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G技術加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取得長足發展,新興信息技術如何推動新聞傳播創新,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2020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搶抓5G技術應用新機遇,不斷擴大將人工智能應用于新聞場景的領先優勢,綜合探索衛星技術、物聯網與新聞報道的結合,進一步創新新聞傳播手段、提升新聞生產效率、豐富新聞報道形態,推出一系列具有全新技術特點的新媒體產品,為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背景下的新聞報道創新作出新的探索。
【關鍵詞】5G;人工智能;兩會報道;新華社
重大主題報道歷來是新聞媒體比拼創新創意的重要契機,近年來,隨著5G技術的蓬勃發展、人工智能的成熟運用,新聞報道創新迎來新的歷史機遇。今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緊緊圍繞兩會報道主題,充分運用5G和AI等新技術新手段,創新推出“5G+8K+衛星”超高清新聞直播、3D版AI合成主播、新聞互動微紀錄片等全新報道形態,有效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受眾體驗,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 運用5G技術推動新聞直播升級
和前4代移動通信網絡相比,5G技術具有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的特點。5G技術的應用,使8K超高清畫面的即時傳輸成為可能,也為媒體創新超高清新聞直播、遠程虛擬演播等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5G技術支撐8K超高清新聞直播。新聞直播的魅力在于更多呈現現場細節,8K超高清技術能實現拍攝對象“纖毫畢現”,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當前,8K電視正加快走向市場,5G技術更打通了8K畫面傳輸的技術瓶頸。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社開創式地打造五地聯動“5G+8K+衛星”直播報道,首次實現重大時政新聞報道的多地8K實時采集、在線編輯加工和直播,并實現在8K顯示終端和5G移動終端落地,為受眾帶來超高清、全方位、沉浸式的直播體驗。盡管采集的畫面質量更高,現場記者的采集設備卻進一步輕量化,直播綜合運用了“5G+8K背包”、8K攝像機、5G手機等智能設備進行采集傳輸,同時利用全球首臺“5G+8K”超高清視頻全業務轉播車確保異地傳輸的穩定性,從北京向威海、三亞、喀什、漠河四地分會場直播超高清視頻。這場超高清直播實現雙向采集傳播,通過連線四地采訪報道基層干部群眾對全國兩會的新期待,形成有效互動。
全息同屏讓異地訪談身臨其境。今年全國兩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在“部長通道”接受采訪時,特意為新華社首創的5G全息訪談點贊,指出記者與代表之間的仿真全息視頻連線,雙方相隔大概有1000公里,但就像在面對面交流。5G全息異地同屏系列訪談由新華社新媒體中心策劃推出,邀請來自抗疫一線和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程桔、羅阿英、蔡衛平等講述履職故事。這是新聞媒體首次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拓展此類5G場景,訪談將5G信息技術和全息成像技術有效融合,將程桔帶領家鄉群眾建設幸福新農村、羅阿英家鄉基諾山上的脫貧故事、蔡衛平抗疫一線的經歷通過全息影像技術投影到受眾眼前。在這場跨越空間的交流中,5G網絡的千兆級超高寬帶和毫秒級的低延時打破了距離限制,全息同屏、異地傳輸、實時互動,全部由5G技術支撐實現。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快鋪開。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5G資費逐步降低,5G應用將全面向智能手機等終端普及,5G技術結合其他技術創新,必將在新聞領域帶來更多新的體驗。
2 運用人工智能增強信息處理能力
打造智能化生產平臺,是新華社探索人工智能驅動新聞報道創新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來,新華社相繼推出“媒體大腦”、AI合成主播等人工智能產品,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新聞采集、生產、分發、接收和反饋等各個環節,不斷鞏固人工智能在新聞應用領域的領先優勢。
