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五大詐騙套路
套路1 貸款詐騙
作案人員利用借款人急于用錢的心理,以先收取各種手續費再放款為理由騙取錢財,“保險費、保證金、激活費/解凍費、驗證費、服務費”,道道手續連番“轟炸”,最后錢沒貸到,存款卻沒了。
套路2 冒充客服詐騙
作案人員冒充網站客服主動來電,告知網購商品存在“質量問題”“訂單有誤”“快遞丟失”“誤列入批發客戶/代理商”等,需事主配合辦理“退款理賠”或“取消業務”,經事主同意后,向事主發送“二維碼”進行掃碼“退款操作”,要求事主輸入自己的賬號、密碼、驗證碼。同時,騙子則在后臺實時獲取事主的賬號、密碼、驗證碼,并自行進行操作,導致事主錢財損失。
套路3 婚戀詐騙(殺豬盤)
詐騙團伙在各類婚戀交友、社交、同性戀論壇等渠道物色潛在對象,通過利用受害者對美好愛情的向往騙取信任,待時機成熟后,誘騙受害者參與虛假賭博網站或投資平臺,甚至要求事主通過網絡貸款進行賭博和投資,直至將受害者財物騙光后便拉黑事主。
套路4 刷單掃碼詐騙
作案人員針對事主希望省時省力、急需賺錢的心理,發布刷單賺錢的信息,引誘學生、家庭婦女等無收入或收入不穩定人群上當。當事主被騙開始刷單時,騙子往往會先返還一筆小額資金以獲取事主信任,后續加價又加量,要求事主連續刷好幾單后才能返還本金和傭金,事主為了返回本金,往往投入大額資金,便被騙子拉黑。
套路5 虛假購物詐騙
詐騙分子開設虛假購物網站或發布虛假購物圖片,受害人下單轉賬后,犯罪分子不發貨或者發送磚頭、廢紙等價值明顯低于所購商品的物品,然后將受害人從微信好友中刪除或者拉黑。
案例一
12月2日,廣州市反詐中心根據省反詐中心推送的預警信息,發現番禺區一位群眾疑似遭遇冒充公檢法詐騙。番禺區反詐中心收到指令立刻行動,向事主發送防詐警示短信及致電數十次,但事主深陷騙局,對民警警示未作回應,且手機一直處于關機狀態。
考慮到情況緊急,反詐人員迅速啟動聯動機制,找到該事主最新住址,并立即通知轄區派出所找到事主及時制止其轉賬。當民警找到事主時,事主已聽從騙子指引,正準備用手機向對方轉賬15200元人民幣,幸虧民警及時趕到,面對面全力勸阻,事主才恍然大悟。
案例二
9月24日,深圳市反詐中心根據省反詐中心推送的預警數據,組織對羅湖一疑似正在被騙女子電話勸阻時,發現事主手機已被呼叫轉移至嫌疑人手機。深圳市反詐中心立即聯系電信運營商,協助取消該電話呼叫轉移,并對事主信息進行核查,同時啟動警銀聯動機制,成功協助事主攔截正在轉移的被騙資金。
根據該類案件的慣用手法,反詐中心民警認為詐騙分子絕不會輕易收手,于是繼續追查,發現事主在轉賬后還申請了一筆貸款,準備向同一詐騙賬戶繼續轉賬,深圳市反詐中心立即向有關銀行發出停止轉賬申請,同時通知當地派出所將賴某帶到派出所勸阻,至此該事主才幡然醒悟,最終沒有被騙。
案例三
11月30日,廣州反詐中心預警發現增城區一位群眾疑似遭遇電話詐騙,隨即通知增城區反詐中心立即安排警力對該事主開展勸阻,但民警多次拔打事主電話聯系一直無法接通。
增城區反詐中心立即分工合作,在安排人員繼續撥打電話聯系的同時,安排警力上門找人。民警在到事主家中、走訪鄰居均未能找到事主的情況下,組織派出所在周邊酒店、銀行等多方尋找,經過1個多小時的努力,終于在某酒店找到手里拿著一疊銀行卡的事主。
經了解,該事主當天多次接到陌生網絡電話,對方冒充某地公安局,聲稱事主身份信息被人盜用而欠款200多萬元,不進行處理將會被公安機關抓捕。事主當時十分擔憂,一步步落入騙子的圈套……民警找到預警事主時,事主身上共帶了11張信用卡金卡準備轉賬。初步估算,民警幫助避免損失約55萬元。
當心!騙子在網絡平臺玩“快閃”
已有多人上當受騙
連日來,有不少市民反映,他們在網絡平臺上被騙,而上當者不在少數。為此,記者進行了一番調查,發現網絡平臺“套路”基本一樣,先是發布“快閃”小視頻,見有人上鉤后催促速速打款,得手后便在網上遁形消失。
投訴:網絡付費后就被拉黑
“我在一家網絡平臺上被騙80元……”
