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百年簡史
?萌芽 (1920 – 1949)
1921 一部由捷克戲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創作的名為《羅素姆萬能機器人》的科幻戲劇,在1921年引起了轟動。
1929 生物學家西村真琴創造了日本第一個機器人,他被稱為“學天則”(從自然法則中學習)。
1949 計算機科學家埃德蒙·伯克利在他的著作《偉大的大腦:會思考的機器》中,提出了令人難忘的一句,“因此,機器可以思考。”
?概念 (1950 – 1955)
1950 阿蘭·圖靈的新書提出了模仿游戲的概念,之后成為了圖靈測試的基礎。
1952 計算機科學家亞瑟·塞繆爾開發了一種跳棋計算機程序。
1955 艾倫·紐厄爾(研究員),希爾伯特·西蒙(經濟學家)和克里夫肖(程序員)合力開發了“邏輯理論家”,也被稱為第一個人工智能計算機程序。
?第一次興起 (1956 – 1973)
1958 約翰·麥卡錫開發了 Lisp,這是人工智能研究中最風靡的,也是至今仍受歡迎的編程語言。
1959 亞瑟·塞繆爾創造了術語“機器學習”。
1961 Unimate(尤尼梅特)成為第一個在新澤西州的通用汽車裝配線上工作的機器人。
1964 計算機科學家丹尼爾·博布羅創建了 STUDENT,一個用 Lisp 語言編寫的早期 AI 程序,解決了開發計算機代數詞匯程序的難題。
1965 計算機科學家兼教授約瑟夫·魏岑堡建造了 ELIZA,一個基于交互式聊天的計算機程序。
1968 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科幻電影《2001:太空奧德賽》,登上大銀幕。電影塑造了 HAL(哈爾),一臺具有啟發性的算法編程計算機(智能電腦)。
1970 日本早稻田大學制造了第一個擬人機器人,WABOT-1。
1973 詹姆斯·萊特·希爾爵士在英國議發布報告,陳斥人工智能未能實現承諾的目標,這阻止了英國的人工智能研究。
?第一次寒冬 (1974 – 1980)
1980 WABOT-2,建成于早稻田大學。
?第二次興起 (1981- 1987)
1981 日本政府在人工智能領域投資了數億美元,目標是實現在此領域的快速躍進。
1982 神經網絡的顯著進步幫助了人工智能的回歸和發展。
?穩步發展期 (1993 – 2011)
1995 計算機科學家理查德·華萊士研發了聊天機器人 Alice (5 個字母分別代表人工語言互聯網計算機實體之意)。
1997 IBM 開發的國際象棋電腦“深藍”, 擊敗了當時的特級大師加里·卡斯帕羅夫。
1999 索尼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 AIBO(愛寶)的人工智能控制的機器寵物狗,它可以響應上百條語音指令。
2004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無人探測器勇氣號和機遇號, 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得以在火星表面航行。
2006 Oren Etzioni(埃齊·奧尼),Michele Banko(米歇爾·班科)和 Michael Cafarella(邁克爾·卡法雷拉)創造了“機器閱讀”這個術語,將其定義為對文本的無監督自主理解。
2010 微軟為 Xbox 360 推出了 Kinect,這是第一款使用 3D 攝像頭和紅外線探測來跟蹤人體運動的游戲設備。
2011 蘋果發布了 IOS 操作系統上的虛擬助手 Siri。
?復興 (2012 – 至今)
2012 谷歌研究人員訓練了一個擁有一萬多個處理器的大型神經網絡,用來識別貓的圖像。
2014 微軟發布了 Cortana(科塔娜),亞馬遜創建了 Alexa(亞莉克莎), 兩者都是智能語音助手。
2016 漢森機器人公司創造了人形機器人, 索菲亞, 被稱為第一個“機器人公民”。
2018 三星推出了虛擬助手 Bixby (比克斯比)。
2019 跨國公司、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 都認為人工智能是取得成功的最大助推力之一。Gartner 的報告預測:到 2022 年,人工智能創造的商業價值將達到 3.9 萬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