上下班擁擠的地鐵中,打開頭條、抖音、微博等平臺,查看新聞或者八卦;午休的時間,拿出淘寶,為家里添置新的收納盒;周末打開美團和大眾點評,去搜尋周末好去處……
如果說,你的這些行為有什么共通點,那一定是會在搜尋到你想要的信息同時,被平臺額外推送N多相關信息。
比如,你如果在淘寶搜索界面里輸入了「晨光簽字筆」等字樣,那么你將搜到的相信除了「晨光簽字筆」,還會有「三菱簽字筆」「百樂鋼筆」等相關文具。
而,你若是在接下來的幾日內,再次打開淘寶,那么推薦給你的物品又會延伸到文具盒、貼紙、筆記本、涂改液、收納盒等等。
對于用戶來說,這樣的設定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喜的是能夠通過一本書,找到10余本與它主題類似的書,完成一次主題閱讀,憂的是內心稍微不堅定,購物車、書架、收藏夾里便會被各種不必要的信息占據,以至于找不到你需要的信息。
那么,這些紛繁復雜又引人入勝的內容,又是如何推到用戶手機里的?有志于從事自媒體的你,又該如何利用這些規則,讓你的創作被更多的人看到呢?
來和靈遙一起讀讀這本《走進內容推薦時代:寫給內容行業從業者的推薦分發入門書》吧~
01.
推薦的起點:斷物識人
盡管推薦系統中應用到了各種高深的算法、架構,但是其基礎原理是樸素的:更好地了解推薦的內容,更好地把內容推薦給想要看到的人,從而更高效地完成內容與人之間的對接。
因此,一個平臺若是想要把內容推薦給人,首先便要充分理解這份待推薦內容的特點是什么。因為,如果連推薦內容的特點都說不明白,那就妄論推薦效果了。
如你所熟悉的一樣,推薦的算法同樣是「貼標簽」。
比如,你有一個朋友,他是一個算法工程師,你現在想要把他介紹給你的朋友,那么,對于程序員,你往往會說,這是xx,和你一樣,是一個算法工程師,負責balabala;如果是對你的球友,你可能會說,這是xx,籃球打得特別好,我大學校隊的;如果是你父母,你可能會說,這是xx,我大學最好的朋友,等等。
換言之,便是你會在介紹這個人的時候,結合介紹人的身份,給他安一個標簽,而為了去說明這個標簽,你往往會在介紹了這個人是xx后,輔以量化的信息,來幫助別人更好地了解它。
但是,這個人只有上述描述的特點嗎?也許不是的。
比如,他可能又高又帥,可能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可能熱衷于慈善,剛捐了10000元給希望工程,但是,你卻只選擇了他與受眾關系最密切的標簽,并沒有告訴球友說,他和他老婆夫妻恩愛,畢竟,這與你把他介紹給你球友的目的并沒有太大的關聯。
由此可見,標簽是我們對一個東西高度抽象后的理解,它并不能夠代表一個人生活的全部,但能夠幫助我們在一瞬間抓住對方的注意力,與對方建立起聯系。
同理,識人也是如此。
你除非是某某平臺的重度用戶,每天都會花大量的時間在平臺上,平臺才有機會收集到你更多的信息,來為你進行畫像。
因為,僅僅憑借著一兩次的信息搜集,再厲害的平臺很難知道你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結合你的需要,為你推薦內容。
而后,完成了斷物識人后,平臺便會根據「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邏輯,來為用戶做推薦了。
以內容推薦為例,其用于相似度計算的常見因素有:作者層面的相似性(基于訂閱和偏好關系)、內容層面的相似性(如,關鍵詞、話題、類目、標簽等等)。
于是,你常常會發現,一旦點開了某個創作者的信息,或是主動搜索了某個關鍵詞,那么便會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里,收到許多高關聯性的推薦。
02.