市民顧女士說,前段時間,她在一網絡平臺看到一個售賣羽絨服、圍巾等服飾品的小視頻。
于是,她關注了這個名稱為“‘已重置’的主播,號為dyj7tleiuc53”。
視頻中,有一款圍巾和羽絨服令她很是心動,這位主播說,只要添加她的微信號,匯款給他們,他們會立即發貨,不到三天,消費者就會收到心儀的產品了。
她看到主播試穿和試戴的服飾品很好看,而且主播有如假包換,假一罰十等承諾,就支付了80元,買了一條圍巾。
顧女士說,當時羽絨服的售價是600元,圍巾的售價是80元,她付錢時,主播讓她加微信號,當時她加了一個微信名稱為“別出心裁外貿服飾”的微信(號為bc511533)。
該微信只發來一個支付寶二維碼讓她掃碼支付,她掃描后支付了80元,對方收到錢后,通知她3天后收貨??墒?天過去了,沒有任何消息,她再次與之前加過的微信發信息聯系時,被告知對方賬號已被禁封。
隨后,記者聯系了一位同樣被騙的張女士,她說,她跟顧女士的遭遇一樣,是同一個直播號售賣的衣服,買的600元的羽絨服,錢支付后被同樣拉黑,聯系不到對方。
調查:網絡主播大玩“快閃”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直播平臺上,有許多網友拍小視頻為了表達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賺取關注度,也有許多網友借助平臺,為自己招攬生意,但是真是假難以甄別。記者隨便在一網絡平臺上搜索了“已重置”這個名稱,一下“蹦”出來了數百個同命名的網友。
記者隨意瀏覽了多個售賣各種產品的小視頻,這些小視頻都是以“快閃”形式出現,雖然說得天花亂墜,但是留下的只是微信號和支付寶賬號,上面既沒有聯系方式,更沒有地址。當此視頻刷過后,再找此視頻已經很難,并且此前關注的賬號也隨之消失。
“其實一些直播平臺播發的小視頻是為了宣傳,以‘快閃’形式出現。”據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說,騙子借助網絡平臺是看到了這個平臺的強大,每天大量的人都在刷視頻,一些小視頻播發廣告,在提高人氣的同時,為自己招攬生意。
所以,一些網友在網上購買一定要謹慎,因為,這些平臺沒有第三方來監管,支付方式也沒有第三方來監管,很容易被騙。
呼吁:網絡平臺注冊應實施實名制
據業內人士講,網絡直播平臺自誕生以來,就因為“亂”而被詬病,很多直播內容常常在法律法規上打“擦邊球”。
在一些直播平臺,騙局已經形成黑灰色產業鏈,主播更是為了博眼球花樣百出。
所以,網絡平臺實施實名制尤為必要,直播平臺實行用戶實名制度的措施,是一種常規性的規則制定,實名制在社交媒體上早已實行,比如微博在2017年就要求用戶進行實名認證,有社交媒體用戶實名制的經驗在先,直播平臺實行實名制也不足為奇。
同時,現有法律規范亟待明確完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主動預防、發現、處置網絡違法犯罪的責任義務,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從源頭上防治、遏制網絡犯罪。
不法分子轉戰短視頻平臺 購物需謹慎
登陸各類短視頻App,記者發現各類商家全面鋪開,其中大多是發布有趣的視頻吸引網友關注,然后在簡介中留下微信交易。這不但模糊了娛樂平臺和電商平臺的邊界,也容易形成監管真空。
目前來看,短視頻平臺投入監管力量,并不足以讓詐騙和教唆犯罪絕跡。平臺方作為運營方,有責任對用戶上傳內容進行把關。視頻可以短,但責任不能缺。
警方提醒
網絡購物雖然便捷,但網友還是要注意盡量通過官方平臺,私下網絡點對點交易是陌生人之間的行為,毫無保障;
如果官方平臺的賣家要求其他方式付款,請務必拒絕,不要貪圖優惠價類的“好處”而脫離平臺的監管;
網購盡量選擇可信度高的大型官方平臺,付款方式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或者貨到付款。