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有關5G毫米波的好消息不斷涌現。此前,一直致力于5G毫米波領域研究的高通公司,聯合幾十家國內合作伙伴,在MWC上海的5G毫米波展區,穩穩地秀了一把毫米波的最新應用成果。
無論是高通5G毫米波技術在冬奧會賽事直播中應用的情景預演,還是在大會現場基于5G毫米波基站空口網絡進行傳輸,將服務器上的8K視頻內容轉換為極速、低時延、超高清的動態投屏展示,無一不在證明著毫米波技術已經真真切切地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一系列積極的改變。
時至今日,質疑毫米波實用性的雜音已經大幅減少,這和幾年前行業內對毫米波的一片猶豫之聲,已是大相徑庭。作為最早涉足毫米波技術研發的高通公司,在投身于起初不太被行業看好的毫米波頻段研究的時候,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不得不承認,雖然毫米波相對于同樣作為5G標準的厘米波頻段,具備更多的優勢,比如更高的傳輸速率、更大的帶寬容量以及更低的網絡時延,但是毫米波信號也具有更高的衰減和易受障礙物阻攔等天生缺陷。這也是很長一段時間內毫米波頻段在行業內飽受爭議的原因之一。
不過,對于一個能為5G帶來無限應用空間的完美頻段而言,兩三個技術難題絕不應該讓行業內生出“是否要使用”的顧慮,而是應該像高通這樣,迎難而上,做出“如何讓毫米波技術變得具備可行性”這樣的探索式提問。
面對毫米波的致命缺陷,高通通過毫米波天線模組給出了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首先是針對毫米波衰減快的問題,高通引入了波束成形技術,這可是高通最終將5G毫米波最終實現商用的幕后功臣。不同于一般信號的全向發射原理,高通劍走偏鋒采用了定向發射的方式,將能量聚集在一個波束,從而使得信號能量能夠傳輸得更遠,很大程度解決了毫米波信號傳輸距離的問題。
另外針對毫米波障礙物穿透力差的缺陷,高通也沒有采用硬碰硬的方式來解決,而是通過多次折射和反射的技術,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給波束找到一個最終的目標方向,中途遇到障礙物時,波束會通過增加折射和反射的次數,最終成功傳輸到目標位置。
高通成功的將5G毫米波商用中的障礙一一突破,如今,人們越來越深刻地發現毫米波在賦能上層業務應用時的積極作用:包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XR、工業互聯網,智慧農業、遠程通信等相關的產業在5G毫米波賦能之下都會有很大的收益。此前GSMA預測,到2034年之前,僅我國使用5G毫米波頻段所獲的經濟收益,就將超過一千億美元。
雖然,我國目前主要的5G體驗主要還是在Sub-6 GHz頻段,但是這也僅僅是5G建設初期的選擇。未來,隨著5G向更廣闊的工業級應用拓展的需求,5G網絡的商業化Sub-6和毫米波并行發展已經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