內容推薦的3個問題
了解了內容都是如何一步步被推薦到你的手機里以后,我們再來看看內容推薦存在的3個問題:推薦重復、推薦密集、時空限定。
- 推薦重復
在內容生產門檻不斷降低,人人都可以是創作者的大背景下,一個新聞事件發生,權威機構源源不斷發布新聞通告的同時,有許多人都會從不同角度進行評論,搬運工也會批量產生蹭熱點的內容。
而,內容的大繁榮自然也帶來了信息過載的問題。
比如,你想要了解一下《三十而已》這部熱播劇講的是什么,可能從網上搜出10余篇,乃至百余篇從各個角度討論這個主題的內容。
作為一個用戶,你雖然會在讀到第一篇的時候,覺得很新鮮,但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和投入時間的增加,必然會導致邊際效應遞減,從好奇轉為厭惡、煩躁。
于是,這也使得各大平臺在篩選優質內容時,除了注重內容的原創性,還注重內容是否新穎、信息增量是否夠多。
因此,你如果想要寫的內容恰恰是大家都在關注的話題,那么一定要寫出你自己的觀點和視角,切不可新瓶裝舊酒。
- 推薦密集
討論完了如何應對內容重復后,我們再來一起看一下推薦密集成因和應對之道。
其中,導致內容推薦密集的原因:
一個是因為用戶的短期興趣點通常比較明確,會因為特定事件或人物快速聚焦。
比如,這半個月,最火的話題無疑是A股市場、綜藝乘風破浪的姐姐,和電視劇《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等等。
二一個是系統對用戶的興趣理解不夠,或是僅追求點擊量放大了用戶對某方面信息的渴求。
比如,靈遙我自己雖然這段時間因為想換一套床上用品,所以會去比較各種床上用品的性價比,但是,我一旦買到手后,便不會再對這個主題感興趣。這時候,淘寶若是再給我推類似話題,便會下意識地引起我的厭煩。
因此,為了應對推薦密集,好的平臺往往會優化算法對內容的理解,來避免同一題材、同一作者、同一子話題、同一實體詞的密集推薦導致的厭惡心理。
你如果是一個內容創作者,除了寫自己的東西,更要去多閱讀平臺上的其他東西,做好定位,在細分領域里做到第一。
3. 推薦單一
最后一個推薦的誤區,是推薦的單一性。
作為一個個體,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會對某一個或者兩個領域保持持續的關注,而對其他領域保持一種知道有這個的狀態,往往是我們生活的常態。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說,我一個寫情感文的創作者,會對比如科技、宗教等平日里幾乎沒有搜過的話題,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換言之,如果某個平臺發現了我對未知領域的訴求,主動推薦相關的內容給我,我非但不會覺得時間被浪費的,甚至還有可能覺得,嗯,這個有意思,我想多了解一點。
可惜的是,由于平臺的算法大多是基于用戶過往的信息搜集,因此往往很難去做到說,「我試著推薦一點ta沒有搜索過的內容給ta」。
于是,我們很多人便只得反復去看那些我們感興趣的,或是已經熟知的內容了。
因此,雖然平臺鼓勵垂直創作,鼓勵深入挖掘一個領域,但是,出于對拓寬思維邊界和維護賬號新鮮感的考慮,靈遙還是真心建議你,保持28原則,即每輸出8成細分領域的專業內容,便要輸出2成你對其他行業的思考。
03.
內容變現,
靠的從不只是內容
了解了推送是如何發生的,以及推送都存在哪些誤區后,靈遙想和你聊聊,我作為一個自媒體,我是如何看待「文章質量」以及「爆文寫作」這兩件事的。
首先,越來越多的內容分發平臺開始引入機器的時候,相信會有不少自媒體人,會與靈遙一樣,有著同樣的疑惑,那便是,我這個內容明明挺好的,但是為什么推薦量和閱讀量都那么低呢?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兩個維度來看。
一個是,你如何定義「質量」。
內容創業領域,「質量」是一個非常虛的概念。
因為,對于任何一個創作者來說,你每寫下第一個字,都像是你的孩子都一樣,凝聚了你的心血。你但凡會愿意把它給發出來,那么至少潛意識里,你是看好這篇文章,或者說對這篇文章有期待,會期待更多人讀到它的。
但是,你自己認可,并等同于市場會買單。
因為,這會涉及到一個普適性問題,比如,同樣是科技領域的寫作,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相關的黑科技,明顯會比火箭發射領域一個攻關難題更有市場。畢竟,大多數人在讀到后者時,下意識地反應都是,這與我有什么關系。
二一個是,推薦系統本身是一個會極度放大優缺點的系統。
具體來說,便是一篇文章如果點擊率高,點贊率、轉發率高,互動多,便會被系統自動判定為好文章,反之,則會被機器認為這篇文章的質量欠火候。
因此,你如果想要寫出一篇爆款,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去適應規則,選擇大家都感興趣的主題,然后在文字表達上,盡可能地通俗易懂、接地氣一點,具體來說:
- 選題:選擇大家都感興趣的,都在討論的話題,多講你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
- 標題:多用實詞,少用虛詞,直接告訴讀者能夠從你的文章里收獲什么;
- 行文:觀點優先,三段式結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 語言表達:清晰、流暢、沒有錯字、病句
- 配圖:符合主題,美觀大方。
以上,便是本書的內容。
希望對你有幫助!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著「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眾號:書語人間(syrj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