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簡單來講就是已經付出的成本是絕對追不回來的,所以不要將其納入后續決策的考慮因素之中。當然這個道理往往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一個女同學,和男朋友交往3年,在交往頭兩年該男生非常殷勤,每天一日三餐準時送到,風風雨雨從不缺席,傳說中的絕世好男人。但是過了2年,該女生屢次發現該男生和其他女生曖昧,每次狠下心來想分手,男友都會拿過往的美好回憶牽絆她,最終分分合合1年多,現在還是沒斷干凈。
想像一下女同學的提分手時的心理狀態:分吧,畢竟覺得在一起很久了,5年時間都是自己的青春回憶,很難舍棄;不分吧,覺得以后肯定是不好的結果,長痛不如短痛,有時候不如早早放手。這個時候,如果用沉沒成本的原理來分析當下的現狀就會更理性了。
就沉沒成本而言,分手不應該考慮在一起時所花費的成本,因為這些成本已經覆水難收。理性的考慮是,以做決定時為起點進行思考,如果在一起還有希望走下去那就可以繼續,否則早日放手對于彼此都更加好。
可現實生活中,人們在決定一家事情的時候,不光是考慮這個事情未來對自己的好處,同時也會考慮過去在這件事情上產生的投入。人們往往非理性的,很難打破既定的事實和習慣,那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有目的性地制造沉沒成本,提高產品轉化率和留存率。
產品中的應用
要利用沉沒成本,首先要讓其付出成本。結合“上癮模型”,也就是讓人產生習慣,并被習慣驅動,周而復始不斷重復,重復即會產生沉沒效應。而在上癮模型中,就有關鍵的四個步驟:觸發用戶的行動欲望、讓用戶行動、給用戶獎賞,最后讓用戶投入時間和精力。
簡單來說,就是先給用戶營造一種“很想要,很想很想要的感覺”,然后讓他去做一個明確動作,做完之后就把他想要的東西給他,他一看“喲,還不錯”就開始投入精力、時間還有金錢,最后陷入上癮回路不斷投入。
舉個例子,支付寶做的紅包瓜分活動,我們來剖析一下:
- 觸發行動欲望:我們在支付寶首頁第一版正中間就能看到巨大的活動提示,“億元紅包”來極大刺激用戶內心的物質欲望。
- 讓用戶行動:活動入口處有明確的動作指引“去搶紅包”,并且按鈕還帶動效吸引目光,大概率會去點。
- 給用戶獎賞:進入主頁面之后立即獲得了紅包,并且在此時又提醒我,只要完成1單線下支付即可獲得翻倍豆,工作提升紅包金額,并且還有“邀請好友、給螞蟻森林澆水”等任務可以選擇。
- 投入成本:此時我已經獲得了紅包獎勵,大概率會選擇參與這個活動。接下去每天完成1單現下支付、給樹澆水等,開始投入成本在里面??梢哉f,只要我花的時間越多、支付的單子越多,也就越難從這個活動中離開。
就是這簡單的幾步,可以說,支付寶的設計完全利用的是在情景暗示下產生的無意識行為,是我們幾乎不假思索就做出的舉動。而只要行為產生得越多,沉沒成本也就越高,用戶也就越難離開。
所以為什么小程序沒有讓用戶上癮,其實大概率是因為沒有給到用戶及時反饋等獎勵。那么基于以上思考,運營小程序時,我們就更應該要及時、并高質量地回復新用戶;并且可以嘗試將獎勵放在打卡海報上,譬如說將文件鏈接轉成二維碼,支持用戶打完卡就可以掃碼獲得。這樣才可以維持上癮回路,讓用戶不斷投入成本,難以自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