“媒體大腦”推出“兩會機器人”。“媒體大腦”是新華社發布的國內首個短視頻智能生產平臺,集納了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音頻語義理解等適應新聞生產場景的人工智能技術。今年全國兩會上,“媒體大腦”推出“兩會機器人”,提供數十款智能模板,實現從數據新聞智能配色、個性化媒資訂閱、傳播力分析,以及編輯器優化等多項功能,讓可視化產品顏值更高。結合這些技術推出“MAGIC帶你看”欄目,“兩會機器人”在新聞發布會上拆條數十條短視頻供媒體使用,并將精彩片段集成至微專題。報道《MAGIC看民生數據|關鍵之年的成績單》和《MAGIC帶你看兩會TOP關鍵詞》分析政府工作報告新變化,通過詞頻突出報道重點。結合“第一學習文庫”大數據和“媒體大腦”智能算法,應用知識圖譜對關聯詞進行延伸,梳理出構建和發展精準理念的邏輯線條,推出《習語“智”讀|精準,總書記教給我們的方法論》等報道,為創新高端時政報道積累了經驗。媒體用戶在“媒體大腦”訂閱新媒體賬號,能自動獲取關注內容,快速制成短視頻。
首位3D版AI主播提升可視化效果。繼推出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站立式AI合成主播之后,新華社在今年全國兩會前夕推出首位3D版AI合成主播“新小微”,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結合3D技術在新聞領域的開拓性應用。3D版AI合成主播以新華社記者為原型,高度還原真人形態,依據算法驅動生成相應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新增變換發型等功能,能夠適應演播室不同的虛擬場景。在兩會報道中,“新小微”實時播報兩會消息、傳遞兩會代表聲音,帶來更加生動的用戶體驗。隨著AI合成主播成員日益豐富,更多個性化、定制化的AI合成主播將更廣泛應用到新聞報道中,實現只需輸入一段文字,就能立即高效轉化為多語種視頻報道,有效提升了對文字稿件的可視化處理能力,全天候在線提供新聞資訊。
3 運用多種技術融合豐富新聞報道形態
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越來越表現出跨主體、跨領域、跨技術融合的顯著特征。信息技術變革不斷拓展媒介的內涵和外延,物聯網的普及將連接各類電子終端,使之成為高效的信息傳播載體,實現“萬物皆媒”。衛星技術將受眾的視角從地面轉向太空,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通過畫面比對分析,還能進一步挖掘數據中蘊含的新聞價值,推出形態多樣的新媒體產品。
衛星拍攝技術拓寬新聞敘事視角。新華社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推出“衛星圖鑒故事”系列報道,以“一鏡到底”的呈現形式,實現衛星影像與生活場景的無縫對接,以人物故事為核心,實現“天地人”不同視角的系統融合,既豐富了新聞素材來源,又拓寬了新聞敘事角度,帶給受眾更加豐富的視覺體驗。比如,《衛星圖鑒故事|修路老漢“穿越”記》將衛星數據融入新聞報道,講述“老漢”張登普家鄉修路、搬遷脫貧的故事。報道以人物敘事為主線,結合衛星拍攝展現白家溝村的地勢地貌,俯瞰積石山縣易地搬遷安置區,通過老人前后生活圖景比對,使當地群眾遠離泥石流多發區、搬往縣城安置區的天文地理因素以及搬遷后生活狀態的變化清晰呈現,一目了然。
交互傳播模式增強新聞體驗。互動性是新媒體的顯著特征。新華社新媒體中心推出新聞互動微紀錄片《她的故事,“觸”處動人》,講述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履職為群眾服務的故事。雖然以紀錄片為報道載體,但在制作上加入了“依法討薪”“普法宣傳”“修路助農”等“劇情”選項,用戶可以根據自己意愿選擇“劇情”,李金蓮根據“劇情”自述自己的履職經歷,通過交互方式將新聞素材從單一輸出變為多線敘述,讓受眾變成具有選擇權的“導播”,進一步優化用戶的新聞體驗。這也是“互動視頻技術”首次應用在時政新聞中,實現了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的有效整合,生成多元產品形態。
每一次信息技術的革新,都將驅動新聞報道模式不斷創新。5G技術、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將催動傳媒業發生深刻變化,全國兩會報道只是媒體創新的一次集中演練,主流媒體應當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趨勢,不斷創新新聞產品形態、著力重構新聞生產機制、大幅提升新聞傳播效率,在媒體深度融合的大變革中占據主動、搶占先機,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融合發展路徑,不斷提高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